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毕业季|没能在学校举行的毕业典礼,在500岁大樟树下举行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2022-06-26 14:2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这个夏天,长三角一群高校学子的毕业作品,与浙江乡村碰撞出了火花。

6月22日,在浙江宁海县的一个小村里,在500岁大樟树和村民们的见证下,来自长三角12所高校的数十位毕业生,完成了一场特别的毕业答辩和毕业典礼。

2022年6月22日,下畈村毕业答辩现场。本文图片除标注外 均为 尤才彬 图

这其中,有来自东华大学的毕业生王宣宣和向蓉。因为上海疫情,她们没能在上海参加线下的毕业典礼。而22日的上午,天气晴好,她们向高校导师和村民导师汇报了自己耗时大半年完成的毕业作品,此后,作品更有机会在这个乡村中落地生根。

答辩结束,她们身着学士服在大樟树下合影。如此告别自己的学生时代,二人都感慨不已。

这源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庆军在2021年开始筹划、牵头的一场长三角艺术振兴乡村2022高校毕业设计联合行动。

“论文写在大地,设计做在乡村。”陈庆军说,3个月前的春天里,长三角12高校师生在浙江宁海县的湖头村和下畈村,播下设计的种子。虽然上海疫情迫使本次联合毕设的诸多计划搁浅,但各参与高校的师生团队还是克服疫情的种种困难,如期捧出60本毕业论文,57套毕业设计作品,并现场接受村民导师、产业导师、高校导师的联合检阅。

长三角学子特别版毕业照。

乡村里的毕业设计

6月22日,在浙江宁波市宁海县下畈村的大樟树下,王宣宣进行了自己的毕业答辩。

她的毕业设计正是围绕这棵大樟树展开的。2021年11月启动毕业设计时,她从陈庆军处了解到这次乡村毕设的企划,觉得有趣而振奋——在大学的前三年,做田野调查并落地的实践机会并没有那么多,而这份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收官之作”,却得到了这样的机会。

在整理背景资料时,王宣宣靠网上和村民的照片知道下畈村里有棵五百岁的大樟树,通过设计与讨论,她确定了以大樟树为主体作插画及衍生设计。

完成毕设的乡村。图中河水左岸为湖头村,右岸为下畈村。受访者 供图

与下畈村一水之隔的村庄叫湖头村,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文学家葛洪后裔的聚集地。向蓉抓住了这一点,结合年轻化的思想,计划设计一套葛洪人物形象盲盒。

上海本轮疫情前,她们曾有机会去往乡村。王宣宣一直记得2022年2月第一次见到“日思夜想”的大樟树的场景,“树干粗壮,树冠如云盖,枝繁叶茂,充满勃勃生机。”王宣宣笑着描述,拍得清人的照片,拍不全大樟树;拍得全大樟树的照片,人就一点点小。

2022年2月,学生们来村探访调研。受访者 供图

也正是在2月27日,2022长三角艺术真行乡村高校毕业设计联合行动“乡聚毕设”拉开了大幕,包括王宣宣在内的12所长三角高校的学生,在宁海县湖头村大通宣威府进行了开题答辩。

“一边是乡村振兴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的支持,一边是学生做毕业课题时,总在虚拟的空间进行假想的设计,为什么不干脆找一个村子让他们去做呢?”陈庆军说,抱着这样的想法,经过与宁海县政府和长三角设计类高校的沟通,这个“巧思”最终落在了宁海县下畈村和湖头村两地。

从乡村出发,再回到乡村

2月、3月,学生们陆续去了村里几次,每次都收获颇丰。陈庆军形容学生们兴奋得“每到饭点,喊不齐四散‘流窜’的学生”。王宣宣观察了乡村的小超市卖些什么,听了做艾草馒头的师傅研发美食的经历,观察到乡村的花草和人文;向蓉则在村里找到了葛洪的后人,听他们讲自己祖先的故事,“这些都超过了我前期所找的资料”。

遗憾的是,学生们本来准备在3、4月份花更多的时间“泡”在乡村,完善毕设,最终因为浙、沪两地的疫情不得不提前返回学校。但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给他们指导,村民导师也尽力帮忙为他们拍照、解惑。最终,在符合防疫规定的前提下,他们在6月中下旬赶去宁海完成答辩。

王宣宣的插画作品。受访者供图

王宣宣的插画作品。受访者供图

来自乡村的设计最终回归了乡村。在王宣宣的毕业作品中,围绕着大樟树,一年四季的村庄风土人情被画了进去,春天是制作艾草馒头,夏天是樟树下乘凉,秋天是采摘累累硕果,冬天是辞旧迎新。王宣宣说,几乎每一位入画的村民都可找到原型。毕业答辩时,村民们好奇地围观了她的作品,她也把自己的插画做成册子、工牌等小周边,放在现场,“忘了给自己留,被村民们全部拿完了。”王宣宣说。但看到大家喜欢,她心里特别开心。

王宣宣的插画作品。受访者供图

王宣宣的插画作品。受访者供图

向蓉的设计也广受好评,她的答辩在湖头村的古戏台展开。12个打着养生操的不同招式的Q版葛洪公仔,令在场的人爱不释手。现场的产业导师——宁波优和办公文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新连直接表示,对向蓉的毕业设计十分感兴趣,“目前已达成初步意向,把她设计的葛洪养生IP形象葛小洪与文具产品进行结合,比如葛洪养生操的十二个经典动作,设计到卡套、笔筒中,作为湖头村乡村旅游的伴手礼,相信一定能打开市场。”

向蓉作品在毕业答辩现场的展示。

不过,毕业答辩现场也不失严肃的指导。村民导师提问为乡村设计公共空间的学生:“河边护栏高度有没有考虑过小孩的安全性?遇到洪水时怎么办?”,产业导师则追问向蓉是否考虑过盲盒设计后的营销问题,王宣宣的作品被指出尚缺少一些商业元素,“为乡村做设计,助力乡村振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真正的落地还需要打磨。”王宣宣反思。

陈庆军(左二)在前期策划中。 受访者供图

期待更多年轻人为乡村“造血”

也正因为此,如今,陈庆军仍留在村里,力图进一步推动一些可行方案在乡村的实际落地。“学生的作品不一定有商业公司的那么成熟,但贵在很多想法特别精彩。”此次毕业答辩前,陈庆军将收集到的60套毕业设计作品都打印了带来,供宁海县和村民们更直观地查看。这些方案选取了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美学、产业升级、文化振兴、乡村品牌等各种选题,回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需求。学生们结合实地调研,尝试从文化创意、设计驱动、社会创新的视角,参与未来乡村、共同富裕的提案。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莫军华教授对此也感受颇深。此次,他所在学院有2组8位同学参与了“乡村毕设”,一组做视觉设计,一组做空间设计。学生蔡万权以《下畈村松树林阳光休闲书屋设计》为题,试图打造一个依托下畈村露营基地独立打造的休闲空间——阳光书屋,这是他为村庄引流而设计的一个网红打卡点,目前已完成80%主体构件的安装。

湖头村答辩现场。

莫军华认为,毕业作品对一名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乡村毕设为他们设立了一个明确的设计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也将真正学习如何对话村民、对接乡村乃至政府的需求,让自己的设计不“悬浮”。“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到了乡村,但是还是要注意引导,有组织有策划地推动,或许能够发挥出乡村设计更大的效能。”莫军华说。

陈庆军透露,基于2022长三角艺术振兴乡村高校毕业设计联合行动的成功经验与遗憾,新一届的项目也开始筹备了起来。宁海县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继续推动后续项目的落地和运营,并为即将开启的新一季活动做更多计划和沟通,打造高校论文或研究的试验田,推动宁海乡村成为一个开放性、共享性的乡村设计实践基地。

陈庆军畅想,如果配套到位,两三年内便可以看到这些作品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改变,至于它们会给乡村的长期发展带来什么,陈庆军说,改变本身就会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每一个未知的改变都将孕育新的希望。“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乡贤在关注,乡贤基金、教育基金会、创业联盟,都可能成为‘造血’的力量。”

    责任编辑:陈逸欣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