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灾害、创伤与危机管理”研讨,专家:微信可提升灾难响应

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2017-05-20 13:0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5月17日至18日,“灾害、创伤与危机管理”国际研讨会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会议聚焦灾害社会工作,围绕灾害预防、危机管理与创伤应对的中美经验等展开讨论。

在研讨会上,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徐永祥介绍了中国灾害社会工作在实践、研究方面的进展。

徐永祥认为,中国的灾害社会工作起步于台湾的9.21大地震,当时的经验是,社会工作介入灾害地区,首先要做需求评估、问题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此后的重大灾害,包括三年前外滩的元旦踩踏事件,社会工作都是先评估、再介入。5.12汶川地震以后,中国的灾害社会工作学科开始受到关注并逐步建立起来。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再到鲁甸地震,三个阶段,使得中国社会工作实践形态、社会认知度、政府接受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徐永祥还总结并肯定了两种社会工作灾害服务模式:“巷巷会”和“火凤凰”。

“巷巷会”是华东理工大学社工服务队在汶川地震后总结出的服务模式,该服务队组织共300多人次,参与汶川抗震救灾服务一年。服务队组织灾民住到一起,需要灾民自己解决各种问题时,社工会进行协调和指导,而不是代替他们行为。同时,社工还培训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而浦东新区社工协会的“火凤凰”计划则是帮助灾区妇女,让她们有活干。地震以后很多人失去工作,灾区的妇女很多都会刺绣,浦东新区社工协会就请上海的国家级工艺大师给她们做培训,同时,请外贸公司收购刺绣产品,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研讨会上,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海波提出:在现在的中国,微信作为最为普遍和普及的社交媒体,能否促进对灾难响应的适应,来减少应急失灵?

他提出以下假设:1.微信能促进不同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前提是所有组织都可以使用微信;2.社交媒体具有即时性,能保证应急响应初期的信息共享;3.信息必须有应急支持功能,包括协调、搜救、信息发布、医疗救护等;4. 微信信息共享能促进不同渠道的信息整合。

2016年,阜宁龙卷风灾后,张海波针对这些假设进行了检验。

以第四个假设为例,张海波说,“信息渠道主要有三个:电话、短信和微信。比如要发1千份盒饭,必须打电话确认;假如在微信群里说,对方没有及时看到,送来了5千份,就会造成严重浪费。”电话、短信和微信三者通常是互相结合,电话和微信之间还有互补,所以,微信能够促进不同渠道的信息整合。

通过案例研究,张海波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微信促进了灾难响应的组织适应。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