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同窗共读,我们是母女,更是彼此的知己|翻翻书·书评

2023-08-12 18: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同窗》是一本由妈妈与女儿共同完成的书,记录了一对母女不寻常的聊天,分享了两位爱读书的女性间的情感交流与思想对撞——妈妈桂枝多年从事文字工作,女儿京京就读于牛津大学,同窗共读的经历,让她们忘了谁是女儿,谁是妈妈:完全自由平等的对话,自然、坦率、毫无芥蒂,没有一方要说服一方,没有说教,没有叮咛,相互启发,又彼此独立。

围绕经典名著,她们讨论生与死、人对自我的认知、人与世界的关系,交流对精神自由、权力和财富、两性话题、性与爱等人生基本命题的看法。我们可能不需要再多一本文学启蒙书,也不需要再多一本讲亲子关系的理论书,但我们可能都需要一位同窗好友,能够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聊聊那些作家笔下的人物,聊聊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

在她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两代人建立另一种亲密关系的可能:通过阅读,知己相交,以书为镜,反观内省,继而携手面对世界。

此前,我们发起了「我的母亲,能和我聊爱情、婚姻与性|翻翻书·送书」的征集活动,最后选出三位读者寄送了《同窗》样书。十天后,三位读者都已经阅读完,并写下了他们对这本书的理解和看法,以下是他们的书评。

在这本书中,读者能阅读到妈妈和女儿从自身视角出发,围绕十几部经典文本展开的讨论,其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碰撞。阅读,让我们用不同的眼睛,看见对方的世界;阅读,让人与人之间建立起长久美好的关系,是我们一生可以做的事情。

《同窗:妈妈女儿共读书》
林桂枝、杨京京 著
单读,2023年6月出品

关于“给自己生个闺蜜”这件事

文/辛未

《同窗》是林桂枝和杨京京这对母女的读书对谈记录。说实话,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对这对母女几乎是一无所知,但作为一个女儿,也作为一个母亲,妈妈和女儿共同读书这一主题仍然吸引了我,让我一口气读完此书。

《同窗》详尽记录了桂枝和京京这对母女对十四本图书的探讨过程,涉及的图书题材很广,有《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这类经典童话,也有《沉思录》《安提戈涅》《伊利亚特》等西方古典文学,《西游记》《牛天赐传》等中国经典文学,值得一提的是,也有诸如《包法利夫人》《挪威的森林》《午后曳航》这类“情爱之书”,可以说,这份共读书目既为大众所熟悉,又体现了她们母女二人的偏好。母亲桂枝作为多年的文字工作者和广告人,处处展现着对文字、对文学的敏锐和真知灼见,而京京作为一名研习古典学的00后,更是给传统的文学和文本带来了全新的解读角度。

她们聊那些众所周知的书:她们读《白雪公主》,不再着重于传统的爱情桥段,而是重在探讨女性和权力的关系;她们聊《麦克白》,不是怜悯于麦克白的悲剧,而是在共同思考人性与世俗欲望对抗的可能;她们重新回顾《小红帽》,一起对规训摇头,也少见地对男性所面临的英雄主义压力示以同情和怜悯;她们聊西游记,聊男人和女人的欲望……

她们也读对方喜欢的书。读妈妈桂枝喜欢的《包法利夫人》,聊十九世纪的爱情与浪漫主义,聊当时的社会,聊婚姻,也试图探讨爱情的真相;读女儿京京最爱的《牛天赐传》,在不断深入的对话中,读懂年少的女儿,如京京所说,有些事情,“看起来是件小事,可是对一个小孩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他(老舍)明白我小时候说不出的心里话。”

通过共同阅读,母亲桂枝拥有了一个相知相交的灵魂伴侣,女儿京京则收获了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母亲的理解。在书中随处可见桂枝对孩子的尊重和认同,当女儿京京还小的时候,桂枝给她挑选绘本,面对“小儿科”的绘本,桂枝却觉得“那些绘本是在太有意思了,你看的书,我也看了”,所以当女儿京京长大了,也继续带着妈妈桂枝一同读书。正是源于长期的尊重和真正的认同,得以让桂枝和京京坦然地探讨那些对许多父母来说难以启齿的问题,比如规则,比如爱情,比如性欲,比如寂寞,比如死亡,比如自由,比如理想与现实。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信任和依赖,让教育这一千古难题在阅读中水到渠来,如女儿京京所说,“父母需要让子女知道他们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是赋予信任的爱。我不是说父母不需要管教儿女,要管教,可是不是控制,更不能溺爱。”

作为女儿,也作为拥有女儿的母亲,在阅读过程中一直被这样真切动人的母女情感所打动,但同时,更为桂枝和京京二人所动容。她们勇敢地探索,无畏地追求,在自己的领域勤于思索、敢于深耕。母亲或女儿的身份之外,她们更多只是林桂枝和杨京京,也正是因为不被某一身份所禁锢,她们活出了自我,成为了更好的母亲和更好的女儿。

阅读是看见别人灵魂的那扇窗

文/kmr

 《同窗》是一本妈妈与女儿共同完成的书,一开始看到这本书,以为在“母亲”“女儿”的标签之下,以为多少有点说教的成分。读完后,却只感受到两个灵魂平等的交流,以及母女之间流淌的情谊。

书中的对话围绕十四本中外名著展开,基本是普通读者耳熟能详的书籍。说来惭愧,书目中的大部分书籍,我都是在读大学之前看的,印象已经模糊。桂枝和京京的谈话,就像拿着书随意坐在我身边的友人,再度把伟大的作品、另类的思考友善地呈现在我眼前。

在《西游记》的品鉴中,桂枝和京京以女儿国的章节为例子,谈论了吴承恩的跳脱之处,还有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女儿国的情节是猎奇的、空前绝后的,男人怀孕能喝了堕胎药打胎,女人能反过来强奸男人——小时候看觉得没啥不对,现在再看简直行为艺术。包括再读《格林童话》中的小红帽、灰姑娘,也能看到不少黑暗的隐喻。

尽管跨越几百年,跨越不同国度,人类的思考没有时空界限。“阅读是看见别人灵魂的那扇窗,一部书是一扇窗”,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京京和桂枝,自然也产生了不一样的见解。身为老舍迷的京京,在《牛天赐传》里找到童年的共鸣;在广告行业工作多年的桂枝,在反复咀嚼《包法利夫人》后品鉴到福楼拜“文字VR”般的描写。我很羡慕《同窗》一书中母女的交流,既有激昂地交锋,也有平静地诉说,一切仿佛发生在某个咖啡厅,或者漫长的航班途中。阅读本来就是一件平等的事情,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书本永远不会拒绝你。

我自己是“妈宝”类型的小孩,从小爱和妈妈分享所爱的书籍和电影。小时候最爱的《哈利波特》,还是妈妈先看完第一本,在书店一口气买了前六本(当时最后一部还未面世)抱回来给我读。后来看《魔戒》,我在妈妈工作的地方偷用打印机打印出好多张中土大地贴在房间,还和她一起对着指环王电影里的精灵王子犯花痴。家里妈妈买来的时尚杂志堆积成山,从初中到高中,它们是我和外婆最爱的厕所读物。

工作之后,读书这件事变得很偶然,逢年过节回家,最多例行公事和父母一起看个贺岁片。就像我很少对他们说我爱你一样,见面变少之后,精神上的深度交流也变得稀缺。反思自己,每每交流,总喜欢以高人一等的态度面对父母,因为我总是自持为思想更加“开放“的那一方。

“没有一方要说服一方”,读完《同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

一对“非正常”母女的对话

文/Vera

《同窗》吸引我的第一个点是,母女共读。女儿在读大学,处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型的阶段,母亲则是职场资深人士,两人的成长背景也有不少差异,所以我很好奇:两人在共读中会讨论哪些议题,又会有哪些见解上的不同。

但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两人实在属于“非正常”母女。正如母亲在前言中所说,女儿是她的soulmate。两人间的谈话简直感觉丝滑顺畅到我得不断确认哪段是女儿的,哪段是母亲的。当她们谈论各种话题时,既不会互相评判彼此的观点,也很少对话题的提出有什么异议(只有讨论《挪威的森林》中13岁女孩的作为时,女儿提到自己感觉不舒服)。

成长背景、年龄、阅历上的差异,并不妨碍母女间对话的流畅,往往一人提出的观点会被另一人很好地回应和加以阐释——话从未掉在地上。

因为底层逻辑和价值观上的一致,桂枝和京京在阅读中往往处于类似的基点。比如,讨论《麦克白》《包法利夫人》中角色的行为动机,母女都认为是主角对自身欲望无法驾驭。又如,对于《伊利亚特》《安提戈涅》中悲剧英雄的形成原因,她们都淡化了原作中的宿命因素,更多倾向于角色性格和人格特质。

当然,相似并非相同。在对谈中可以看出,京京常常会结合西方宗教影响的视角来解读作者和角色,桂枝有时则将议题发散到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场景。这些不同,并没有改变母女双方兼容并包的和谐关系,往往一触即收,不会由此产生更深入的讨论。

读这本书,就好像在和一对聪明得体的母女开读书会。她们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和很多有趣的想法。可惜,她们太过和谐,始终微笑,让人不好意思分辨自己是否要与之争论。

或许,这也是母女关系导致的,与父子那种明显的权力争夺不同,母女关系更为复杂微妙。从一开始,母女之间的相处就有一种闺密感,一种对男性权力的“同仇敌忾”。这使母女双方对于关系的重视程度有时是大于一切的,双方都会刻意回避母女在家庭中也存在权力竞争这回事,尽量隐藏分歧和争端,为保障亲密关系而彼此试探和妥协。反映到谈话中,母女在对谈时会更多倾听对方发言,并给予积极回应,同时也较少提出争锋相对的质疑和异议,以免令对方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但愿这只是我的小人之见,毕竟我并没有一个soulmate的母亲或女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