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沪院前急救网络基本形成,急救车反应时间降至12-13分钟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实习生 傅瑶池
2018-08-02 12:46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拥有急救分站157个,平均每两个街道就设有一个;院前急救医务人员910人,比两年前增加了近50%;急救车平均反应时间降至12-13分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上海院前急救网络框架基本形成。

8月2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卫计委组织的“上海实现院前急救服务能级和保障水平双提升”集中采访会议上获悉上述信息。

会议透露,上海院前急救网络框架基本形成。目前,上海拥有急救分站157个,正向3.5公里半径服务圈和3万人一辆救护车配备标准的规划目标稳步推进。2018年上半年全市出车40.3万车次,救治36.5万人次。“962120” 康复出院专线开通至今已有3个多月,业务高峰期预约率已经超过了75%。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表示,至2020年,上海将建成一个平面急救站点布局完善、立体急救门类齐全、硬件配置国内领先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一支与特大型城市运行保障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院前急救队伍。

上海医疗急救中心推出的962120康复热线,推出3个多月已经覆盖到了11个区,业务高峰预约率已经超过了75%。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图

急救车反应时间降至12-13分钟

近年来,院前急救事业先后被列入市政府实事、上海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中。

为全面提升院前急救的服务能级和保障能力,上海印发了《关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及相关的5项配套政策文件,从一体化管理、分类救护、队伍建设、网络布点、硬件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的制度安排和指标设计。

同时,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6年7月29日通过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并于同年11月1日施行,为院前急救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被称为上海的“好人法”。

据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朱勤忠表示,目前,全市拥有急救分站157个,正向3.5公里半径服务圈和3万人一辆救护车配备标准的规划目标稳步推进。近期,市中心120急救车平均反应时间在以往14-15分钟基础上,降至12-13分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并居国内领先水平。

朱勤忠进一步表示,120急救车提速背后的原因,离不开上海“962120”康复出院专线的推出,“以往在120热线中,康复出院拨打120的比例占到18-20%,为确保‘120’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不受干扰,上海开通了‘962120’康复出院专线,并为有送回家需求的市民提供预约服务,目前预约服务已覆盖到11个区。”

截至目前,“962120”开通至今已有3个多月,业务高峰期预约率已经超过了75%,用车市民积极通过短信与微信反馈途径为获得的便捷送回家服务“点赞”,满意度超过了95%。

“这一热线目前需要提前一天预约,可预约时段分为上、下午。”朱勤忠表示,尽管还有一部分市民为康复出院拨打120热线,但相比以往,对急救功能为主的120热线来说,影响微乎其微。”

来自医疗急救中心数据显示,当前尽管处于高温天气,但从120数据显示,急救主要以老年病为主,如心脏病、中风、高血压以及外伤等,接到的中暑的人群很少。

而为了迎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召开,120推出双语服务,如遇到小语种,将实现与公安部门110的联动,确保可以及时对急救任务作出应答。

新入职的急救医生正在参与职业培训,培训结束后方可上岗。

一线急救人员流失得到遏制

与此同时,上海在急救装备建设和队伍建设方面也有大大提升。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方面表示,通过近2年对市政府“1+5”配套文件的切实推进,完成了新型急救用车的更新换代,全市逐年按计划增配高性能底盘救护车(目前已达到45%),确保了急救车的安全性、稳定性、操控性与舒适性,更适合上海高强度院前急救工作的需要。

同时,急救车上新增了自动心肺复苏仪和楼梯担架,升级了监护除颤仪、呼吸机、可视喉镜和多功能急救包等设施设备,进一步提升了急救操作的快捷度与精准度。全市急救车辆与设备配置的逐步完善与性能提升,从整体上提升了日常急救与应急救治的能力。

为稳步推进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工作,一线急救医师待遇水平得到逐步提高,人员不足与流失严重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急救医师队伍与服务水平得到了保障。

统计显示,全市现有院前急救医务人员910人,比两年前增加了近50%。其中,有109名医生是今年7月新入职的“新鲜血液”,他们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毕业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我市定向培养的急救医生。目前已连续三年、近200名毕业的定向培养医生进入急救体系工作,成为了补充上海急救医生队伍的稳定来源。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表示,至2020年,上海将建成一个平面急救站点布局完善、立体急救门类齐全、硬件配置国内领先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一支与特大型城市运行保障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院前急救队伍;形成市与区一体化、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日常急救与应急救援一体化、陆上与水面空中急救一体化的院前急救管理和服务模式,全面提升院前急救体系对群众生命安全和城市公共安全的服务能级和保障能力。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