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18教师节③|一家三代出了7位老师,最重要就是教师节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文
2018-09-10 14:58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安徽萧县的一个大家庭里,三代人出了7位教师,每年教师节,都是家里最重要的节日。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文 视频编辑 林蓉(02:58)
2018年春节的家风教育后,一家人在老宅门前合影。 本文图片 受访者供图

对于安徽萧县的吴家人来说,每年最重要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教师节。

“我爷爷办小私塾,教会了父亲读书识字,后来父亲成为一名教师,又在学校里教我们姊妹几个读书,我们中有5个从事教育事业,现在再教后面的侄子侄女们读书……”吴家的老师之一吴丽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娓娓道来。

在这个44口人的大家族里,“三代教师”将他们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彼此不仅仅是有血缘关系的至亲,更是知识启蒙的指路人。在排行老六的吴丽看来,这是一种家族的“世代传承”。

父教子

教师节前夕,已经退休多年的吴忠明回到了位于吴老家村的老宅,堂屋的四面墙上,有两面都贴满了合影和孩子们奖状、证书翻拍的照片。

“奖状太多了,以前都是一张张贴在墙上,后来贴不下了,就都拍成小照片,拼在一起。”说完,吴忠明从里屋里抱出了一大摞奖状、奖杯、奖牌,有些奖状的边缘已经磨破、泛黄,但他都分门别类的收好,介绍起来如数家珍。

院子里的一间小屋里,还保留着一面占满墙的黑板,上面依稀可见用粉笔写下的数学公式,字迹已经有了些年头。尽管因为闲置,屋子里堆满了杂物,但这块不起眼的黑板,仍然承载着整个家庭最重要的回忆。

出生于1940年的吴忠明,来自安徽萧县马井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皆在家务农,生活艰苦,却格外重视教育。“我父亲曾经上过私塾,学过一些知识,在我出生之前,他就经常把亲戚朋友们的孩子聚在一起,教他们读书识字。”

吴忠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当时的农村并没有开设学堂,有钱的家庭请个先生来家里教学,普通的农村孩子则没有学习识字的机会。“慢慢家里就成了村里的小私塾,父亲就在务农之余免费教孩子们,多的时候家里经常有七八个孩子一起读书。”

这件事情对吴忠明影响颇大,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学生一起学习,让他对读书充满了兴趣,“感觉上学真好,所以后来上学都比较用功。”

1948年,村子附近开了学校,父亲就马上把吴忠明送进了学校。“当时生活很困难,村子里大部分的孩子都没条件上学,但我父亲还是坚持让我读书,一直读到考高中。”

对知识的渴望,让吴忠明一直保持着优秀的成绩,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当地的高中,而当时大多数的学生都仅仅上到小学,就选择了回家务农。

“当时很缺懂知识的人,读完高中后,我可能会继续往上读,以后去省里任职,但父亲觉得我的知识够了,还是退学回家教书吧。”吴忠明还记得,父亲曾和他说:“教书育人是千秋大业,真正能做大贡献。”而成为教师,也是吴忠明从小的梦想。

高中就读不到一年,吴忠明选择了退学回到老家,19岁就成为了朱庄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

从教43年里,他一路从代课教师当到了校长,直至退休才离开校园。如今已经78岁的他,回想起当初退学的决定,未曾感到后悔,“我教书那么多年,培养了那么多的学生,有时候想想也很受感动,没什么可后悔的。”

年近八旬,但对于曾经教书的经历,吴忠明依然记得清楚。

“我刚当老师的时候,是1959年,当时我们这边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50%左右。”深知知识对一个农村孩子的重要性,吴忠明开始在教学之余,带着教师们去农村动员学生进校读书。

1963年,因为洪涝灾害,吴忠明所教的五年级班里,有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退学回家帮忙。为了让这个学生重返课堂,吴忠明放学后就去学生家里劝说,“我说家里条件不好,学费可以给他免了,书钱我来帮他垫,只要父母同意让他继续上学。”

去了七八次,学生母亲才同意把孩子送回学校,“我还记得,当时孩子头发乱糟糟的,他妈妈拿出了剪刀,给他把头发剪了,然后说让孩子回学校。”而这个学生也没有辜负吴忠明,一路考上清华大学,成为了一名高级工程师,一直和吴忠明保持着联系。

1980年普及教育时,吴忠明更是一出了学校门就往农村跑,挨家挨户的去劝家长送孩子读书,最终他所负责的片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0%多,“是我们那一片最高的,尤其是女孩子。”

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吴忠明育有8个子女,其中6个是女儿,他一直坚持无论儿女均一视同仁,尽管生活困难,但还是把6个女儿都送进了学堂。“当时很多人劝我,女孩子上什么学?你一个人拿工资,要供6个女孩子上学多累。但我觉得女孩子也能为社会做贡献啊,都是一样的。”

最终5个女儿读到了师范学院,之后又考了本科,4个女儿都成为了教师,这让吴忠明很是自豪。如今,大女儿已经退休,仍有3个女儿奔波在教学一线。

到了今年教师节,二女儿已经教书33年,五女儿教书25年,最小的女儿也已经有了24年教龄,四个女儿加上吴忠明,两代人的教龄已经有164年。

子相传

吴丽在家里排行老六,和父亲一样,在19岁那年成为了一名教师。

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儿,她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学校长大,“当时家里干农活,母亲没时间照顾我,父亲就把我和姐姐们都带到了学校生活,当时姐姐们跟着父亲上课,我还小,就每天趴在教室门口看其他老师上课,最多的还是看我父亲上课,当时就觉得教师真神圣,我以后一定要当老师。”

而这个想法,也已经在几个姐姐的心中根深蒂固。老家的房子里有一块黑板,每逢周末回家,姐姐们就带着吴丽一起模拟当老师,“大姐教数学、二姐当美术老师,四姐当语文老师,我和弟弟才三四岁,就只能坐在下面当学生。”

吴丽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有一次自己按捺不住,想感受下当老师的感觉,就蹲在教室外面,等父亲下课后,赶紧跑到讲台上装成老师讲课,在黑板上写姐姐教她的数学公式。

“父亲曾经说过,学习成绩好才能当老师,于是我们几姊妹都争着比成绩。”吴丽说,小时候每次写作业都像比赛一样,写完都要请父亲过来评比,评选出优秀作业再总结学习方法。

父母亲还给孩子们编了很多和数学或者其他科目相关的儿歌和绕口令,每次玩的时候,孩子们都会轮流唱父母给编的儿歌,“跳橡皮筋的时候就要边跳边背诗歌。”

“我们每周回家都要帮母亲干农活,父亲就要求我们要在劳动中学习,我们每次都是用猜字谜、猜谜语的方式来分配工作,猜对的就可以优先选择。”父亲的教育方式一直影响着下面的几个孩子,在现在的教学中,吴丽仍然会时常在课堂中加上一些谜语、儿歌来配合上课。

1995年,19岁的吴丽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萧县实验小学。而当时三个姐姐已经当上了教师,父亲也还未退休。

为了让吴丽上好开学第一课,几个姐姐和父亲轮流指导她准备教案,然后在家里的小黑板前模拟试讲。“我试讲的时候姐姐们就在下面听,一遍不行就重来,讲了得有四五遍,有时候姐姐还会上去给我示范一下。”吴丽至今还记得自己站上讲台的第一课是《日出》。

执教24年,吴丽仍然谨遵着父亲对她最初的教诲,“当教师要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所有的孩子都应该一视同仁,要进行创新,也要不忘初心。”

“可以说我爱学生,胜于爱我的孩子。”吴丽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自己的孩子两岁时,她刚好带毕业班,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学生身上。彼时丈夫工作繁忙,婆婆身患癌症,孩子只有公公带着。“有一次因为受凉导致高烧不退,在医院打针的时候,他闹着想让我多陪陪他,但我想想班里有70多个孩子等着上课呢,还是回了学校。”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吴丽对儿子的愧疚感也越来越重。

同为教师的父亲曾劝解她,“这是老师的本职,相比一个人的亲情之爱,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之恩是一种广博无私的大爱。”

大姐吴玉荣,是吴忠明孩子中的第一个教师,也是吴丽的榜样之一。“大姐教书39年里一直担任班主任,她每天早上都很早起床,第一个到教室里给学生开窗通风透气。”

因为丈夫在外地工作,两个孩子在外地读书,家中的公婆一直由吴玉荣一个人照顾。2012年,公公去世后,婆婆因为长期患阿尔茨海默症,生活无法自理,吴玉荣就决定带着婆婆去上课。

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婆婆因为脑萎缩,已经不认识人,却只知道要找她,每次她一离开家,婆婆就会从轮椅上摔下来,爬出去找她。“我本来想请假在家照顾,但学生家长们一直要求不让我请假,实在是没办法才决定带着婆婆上班。”

每次上课前,吴玉荣就把婆婆安置在自己座位后面,让其他同事帮忙照看,下课后则自己照顾,“只要我在她身边,她就一动不动,很听话,也不影响我工作。”一直带了三年,直到2015年婆婆去世。

对于这件事,吴玉荣不愿多谈,当时也有媒体前来采访,但都被她拒绝了,“我觉得对自己的老人是应该的,没什么值得宣传的。”

家风家训

在吴家的老宅门前,还贴着“2018年吴忠明全家春节联欢会”的红色条幅,两侧的对联条幅则是“身正为师桃李满天下,德高执教栋梁遍全国”,尽管经过前段时间的大雨,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仍然挂在门前。

这是今年春节,吴家召开家风教育时准备的横幅,自从1995年确定下每年春节举办家风教育,如今已经是第23年。

然而早在吴丽的小时候,父亲就坚持每年举办家庭会议,“小时候是每个人上去讲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未来一年的发展,现在则是以家庭为单位,总结一年的工作,提出下一年家庭的发展计划。”

参加家风教育的成员越添越多,原来的一家10口人,如今发展到了今年44人的大家族。“今年父亲首先上台发言,然后每个家庭上台总结,小辈们再表演提前排练好的节目。”为了保存好每次家庭会议的影像,今年还专门拍摄了视频上传到网络。

提起家风教育,老五吴宏丽觉得很高兴也很荣幸。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父亲一直注意对子女的团结教育,虽然姐弟八人,却从小感情深厚,争执都很少。“每次进行家风教育我都觉得我们家特别团结,一起努力上进。”吴宏丽说,每年家风教育都会有一个主题,去年是“谦逊、包容、团结、奋进”。

从1995年开始,每次家风教育吴忠明都会提前准备好讲稿,再根据每家情况进行分析建议,每一年的内容都总结下来,到了2007年则形成了纸质版的《家训》。

《家训》中不仅要求:“公婆儿媳一家人,公婆疼儿媳,儿媳孝双亲……教育子弟讲义方,艰苦磨炼莫溺爱。”还对子女工作要求:“开拓进取永前进,发家治富助穷人。”

吴孝亮(左一)在安徽洪涝中帮助转移群众。

1997年,在外市有份稳定工作的老八吴孝亮,回萧县探亲时,看到姐姐们所工作的小学,不少学生因为离家太远,午饭常常无法解决。和家人商量后,决定辞掉工作,带着妻子回萧县,创办了一所爱心寄宿学校。

“之前我们这边没有寄宿班,主要就是看孩子太可怜了,刚开的时候没有收费,农村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一些食材,我们夫妻俩就负责给他们做。住宿的有3个,中午吃饭的就有十几个。”吴孝亮说,后期学生越来越多,就开始收些费用,但加在一起也抵不上房租。如今,爱心寄宿学校已经开了21年。

2004年,吴孝亮和两个朋友又一起成立了爱心志愿者联合会,每年参与高考的爱心送考、义务维护高考秩序。

次年,曾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老七吴成,也辞掉了在苏州一科技公司的高管工作,回萧县创办电脑公司,并免费培训辍学的中学生,“当时看到很多孩子辍学了就流连于网吧,我觉得既然孩子们对电脑感兴趣,我就可以教电脑技术,至少让他们有一技傍身。”

十几年来,已经有150多名辍学中学生跟着吴成学习电脑技术,“其中有五六十人学习后一直从事着电脑行业,我还有个学生,当兵后因为精通电脑技术,还破格被军校录取。”

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吴忠明从来都很支持。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尽管吴孝亮和吴成是家中最小的两个孩子,但从来都没溺爱过,“以前经常给他们讲,男孩子要乐于助人,有担当,所以他们从小就喜欢帮人。”吴忠明还记得,老八12岁那年,有同学的东西掉进了一口枯井里,他二话没说跳了下去,家人得知后都感到后怕。

今年8月中旬安徽突发洪涝,吴孝亮作为蓝天救援队的一员,接到通知后就前往灾区转移群众,连续工作了36小时,失联了26小时。“当时很紧急,我就和家人说要去救援,灾区都是水,就没有带手机,没想到忙了那么久。后来又被调去打捞溺水者,打捞了一夜,48个小时后才回到家。”

家人得知吴孝亮的消息,还是通过当地电视台的报道,在群众拍的照片里,看到了正在救灾的吴孝亮。吴丽说:“我们都没敢告诉80多岁的母亲,事后才让她知道,哭了很长时间。”

吴忠明则是既心疼又感动,“但我还是希望孩子们能谨遵家训,都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如今,吴家有三个晚辈正在就读师范类大学,毕业后也将成为人民教师。

“我的父亲跟着爷爷学习,我们从小跟着父亲上小学,从爷爷到父亲再到我们这一辈,已经有7位是教师,而我的晚辈中有六七个都是我的学生,其中三位正在读师范,他们未来也要成为教师了,我就感觉有一种世代传承在里面。”吴丽认为,正是教师职业,把整个家族连接在了一起。

    责任编辑:韩晓蓉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