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社区医院怎样留人才?CT检查能否进社区?专家们热议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李佳蔚
2023-06-30 19:1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是当前上海医疗卫生领域一项重点工作。CT检查、核磁共振能否配置到社区?基层医生工资待遇、编制名额能否增加?如何保障三甲医院的技术、资源有效下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2023年4月,上海印发《进一步提升本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要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闻大翔参加“2023上海民生访谈”时也透露,上海将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适宜技术的外科手术,放宽基本药物用药比例限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目前,上海多区已开始付诸行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级。近日,上海徐汇区政协召开“以医改为统领,优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兜牢居民健康网底”双月协商会,众多医疗领域专家在会上协商“破题之道”。

有专家提出,社区医院承担较多慢病管理和公卫服务,专科能力亟待提升。而要让社区医院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须为基层医生提供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并实实在在地增加收入。

也有专家认为,应优化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医联体设计,通过智慧医院、远程技术等方式,提升社区医疗能力同质化水平,并依靠医联体为基层医院培养更多人才。

适当扩大编制、合理增加收入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政策、资源投入,既要为社区配置更好的医疗服务条件,也要留住更多优秀人才。

“服务能级的提升需要人,包括提升服务的品种、能级。”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开门见山,谈到多个现实问题。他建议相关部门考虑适当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调整职称晋升机制,并合理增加社区医生薪水。“社区医生现在的工作内容和压力是越来越大,但薪酬我感觉还是跟不上。”

增加收入也需社区医院“自我造血”。邬惊雷说,上海各区情况不一,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徐汇作为中心城区,有许多先天优势,应思考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力,比如,可通过进一步丰富医疗服务项目提升收入水平。

目前上海的社区首诊比例在持续上升,2022年徐汇区社区门诊服务超300万人次,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目前,徐汇在社区内可开展的适宜技术平均26种,最多的可开展70种,包含中医的针刺类、推拿类、刮痧类、拔罐类、灸类等,以及西医的康复评定、物理因子治疗(红外线治疗等)、训练治疗(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等)、心脏康复运动等。专家认为,依托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提供更多特色康复项目。

上海市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提出,应增加社区卫生服务平台。从硬件来说,目前许多社区中心都已配置了CT机,“以后血管磁共振也更好了,这些影像装备,有没有足够面积配置?”而且有了机器,还要考虑是否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

建立一支优秀的全科医生队伍,对社区而言至关重要,上海各区都在为此努力。吴乾渝以浦东新区举例,其为远郊社区医生提供福利补贴、住房补贴等措施,为吸引和留住优秀基层医生发挥了作用。

多位专家还提到,适当增加社区卫生中心编制的方式可以更灵活,名额不必全部固定在社区卫生中心,部分名额可以放在区级单位统筹轮转。“光靠编制也是不够的,还可以通过专项补贴等方式聘用医生助理,多种方式增加人才供给。”有专家谈到。

充分发挥医联体作用

上海医疗资源丰富,38家三甲医院辐射能力持续增强。在专家看来,现在还需加强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加大上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学科、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撑力度,建立信息数据统一归口和共享机制。

“我们希望基层医生定期到上级医疗机构轮转,包括到急诊、外科、内科都进行轮转,”吴乾渝说,这样做还能扩宽社区医生的职业发展空间。目前,上海市级层面已推出《实施方案》,区级层面应细化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医联体的作用,“医联体的实质性功能还有很多提升空间”。

比如在《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完善社区医生继续教育和进修制度,加强全科、公共卫生和中医药服务能力培训,原则上社区医生每五年至上级医院进修或多点执业3-6个月。选拔优秀的社区医生至上级医院多点执业,培养全科医学骨干人才。

同时《实施方案》还提出,推动医联体上级医院适宜科室专家下沉社区,巩固疫情防控期间专家下社区分片指导机制,鼓励在社区设立专家工作站。

“三甲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双向转诊,对社区医院也提出了挑战。”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助理莫晓芬说,三甲医院的术后病人复诊、康复训练等,要求社区医院医护人员有更高的临床专业能力,应当通过医联体加快社区医院人才培养。

“推动有条件的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与区内三甲医院的合作共建,推进医疗、教学、科研和人才梯队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基层医疗水平‘提起来’,让更多患者认可社区医院的服务水平,愿意来社区医院进行首诊。”邬惊雷说。

邬惊雷举例,比如社区负责糖尿病或高血压等常见病种的医生,每月乃至每周定期到区级医院的专科门诊学习交流,区级医院的医生定期下到社区医院。这样既是对医生水平、医疗资源的提升,也让社区患者有了更好的就医体验。

在急重症患者分级诊疗制度上,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中山医院心脏重症监护中心主任罗哲认为,应以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救五大中心为基础,形成区域医疗中心+次级医疗中心+社区医院一体的区域急诊协同救治网络。

现代医学科技赋能

多位专家谈到远程医疗、智能技术等现代医学科技对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作用。

按照《实施方案》,要加强社区检查检验设备配置,提供心电、影像、检验、超声等服务,加快完善除颤仪、心电监护仪、雾化仪、简易肺功能仪、供氧、中医诊疗等必备医疗设备配置,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配置无创呼吸机、CT等设备。

“充分利用好现代的人工智能和数字辅助诊断设备,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获得高品质的健康评估、慢病随访等服务,在疾病管理方面实现医防融合。”邬惊雷认为,还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整合专病日常管理数据,形成慢性病多发病健康管理新模式。

在吴乾渝看来,可穿戴传感器等现代康复技术,应该应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传感器实时掌握人体肌肉、器官功能等情况,再进一步得出评估方案,辅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这样的装备既可以走入医疗机构,还可以走入养老机构和家庭。”吴乾渝说,技术赋能可以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的黏度,全面提升医疗诊治、医防融合、健康管理等不同层面的服务水平。

上海第一家公立医院“云医院”诞生在徐汇区中心医院,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上海的医疗资源甚至已覆盖西藏、云南等20多个省市。吴乾渝说,同样,数字赋能也可以成为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均衡化的有效路径。

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龙华医院副院长郑培永建议,进一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条件,引入更多中医技术、装备和服务。社区医院的老年患者较多,多数老年人信赖中医,应让中医也能够在家门口为更多老年患者提供医疗和健康服务。

    责任编辑:鞠文韬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