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引进基础研究人才需要怎样的环境?近40位顶尖科学家展开探讨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朱奕奕
2023-07-24 16:1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地发展,国际科技竞争不断地向基础研究前移。

7月24日,为期三天的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近40位顶尖科学家围绕“基础科学的现状与未来”的主题,共谋创新、共话合作。

活动现场 主办方 供图

“基础研究关键是人才的引入,有些重要数学研究都是在一间破破烂烂的房间里开始,一步步成为世界级成果。”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丘成桐说,上海要积极打造适合做学问的环境,让学者可以发挥所长,能发展出自己的学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所所长胡森也提出,引进顶尖人才需要配套一流的学生、顶尖的团队,“你把人才引进来,他要有优秀的学生、有团队可以合作,可以产出成果制造价值,这样顶尖人才才愿意留下来继续发展。”

“现在的数学家也需要团队,需要密切交流,不能跟外界脱节。”胡森表示,同样基础研究也要瞄准当下未能解决的一些核心问题,例如量子计算机的稳定性和纠错问题尚未能解决,也希望基础研究能够尽早联合攻关,突破难题,实现通用量子计算机的面世。

围绕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目标,上海近年来也正如丘成桐建议的一样,不断营造适合基础研究的环境。

在推动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发展上,上海集聚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李政道研究所、上海数学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牵头组建的国家实验室完成高质量入轨运行。已建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5个,加快推动国家基础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为开展前沿科学探索汇聚和培育顶尖的人才。

与此同时,上海以基础研究特区建设为切入点,不断优化选题机制、支持方式和评价管理体系,给予科研人员长期稳定支持,并在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部分人才类项目中率先实施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赋予科学家更大的自主权。

开幕式后,包括两位菲尔茨奖获得者在内的多位专家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相关科研领域的前沿进展,分享了自身的学术经历和科研心得,并对上海推动基础研究建言献策。

    责任编辑:高文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