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光怼冯唐还不够,明星作家集体变“油腻”更令人忧

澎湃特约评论员 石力月
2017-10-31 21:3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冯唐  东方IC 资料图
虽说前两年冯唐对泰戈尔《飞鸟集》的“肿胀式”翻译已经引发不少质疑,但引起更大争议的,则是其前几天关于“中年油腻男”的论调。他在一篇题为《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的文章里抛出十个雷区,踩着了就算油腻。此文一出,朋友圈顿时炸了锅,认同者表示总结到位,讲出心声,不认同者则花式回怼“你才油腻,你们全家都油腻”。

过去我们管写出名、有影响力的作家叫“名作家”,后来公共写作空间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个是市场化意义上畅销书式写作的兴起,另一个则是互联网写作的扩张,这两个变化基本同步且互相加持,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开发多样化写作的潜能,但也带来了作家明星化的后果。冯唐的成名就内在于这个过程。

然而,明星作家与名作家并不是一回事,其区别在于后者的话语权须要与作品绑定,而前者可以分离。换句话说,作家本人成为商品是其今天拥有公共空间话语权的首要前提。

有人批评“中年油腻男”的腔调与笔法轻佻,但这种轻佻并非此时才出现,而是当作家能够轻易与作品分离时就已然出现。文学写作是需要痛感的,它并不指疼痛本身,而是指向作家与作品之间的生命关联。且不论冯唐们与自己最初的文学写作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但至少有一点很清楚,他们在获得话语权以后都疏离了最初的文学写作。

他们拍照,他们演讲,他们拍戏,他们飙车,他们以明星的姿态在网络空间里维持着高曝光度,读者转化为粉丝。他们也许依旧写作,但只为爆款而来。这几乎是一个集体式的变化,冯唐只是其中一个。所以光怼冯唐“油腻”不够,这些年明星作家们的集体“油腻”才更值得讨论。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天怒怼冯唐的各路文章虽然角度和写法不同,但几乎都是站在各种现实生活的状况里表达对其简单粗暴论调的不满。可有意思的是,冯唐们当年的登场恰恰是以接管市民生活的姿态出现的,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去政治化潮流中所诞生的城市生活情感写作成就了一批作者,他们的写作既顺应了变动中的城市潮流,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变动潮流中人们的行动与心性。可是他们有接管市民生活的姿态,却缺乏对市民社会的实质承担,写作带来的巨大话语权既没有不断加强其文学作品精品化的生产,也没有产生足够回应城市生活情感负责任的新型表达方式,而是迅速地完成了自身的商品化并不断以速朽的方式追求商品世界里的不朽。看上去依旧面向大众在公共空间写作,但城市生活情感不再成为写作关切的对象,而仅仅沦为写作消费的源泉。

所以今天的读者大概都有“走着走着就走成了一个人”的感觉,写进心坎里的文字越来越少,掏你的钱还要嘲笑你的文字却越来越多。

可能有人会说何必那么较真,他随便写写,我们随便看看,也没什么大不了。但问题在于这并不是一场普通人的写作,不是一则私人日记,也不是诞生于一个私密空间,它并不满足于与陌生人的不期而遇,而是旨在转化为每一个流量关联到每一份收益。它每天与千千万万的同类文章不知不觉地改造与形塑人们的认知空间与价值坐标,看上去没有丝毫的强制,但通过持续打造网络爆款文章与各类出位言行所再生产的话语权,不断挤占了另类叙述的可能性。于是,人们不再对文字有期待,人们也无法对文字有期待,并渐渐说服自己这一切是理所应当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单怒怼冯唐的“油腻论”意义不大,这次怼回去下次还会来,怼了冯唐还有张唐、李唐、王唐。我们恐怕更需要关心的是,今天的文字还可不可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真实的力量,还有没有可能以通俗写作的方式关切普通人的生活。(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