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行漫记|为让新疆农牧民住进新家,他走了“一个半上海”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2019-01-01 08:3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在进疆前,有个朋友跟左文说“你是把3年的青春献给了莎车这片土地”。他如今再细细品味这句话,感受完全不同,“我觉得是这片土地教会了我更多”。澎湃新闻记者 杨帆 拍摄 剪辑(03:27)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反贫困的奇迹。这场与贫困的战斗,仍在朝着伟大目标前行,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

以上海外援干部的视角,我们记录下历史性的变革时刻。广袤的土地上,承诺在兑现,愿望在结果。

左文用半年时间走遍了9000多平方公里的莎车县,相当于一个半上海。

他是上海第九批援疆干部,负责“安居富民”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当地村牧民搬出不抗震、不防雨的毛坯房,住进稳固明亮的新房。

这件事情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比如说,左文去过最远的地方要做一天车;又比如,遇上沙尘天气,开口说几句话就能嚼到沙子。在走访调研的路上,他经过沙漠戈壁,看到过山洪,当然还有沙尘暴。

“我觉得是这片土地教会了我更多,只有我真正地融入这里,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三年援疆岁月过半,左文如是说。

所有富民安居房均通水通电,一位村民正在给自家院子洒水。 澎湃新闻记者 杨帆 摄

安居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话曾是左文经过喀尔苏沙漠时想到的。

从小生长在南方的他,在边疆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气候。“这里很少下雨,一年大概3-4次,每年3-5月都会经历沙尘天,当地人有句话说叫‘一天要吃三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左文说,当地人说的土就是沙尘,去年4月10日晚11时左右,突如其来的一场10分钟的雨,让他惊喜良久。

刚到莎车,左文就下狠心要踏遍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他走过一片片沙漠与戈壁,经历过山上倾泻而下的洪水以及遮天蔽日的沙尘暴。

吃了无数的沙子,左文用了半年时间做到了,走遍了莎车县的36个乡镇。他一路看到,当地农牧民们住的仍多是土坯房,墙内外都是泥土,别说是一阵风、一阵雨,即使是一只鸟掠过屋顶,扑棱一下翅膀,就能掀起屋顶一层沙土,“不抗震,也不防雨,这里又是地震多发地带,这样的居住环境危险重重。”

正在拆除中的土坯房。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房里没什么家具,“床”就是一个土炕,上面放着垫子,招待客人、吃饭、睡觉都在上面解决,电线也都裸露在外,屋里基本都没有厕所和厨房。

达木斯乡是他去过的偏远山区,当地多为牧民,住的还是土坯房。2017年一次调研让左文印象深刻。“山上积雪融化,洪水冲断出山的桥,我们的车停在那里进不去,牧民也出不来。”

那一次经历,让左文决定加速推进“安居富民”工程。他配合当地干部积极做好牧民搬迁至艾力西湖镇安置点的筹建工作;同时积极协同艾力西湖镇以及永安管委会的干部,推动当地“安居富民”工程建设。

左文说,投入资金大、政府重视程度高、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这是他负责的“安居富民”工程的三大特点。

2017年以来,上海对口援疆资金中,40%用于莎车县,而其中30%左右又用于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这是上海对口援疆精准脱贫的重点工程,而安居富民工程多采取当地村民自建或互助的形式开展,目的是给当地人更多的自由度。

“一开始,一些牧民不愿意搬,害怕改变,我们只能劝说一部分人先过去,过去的人一旦感受到新的居住条件的改善,就会影响余下的人。”左文说。

39岁牧民卡迪尔·阿吾提在左文以及当地干部的引导下,于2018年2月搬进了新家。

左文(右一)与当地干部一同,前往39岁牧民卡迪尔·阿吾提(中)家里询问住进新家的感受。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卡迪尔·阿吾提尝到了甜头。“以前,我的孩子没法去上学,也没法放牧,去‘巴扎’(集市)买食品、日用品等都要花上2-3个小时。”卡迪尔·阿吾提说,如今他的新家是七级抗震房,房屋内有客厅、卧室、厕所、厨房等,家门口就是“巴扎”,周围有学校、卫生室,“原来靠着15头羊,一年收入5000元,现在帮邻居搬运建材,一年收入超过1万元,还买了辆拖拉机。”

从牧民变为工人,羊圈如何管理?卡迪尔·阿吾提在左文和当地村干部的帮助下,一年缴纳500-800元管理费,牧羊统一交给专人托管,“适应了这里的条件,可以安心生活了。”

富民

莎车县面积几乎相当于一个半上海,左文去过的最远的地方车程要一天,有时午餐就在路边买个馕解决。

2017年,左文提前2个月完成了19000户安居富民房、150户牧民安居房的建设项目。2018年,他的任务更为艰巨,负责联系的安居富民房达到22591户。

左文常常想着,给村民房子并不够,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一条致富之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他的这一想法在35岁村民艾散·吾舒尔的家庭得到了实践。艾散·吾舒尔原先的家是一栋土坯房,没下水道,厕所在屋外,电线从外拉进来简单地固定在屋顶。在“安居富民”政策引导下,他将自家的4亩地交给了朋友打理,自己搬进了新的抗震安居房,谋划着做点小生意。

入住前,左文和村干部还请来了设计师,500平方米的地块上设计出了前院、中房和后圈。“前院可以用来种些蔬菜瓜果,中房主要是居住,后圈还能养些牛羊。”左文说,这样的设计模式不仅将居住功能扩大化,还遵循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被称为“庭院经济”。

如今,艾散·吾舒尔家的院子里,有田地、木质葡萄架,还造起一间百来平方米的蛋糕作坊。“过去打杂帮别人盖房子,一天的收入也就100-150元,现在每个月至少有5000元收入。” 艾散·吾舒尔说,蛋糕作坊仅仅干了半年多,他就当起了老板,买了一辆送货的面包车,每个月还给作坊工人发1200-2000元的收入。2018年,他接下了当地一所幼儿园1500人次的学生订餐业务,又要忙着增加员工,扩大生意。
塔尕尔其乡14村村民艾散·吾舒尔在安居房内创立了面包小作坊。 澎湃新闻记者 杨帆 摄

经过走访调研,左文欣喜地看到村居民生活的改善:“庭院经济”鼓励他们家门口养鸽子、养牛羊,庭院里的三分地用来种植南瓜、辣椒、茄子,解决了基本生活需求。

他还想做更多,家家户户通电、通水、通网,家门口的道路也要硬化、畅通,防止扬尘,“地下水用来灌溉、让厕所管道通畅,有了电和网,生活也会变得丰富。”2018年,他与同批援疆干部纪帅一起,带着现代农业园区内培育好的南瓜、番茄、辣椒等种苗,免费送去家家户户,还找了农技人员上门指导种植。

安居富民房前,水泥硬化道路取代了以往的沙地。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有了房,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安居富民房旁又建起了生活广场。

每到恰尔巴格乡古扎(7)村的木卡姆广场,左文就会回忆此前的场景,感慨这一年来的变化,“替代了原来的土坯和荒漠,健身设施也安装好了,凉亭也造好了,村民还有人自发买来花盆放到这里,每晚7点多放学后,孩子们在这里玩耍,午后村民们在凉亭里打牌,晚上8、9点饭后,这里的人就更多了,大家走出家门,在这里聊聊天。”

除了休闲广场,每个村里建设起了一栋“文化大院”,晚上或周末聚在一起看电影、听歌或弹奏乐器是村民们的一大乐事。

为了当地百姓的出行便利,左文还帮助莎车县购置了182辆公交车,建设起车载调度平台,县、乡、村、组四级公交网络逐步完善。考虑到莎车冬天寒冷,他还发动了上海的同事、朋友一起帮忙,为当地人民捐助冬衣,还定期给当地贫困户送去粮油、大米等。

如今每个安居富民房都有了客厅,村民都买了沙发、茶几、床等,取而代之以前的土炕。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家人

莎车与上海相隔万里,常常是左文刚下班,他的家人就准备睡了,错过沟通时间。

他的手机里留存着两个孩子的照片和视频,五岁大的儿子已读幼儿园大班,一岁多的女儿已会走路。

女儿的出生让左文至今难忘。在他2017年5月援疆期间,晚上11点多,他突然接到家里电话,“原本以为不会那么快生,父亲告诉我半夜她(妻子)羊水破了,紧急送到了医院。”

接到电话,左文躲进厕所,激动得团团转,泪水涌出眼眶。他定了定心,给指挥部的领导打电话,第二天飞回上海,晚上10点多从机场直奔医院,“那一刻,不知道说什么好,感谢她,也感谢我的家人。”

一年半来,他最想感谢的是妻子。在他办公桌前的日历里,满满的工作安排中,左文特意在4月1日那天标注“妻子的生日”,远在万里之外的他,提前预定了鲜花和蛋糕,快递送给妻子。

在援疆的闲暇时光里,他常以书为伴。在他卧室书柜上,放着妻子临别前送给他的一套《平凡的世界》。“她希望我能在这三年里感受平凡的人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除了书,还有妻子赠送的一首诗《走向远方》,他时常拿起来读,一遍遍在诗上标注关键词:“人生苦短,道路漫长,我们走向并真爱每一处风光,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的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他常常在荒凉的大漠里回想起这首诗,想起与他一同为这片土地付出的援疆干部们。

大漠荒凉,彼此的情怀却是最真实的。2018年元旦,莎车分指挥部里热闹非凡,一场集体生日会举办,为一批即将回沪的技术人员践行。与左文同一批的援疆干部蒯斌瞒着左文,偷偷联系了他的家人拍了段视频,故作镇定的蒯斌当着大家面喊着:“有个惊喜送给大家。”

随后,视频里出现了左文的儿子,翘起了大拇指喊着:“爸爸,您辛苦了”、“爸爸,新年快乐”、“爸爸,您最棒!”祝福来自万里之外,1米83高个子的左文望着视频,瞬间眼角闪出泪花,拍着蒯斌的肩膀表达感激。

援疆的岁月过半,左文回忆起自己在进疆前,有个朋友跟他说“你是把3年的青春献给了莎车这片土地”,一年半后他再细细品味这句话,感受完全不同,“我觉得是这片土地教会了我更多,只有我真正地融入这里,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责任编辑:徐晓阳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