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回归家委会本源,才能让“名利秀”失去舞台

澎湃特约评论员 黄帅
2017-11-05 15:1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我工作于全球某投行,研究股市大数据,如果谁欺负我家孩子,孩子他爸会把你的股票砸到跌停,包括茅台。”这段在朋友圈热传的某校竞选家长委员会(家委会)的截屏消息,连日来引发网友热议。尽管一时难证真伪,但类似秀实力的现象却并不罕见。

在朋友圈热传的某校竞选家长委员会(家委会)的截屏消息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中小学,家委会竞选异化成一些家长的“名利秀”,并非耸人听闻,甚至从中小学向幼儿园蔓延。

家长们为了竞选上家委会成员,纷纷亮出了自己“高大上到让人怀疑人生”的履历:毕业于哈佛、北大等中外名校,学历动不动就是硕士、博士,就职于政府机关、摩根士丹利等让人艳羡的机构。也难怪很多网友心里不平衡了。有人批评“炫富”太过分了,还有人自嘲“只好退群了”、“吓得连孩子都不敢生了。”

吐槽归吐槽,问题的实质在于,一些人一边接受了这一事实,一边又对它无可奈何:现在小孩的教育和未来发展,越来越依赖其背后的家庭因素了。孩子的竞争,很大程度归为家长层次和家庭条件的比拼。

此前,也有类似的话题引发热议。比如,某一线城市的“名牌小学”要对孩子家长的学历层次考察和筛选;北京一小学班级的“苏轼研究”达到了近乎专业水准,很难不被外界联想到有高层次的家长“幕后支持”……毕竟,能拥有优厚教育条件的家庭是少数,这也让绝大多数普通家庭唏嘘不已,“羡慕嫉妒恨”者有之,反观自我后焦虑和压力并存者有之。

或许,大多数人看到家委会竞选截图后会付之一笑,不会去验证真伪,也不会依此理性反思背后的问题。这符合网络文化戏谑和解构一切的特质,但这种态度也消弭了社会话题的严肃性,让人无法捕捉“真实的力量”。

上述两种反应恐怕都不是我们看待类似话题时应有的态度。从传播学上看,受众追捧的热点话题,往往既是关系个体与家庭利益的重要社会问题,也与受众对相关问题的“自由联想”有关。或许,不是所有人都会遇见所谓“精英圈子”对自己的“碾压”,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经济实力无法支撑更优质教育等问题,却是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

这意味着,“家庭条件—教育—孩子未来”三要素被紧密捆绑在一起,构成了优质资源“代际传递”的基本条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差异,正在逐渐以孩子教育的形式呈现出来,来自经济落后地区和普通家庭的孩子,将越来越难以实现人生的“逆袭”。

而且,当比拼背景、关系成为家委会竞选的标准动作,实际上是把官场、商场的那一套带入了学校,带入了以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为己任的教育系统,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不言而喻。如果,家委会成员最终都是那些有背景、有关系的家长担任,我们的孩子们会怎么想?

要扭转这种不正常的价值观和做法,学校的态度至关重要。在家委会竞选中,按教育规律办事,把价值观和规则挺在前头,才能真正选拔出那些有热情、有能力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家长;而那些只知道“秀”的家长,也才会失去“秀”的舞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