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农村如何上网?过半家庭没电脑,不过近93%家庭有手机

澎湃新闻记者 臧鸣
2018-06-28 19:48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移动互联网应用已成为农民生活、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基于对千余学生“走千村、访万户、汇民情”调研回来的万余问卷的分析,6月28日,上海财经大学发布《2017中国农村互联网应用报告》。报告认为,当前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问题,这种二元结构表现在中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等多方面。

报告认为,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也存在于互联网发展领域。重视和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应用发展,不仅能有效地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化解二元结构的诸多矛盾,也可以数字化助推乡村振兴。

围绕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应用,项目在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除港、澳、台地区)展开调研,内容涵盖农村互联网基础应用、农村消费用品网购应用等8个方面,累计获得问卷10381份。

“千村调查”是上海财经大学自主创立的大型社会实践品牌,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的主题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农村互联网应用状况”,课题组成员由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有关专家组成。

92.98%受访农村家庭有手机

调查显示,虽然作为基本通讯工具的固话普及率在农村地区并不高,为29.24%,但移动通讯给予了农村地区弯道超车的机会,92.98%的家庭拥有手机,尤其是原先的固话普及率最低的西部地区赶超最为明显。

农村地区的家庭电脑拥有率平均为44.37%,农村家庭互联网普及率为62.19%,且地区差异不明显,显示出移动通讯、手机普及为农村地区带来了进入互联网大家庭的机会。

4G网络已覆盖88.43%的被调研村庄,其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调研显示,村委会可通过专线/wifi上网的比例为85.15%,以村为基础,提供公共网络服务,有地区差异,其中,东北地区相对落后。

调研数据显示,“不会使用互联网”是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原因。

智能手机是农村网民上网主要设备,手机已成为小乡村连接大世界的窗口。统计结果表明,农村网民每月手机资费主要集中在10-50元和50-100元区间段,两项占比达72%,相比农村家庭收入水平,村民认为上网费用过高。

在农村互联网各类应用中,高居榜首的是社交应用,有95.9%的网民使用微信、QQ这类社交软件。从交流沟通类应用的地区比较看,基本无地区差异。

此外,其他的使用率在50%以上的应用还包括影视、新闻、购物、音乐、信息查询。调研数据表明,互联网络如其“信息高速公路”美誉已成为农村网民传递和满足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主要载体。从各类应用的地区对比看,东北地区相对用得较少。

网络消费规模小,农村网络消费有待提速

14%的被调查者表示,周围使用网络购物人群数量非常多。有近50%被调查者表示,网购在日常消费的占比低于30%,平均水平为27.65%;网购消费的主要产品为价格较低的服装和食品。

网购消费用于生产的比例低。调查显示,在全体被调查者中有超过2/3的受访者表示,从网上采购农用生产资料及农机具占总体的比重在20%以下。

来自于千村调查30个定点县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县均已出现网络销售商,同时得益于政府重视,县级农村网络销售的商务生态正在形成。网络销售可使市场更透明、减少中间环节的价值充分展现,且正有效地带动创业和县域本地服务业增加。

以村民为对象的农村网络销售现状,通过互联网销售的非农产品略多于农产品,地区差异明显。  本文图片来自均上海财经大学

开展网络销售的农户约为调查数的11.14%。农户在网络销售中,农产品约占47.26%,非农产品约占51%;农户网络销售产品主要来源于本地,占83.76%;相关农产品和服务主要源于零散农户,约占40%,生产依然较为分散。

以村民为对象的农村网络销售现状。 

对互联网普惠金融持怀疑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

调查显示,虽然87.51%的被访者听闻过互联网普惠金融,且81.21%的被访者表示使用过,但实际其认识仅止于使用过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农村生产经营性融资手段偏于传统。

调查显示,61.06%的受访农户年收入在0.5万-5万元,且没有高价值的抵押物,农户金融活动数据积累十分有限。因此,金融机构难以建立标准化征信体系,难以设计定制产品。

互联网普惠金融产品作为新事物,农户也本能地怀疑和不信任。调查显示,33.13%的农户认为,未使用普惠金融是因为“不安全”;50.42%的农户认为普惠金融服务目前最需解决的是安全问题。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迅速,但有效应用明显不足,尤其在服务农业生产、农村教育和电子政务方面应用差距更大,其中,既有地区间基础设施覆盖差异、公共服务认知不足的因素,也有个体技能不够和对新技术“不放心”等原因。

    责任编辑:徐晓阳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