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九大代表风采丨“桥吊状元”张彦:传承海港工匠精神

澎湃新闻记者 臧鸣
2017-10-03 18:0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张彦 上港集团 供图

从起初的每小时完成97个自然箱,到后来的197个自然箱,张彦4次刷新了自己保持的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

他是一名桥吊司机,因为作业效率高被称为“桥吊状元”。近日,全国青联常委、上海市青联副主席(兼)、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司机张彦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的专访。张彦说,海港作业方式不断改变,但不变的是海港人师傅带徒弟,传承下的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

张彦从集装箱船上抓取集装箱。

从“最差生”到“最优生”

从幼儿园开始,张彦就见过海港作业。

他是海港职工子女,对海港的工作有着一份特殊情怀,童年时期便熟悉堆场设备等环境。“当我第一次以职工的身份进入港区生产现场的时候,更是被眼前一台台巨大的集装箱吊车、忙碌的装卸作业所震撼。当我第一次站在庞大的桥吊下向上望的那一刻,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征服这个庞然大物,成为一名优秀的桥吊司机。”张彦说。

这一目标不是光有抱负就能实现的。

“在学习初期,我上手很慢,属于在同期学员中进步最慢、考核成绩最差的一个,师傅甚至说我可能不适合开桥吊,当时的我心中十分失落。”张彦说,他并不服气,决定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操作技能。

他回忆说,别的学员没有机会操练的时候,可能会去休息室睡觉,他则坚持坐在师傅旁边观看操作过程。他在看的同时,脑海中不断模拟操作,体会他的想法与师傅实际操作存在的差别,并把重点部分记录下来,从中吸取师傅的操作经验。在师傅休息的时候,他会去其他优秀司机的身边观看他们的操作过程。

“记得为了锻炼在46米高空的目测能力,我几乎将班组里所有优秀司机的操作方式都观察了10多遍,相互比较和印证、取长补短。而每天下班回家后,我都会在脑海中反复回放当天上班时所看、所听、所思,寻找自身不足,在下一次操练时加以改进,这样的工作习惯保留至今。”张彦说。

经过这样不间断的观察、学习,张彦的操作技能不断提升,在即将结束学徒生涯时,他已经在同期学徒的考核中由“最差生”挺进到“最优生”。

从普通学徒到高级技师

2004年,张彦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上海港生产一线的桥吊司机。

十年时间,张彦从普通学徒成长为企业的高级技师,跻身上海首批88名“上海工匠”之列,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不仅如此,张彦及他的团队先后7次刷新集装箱装卸效率的世界纪录,更是当今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第一的保持者。

回顾自己的经历,张彦说,“很多人看到我今天的成绩都会说‘80后就当上全国劳模啦?厉害!’我很幸运,选对了行业。其实我觉得对于一般产业工人而言,职业道路上能走多快多远,不仅依托于企业的整体发展,也取决于自身有多少的努力和付出。”

不过,对每一个海港人而言,自己的师傅肯定功不可没。海港人的传统是师傅带徒弟,上船老师傅走在后面,下船老师傅走在前面——这样的小细节,几乎对每一个海港人都不陌生,是因为老师傅怕新手上下船跌倒,下方有老师傅“垫背”护着。

张彦说,正是他自己的师傅,以及虽然不带教他,但给予他指导和帮助的老师傅们,让他受益匪浅,“我并没见过‘抓斗大王’包起帆本人,但他因码头作业有职工被木材压伤而创新发明抓斗的事迹是从小听闻的,如今我们虽不抓木材等,而是抓集装箱,但海港前辈在一个岗位上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变的,我深受感染。”

对每一个海港人而言,他们更清楚不过的是,他们有上班的时间,而下班的时间必然规则是“没有人接班不能下班”。

“记得有一年寒冷冬天的一个夜班,当晚作业现场生产任务繁忙,不巧的是作业不多久,我的驾驶室空调设备突然坏了,为了顺利完成生产任务,我在没有空调的驾驶室内坚持工作,当时的气温接近零度。我裹着大棉袄坐在驾驶台上,唯一没有离开过我手的不是操纵杆、控制按钮,而是餐巾纸,坐在那里操控、身体不动,鼻涕不自控地就流了下来,又不能让它滴在底层玻璃上影响视线,只能不停地擦。工作结束时我的手脚都被冻得发紫,鼻子已经彻底擦破了,但我很高兴自己能够坚持下来。”张彦说。

张彦和伙伴们讨论问题。

功科技术难题,创新桥吊操作法

在张彦的带动下,他们公司营造了“比学赶帮”的热潮。

2011年,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成立了以张彦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在他的影响下,公司又出现了“周三宝带教法”“贡军民维修法”等,有效营造了“比学赶帮”的热潮。一个劳模,带领一个团队;一个团队,会带出无数党员标杆,这就是劳模的“滚雪球”效应。

如今,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需要在现有生产资源不变的情况下,不断提升生产现场的作业效率,确保集装箱年度生产目标的顺利完成。问题摆在了张彦团队的面前,如何破解?

张彦说,“首次打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的经历给了我和团队伙伴自信和底气,而这时公司又为我成立了以我名字命名的‘张彦劳模工作室’,汇集了一群工作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强的人员组成攻关团队。我们团队从总结提炼过去的工作经验着手,四处积极求教、收集优秀的操作心得,钻研学习设备的专业技术知识。那段时间为了收集和归纳材料,我和团队成员常常以岛为家,十天半个月不离岛是家常便饭。”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开展现场技术攻关等活动,张彦团队攻克了“双吊具边装边卸工艺”“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吊具箱存在外闭锁问题”“故障报修系统”等12项技术难题。同时,团队完成了《张彦桥吊操作法》的编篡,并推广成为公司培训辅导的教材,有效提升了一线操作工人整体的操作效率。

现在,通过工作室的培训辅导、高师带徒等活动,公司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比持续增长,目前高技能人才占公司技能人才队伍的比例达44.29%。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