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培训机构易控,招生“密考”难防

朱昌俊
2017-06-20 14:2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中小学招生季来临,近期多地公办、民办学校秘密组织招生考试被媒体曝光。义务教育阶段通过考试选拔招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但一些学校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掩护下,以内部统测排名等手法变相招考,考试内容多为奥数。(6月20日《半月谈》)

在暑期即将来临的当下,不少家长估计都在纠结一件事——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培训班?根据新闻报道,在一些城市,知名民校也好,重点公办也罢,明面上都没有升学考试,但私底下的“密考”却成了公开秘密。所以,要是买不起学区房,又搞不定关系,为了让孩子上名校,恐怕没几个家长会对培训学校有足够的抗拒力。

义务教育阶段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选拔招生,已被明令禁止。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委托”给培训机构就是对策之一。想上名校的孩子,必须先到培训班参加培训和各种奥赛,然后知名民校、重点公办学校,根据培训班的统测排名与奥赛成绩来“掐尖”。这种模式下,培训学校实质承担了选拔考试的外包。各家学校借此规避了政策的限制,培训机构也名利双收。

为了遏制校外选拔的愈演愈烈之风,一些地方开始对培训学校采取管制行动。此做法杀杀培训学校的营销锐气,或许短期管用,但期望从根本上杜绝“密考”,恐怕不容乐观。说到底,培训学校并非义务教育阶段升学考试的罪魁祸首,它们充其量只是一种工具——对学校而言,它代为完成了考试选拔;对家长而言,它成为学区房之外,为孩子打开名校之门的另一块敲门砖。而这种种行为,都统摄于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大背景下。

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围绕着名校资源的“教育竞赛”伴随着不少中国家长的前半生。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其资源的分配对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但囿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在事实上成为不可能。所以,一些地方尽管取消了择校费、联考,改为随机派位,也未能消除家长们对名校的热情。送孩子上培训班,增强“考试能力”,便成为一种卡位选择,与名校的掐尖冲动互为迎合。

有人会说,希望上好的学校可以选择民校,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民校对考生的筛选,不可避免。另外还存在的问题是,早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真正的民校少之又少,不少民校本是公办学校分离出的一部分,实际上是隐形的“公共教育资源”,它们的存在,更加加剧了社会的择校焦虑与教育资源的分配失衡。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培训学校与可疑的民办模式,都处于利益共同体之中。

一些社会舆论对此现象的原因剖析,却有失焦之嫌。面对培训学校的“疯狂”,有人指责这是“一考定终身”的应试之弊在推波助澜。一考定终身、评价体系单一,当然有问题,但放在这里指责培训学校,似乎不准确,比如,考察学生的综合才艺,这些年艺术类培训学校的兴盛还不够疯狂吗?还有人劝告家长,参加培训学校,只是提前超纲学习,孩子习得的也是考试套路,不利于长远发展,可在普遍升学压力下,有几个家长能“淡定”、“长远”地思考孩子的未来?

这么说不是为培训机构站台,而是说在既有的教育资源分配格局下,要约束培训学校的行为或许不难,难的是真正剔除“密考”的土壤。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