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群流调志愿者来自上海中医大:给阳性患者多一点包容、关心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张慧
2022-05-25 07:0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大学生做流调员,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百名学子参与浦东新区流调志愿者工作。上海中医药大学 供图

4月以来,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百名学生参与了浦东新区流调志愿者工作。

5月24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中医药大学了解到,这批志愿者由预防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以及公共卫生为主的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组成。目前,还有部分学生仍在岗工作。

4月初,该校公共健康学院收到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招募学生流调志愿者的消息。党总支招募公告发出后一小时,全院四分之一学生在线集结,当晚完成云端培训。

有学生说,尽管已认真参与培训,但打出第一次流调电话仍是紧张。有学生回忆,挂完电话想起来,忘记询问对方工作单位及地址了,只好不安地回拨电话。令志愿者感动的是,流调对象仍愿意积极配合工作。

清明小长假后,疫情发展更为严峻,此前的流调频次、人数、时长对流调新手来说仅仅算是短暂的演练。关键时期,大学生志愿者也跟随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站到一线。

手机和电话,是他们与新冠病毒赛跑的利器。志愿者要面对一天几十个电话、十几个小时通话时长,有时单次达十余名流调对象。不过,电话那头不同的情绪反应、微信工作群数百条信息、陡增的工作强度没有吓退学生们。沉下心、耐下心,他们力求在短时间内成长为兼具流行病调查专业能力和心理关怀情感能力的流调工作者。

“对于阳性患者,我们应该给他们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安慰和关心。”李可馨同学在流调中遇到一位女士,平时防护工作都很到位,仅因一次防护疏忽与阳性病例有了接触,谨慎的她立刻自我隔离,避免对他人产生影响。

确诊后,这位患者产生愧对家人、街坊邻居的想法,甚至消极地自我否认。李可馨在电话里不断安抚患者的情绪,肯定了她自我防护和保护他人的意识,劝说其调整心态。

“你不知道会遇见哪一位流调对象,但隔着手机,也能感受对方的酸甜苦辣,也遇见了生活百态。”流调志愿者杨继英说。

面对不同人群,也考验着志愿者的沟通能力。有流调对象担心转运过程,志愿者耐心解释政策和流程;独居老人对流调新手的包容、鼓励,让学生们感到暖暖的;有的流调对象反诈意识很强,志愿者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获得对方的信任和理解。

除了电话沟通,流调工作还包括海量数据录入。志愿者沈梓阳说,相较电话流调考验人际交流能力,录数据更需要耐心、细心与责任心。录入一份百人名单的数据至少需要3个小时,每天150-200人次的任务量,录入过程中可能遇到重要数据缺失、信息有误等困难,需要数据员反复核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便疾控中心开展进一步调查、研判。

有学生说,流调工作使他们提前感受到社会百态,从理性工作中生出感性认识,比如怜悯、关怀、尊重或是敬意。

    责任编辑:高文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