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沈祖炎院士走了:中国钢结构领域开拓者,提到教学就滔滔不绝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2017-10-13 12:5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17年10月11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沈祖炎教授因病辞世。

沈祖炎是中国钢结构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钢结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他一辈子倾心乐守讲台,热情躬耕教改第一线。

“大师精诚一生土木桃李漫天,学界泰斗一世钢构大家风范。”“永远铭记您的教诲,感激您的师恩!”“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建造智慧和高教质保体系,将光泽后代。” ……听闻噩耗,同济师生纷纷在朋友圈刷屏,寄托哀思。

沈祖炎教授 资料图

62载的讲台生涯

“如果说我这辈子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一些成绩,那也是基于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我认为教师是所有职业中责任最为重大的,容不得我们有一丝一毫的疏忽、马虎。”

两年前,在从教60周年之际,沈祖炎曾如此感言。当时,一谈起教学、谈起培养学生,年逾八旬的他依然饶有兴味。

上世纪50年代初,沈祖炎就读于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他在班上年龄最小,可学习成绩总是稳居第一。1955年,20岁的沈祖炎毕业留校,成为了钢结构教研室一名年轻的助教。从此60余年如一日倾心相守。

在同济,他曾先后为工民建、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主讲过钢结构课程,长达30多年之久。他还为房建专业工农兵学员班教过10年的建筑结构课。

自1978年招收第一位研究生开始,经他亲手指导培养的研究生已逾13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63名,还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7名。

“上课已经成为我的职业习惯。不让我上课,我非但不会感到轻松,相反会很不习惯,会很难受。”即使是1984年至1995年,沈祖炎担任同济大学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事务极其繁忙,仍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挤出时间指导研究生。

从1998年起,他还积极倡导并亲自带头为刚跨进校门的新生开设《土木工程概论》系列讲座。

2003年春开始,他抱病牵头、先后主持召开大小会议50多次,制定完成了国内首创的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出任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管理评审专家组组长。

只要一谈起为师,一提到教学,沈祖炎就兴致盎然,滔滔不绝,常常冒出“乐趣”“快乐感”“满足感”等词汇。他的学生们说,“教学始终是沈老师最乐于与人交谈的话题。”2001年,这名院士获评“全国模范教师”;2006年,荣获全国“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一代钢结构大师

对于许多土木学子来说,“沈祖炎”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因为在他们所学的专业教科书中,有多本是沈教授的专著或是由他主持编写的。

在王达时、李国豪等名师的指引下,学生时代的沈祖炎就对钢结构萌发了无限兴趣。留校任教,沈祖炎在教学之余,开始朝着科研领地迈出第一步。

那是钢结构的沉闷年月,由于国内钢材供应十分紧缺,钢结构实际的应用非常有限。既申请不到科研课题,也难于遇上工程建设项目,无“用武之地”。面前难关重重,沈祖炎没有却步。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钢结构在国内开始兴起,从此沈祖炎的学术成果在一些重大工程中相继得到成功应用,他成为多个国家及地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把关人。

1994年秋,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钢屋盖模型试验前夕,就在同济大学结构工程所的实验室,绕着由几千根杆件组成的庞大结构模型,沈祖炎教授走上两圈,一眼就指出哪些部位,甚至具体到哪几根杆件最需要着重观察。

一经试验,他的判断完全准确。20多年前的这一幕,他的学生、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的赵宪忠教授记忆犹新。

1995年初夏,上海大剧院6075吨的钢屋盖实施整体吊装。时任顶部钢结构整体提升副总指挥的沈教授头戴安全帽,目光如炬,在工程现场坐镇指挥。经过20小时协同作业,钢屋盖成功吊装。

还有国家大剧院、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世博会世博轴阳光谷……他都在关键技术上保驾护航。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顾问总工程师汪大绥,曾在浦东国际机场一期航站楼等重大工程中与沈祖炎有过合作。他说,每次听沈先生发言,总能感受到他高屋建瓴的气势、深厚扎实的理论修养,不愧为不断把中国钢结构研究推向新高度的一代宗师。

大学同窗、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董石麟教授说,沈祖炎一直非常关注钢结构行业产业发展模式,倡导钢结构的推广应用要充分发挥其“轻、快、好、省”的特点,利用好其抗震性能的特点,呼吁在当前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进程中要注重对建筑工业化本质和内涵的思考,在业内反响强烈。

留下一支学术梯队

斯人已逝,但在身后,沈祖炎为同济大学留下了一支完备的学术梯队。

近年来,同济大学钢结构学科发展势头强劲,学科体系趋于完备,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学术地位不断上升,国内外影响力持续增强,近年,建筑钢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在同济大学。

沈祖炎一直主张让一些根基好、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对研究怀有兴趣的研究生,毕业后留下来,继续科研攻关,认为这将有利于同济大学钢结构学科的长远发展。

事实证明了他眼光的前瞻与独到。如今,在曾经师从他、在他的指引下步入钢结构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人才中,已经有一批成为了某一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各自拥有了一支支年轻的新生力量。

“我的学生能超过我,是我最大的快乐。”沈祖炎曾这样坦露心声。他鼓励学生们结合个人兴趣、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大胆闯,开辟出一片自己的科研新天地。

对于沈祖炎关注学科长远发展这一点,几位年轻弟子也有真切同感。当初正是在导师的鼓励下,赵宪忠、李元齐、孙飞飞三位年轻人在留校两年内就分赴英国、日本、意大利做博士后研究或开展合作交流。回国后,沈教授又与他们坐在一道,共同谋划最合适每个人的研究方向。

留学日本多年的吴明儿博士2004年底加盟同济大学,不仅因为“沈祖炎”这个名字在日本钢结构学界享有很高知名度,让他格外心动的,正是“沈教授领衔的这支实力不可小觑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梯队”。

步入耄耋之年,沈祖炎每天心头所系、心中所念的,依然是他钟爱一生的教育科研事业。他依然奔忙在钢结构领域,作讲座、写教材、指导青年教师。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力所能及,还是希望能继续带带学生,做做科研,想尽力为学校、为院系多做事情。”2年前在从教60周年座谈会上,老先生神采奕奕地笑着这样说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