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二次选拔,让师范生更多理想驱动型

澎湃特约评论员 守一
2022-10-21 12:3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近日,《中国高教研究》刊发的一篇研究文章显示,公费师范生愿意从教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非公费师范生,但也有人选择违约,或因违约惩罚过重被迫履约从教。作者建议合理有效地将不适合从教的公费师范生调整出去,更好集中资源开展培养。

每年到了高考填志愿时段或大学就业季,公费师范生的话题就常常引发关注。不少学生纠结要不要填报公费师范生,好处是免学费、有补贴,就业更有保障,问题是如果毕业了不想去基层当教师,就要承担高昂代价。

虽说人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可人的想法也难免随着阅历增加而有所调整。对不适合从教的公费师范生给出一个合理的退出机制,不仅是考虑公费师范生本人,也是对学生负责。试想,一个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同的人,即便把他强按在教室里,恐怕也很难干好自己的工作、善待学生。

就目前的普遍状况来看,公费师范生的退出门槛确实比较高。比如有的省规定,公费师范生如果在读书或者六年服务期满前退出,不仅要退还所有“三免一补”的待遇,还需要缴纳约50%的违约金,且违约行为还将载入诚信档案和人事档案。这也就意味着,这部分人群几年之内都不能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代价不可谓不重。

这些惩罚措施的初衷可以理解,国家花费财力物力培养公费师范生,就是要充实和改善基层教育资源,是有重要意义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公费师范生可以轻易选择退出、改行,浪费的不只是钱财,还有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原本更想去基层当教师的人失去了机会,而基层的教师资源也可能出现断档。

所以,一定的惩罚措施很必要,但惩罚严厉到什么程度是可以慎重权衡的。比如是否可以考虑只退还学费和补贴、缴纳罚金,而没有必要计入诚信档案?

值得一提的一个细节是,2018年,教育部出台政策,将公费师范生的服务期由原来的十年改为六年。这一定程度上透露了一个信号:要用刚性的制度约束确保公费师范生毕业后服务基层教育,让政策的良好初衷得到践行;但也没必要彻底限制住年轻人未来的路,要给少数群体留有一个“后悔”的柔性空间,给他们多一个选择,这是政策的人性化体现。

此次作者提出,相关师范大学在高考录取前,应通过测评和面试,充分了解报考学生的职业倾向和从教动机,挑选出乐教、适教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加入公费师范生队伍。在大学教育阶段,探索建立师范生从教动机与从教意愿的监测机制,合理有效地将不适合从教的公费师范生调整出去。如此,通过严把准入关和建立动态机制,最大限度招录和培养有志于基层教育的人才。

为了避免有人退出后可能造成的教师资源断档,可以如论文所建议的,开设师范生公费教育转入渠道,二次选拔那些有兴趣也符合条件的非公费师范专业甚至非师范专业优秀学生,补充进来。只要进出两端保持好平衡,公费师范生的数量就可以保持相对稳定,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甚至可能得到提升。

要看到,近几年报考教师资格证已成社会热潮,报考人数10年翻了66倍,今年报名人数达到1144.2万人次。如果这一怀有考教从教热情的群体(作者将非公费师范生称为理想驱动型),能多点人在大学阶段就进入专业培养训练,他们未来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发展也将更有保障。

公费师范生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基层提供充足优质的教师资源。整体来看,这一制度的效果很好,绝大多数学生在报考时就有较明确的意愿,但确实也不乏少数人因各种原因改变想法。如果能建立更合理顺畅的退出机制和二次选拔机制,让合适的人去当教师,让不合适的及时退出,这也是优化教师队伍应坚持的方向。

    责任编辑:甘琼芳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