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的节日丨灯彩、剪纸、西服……多项非遗亮相上海大世界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2018-09-21 10:0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曹素功墨锭、周虎臣毛笔、恒源祥绒绣、何克明灯彩、杏花楼广式月饼、培罗蒙海派西服等,这些带有上海传统与海派文化印迹的作品,被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上海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而这些作品,都在“上海大世界”集体呈现。

9月20日晚,“上海大世界”迎来中秋晚会“我们的节日——海上花开月正圆”,活动以上海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要内容,从老字号到新生命,从非遗传承到当代时尚,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都浓缩在舞台上。短短的1.5小时,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品牌在此熠熠生辉。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获悉,此次活动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和黄浦区精神文明委员会共同主办,来自上海的知名专家学者、国际友人、全国道德模范、侨胞和上海大世界周边市民共300人参加。

75岁上海细拓传承人用甲骨文写书法

这是大世界首次举办以上海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中秋晚会。

上海大世界传艺中心主任邱卫东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晚会主要以文艺演出、嘉宾访谈、非遗展示等形式,呈现上海文化底蕴。

75岁的韩志强在舞台上秀甲骨文书法。 本文图片 上海市文明办提供

晚会舞台上,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上海细拓(又称“金石传拓技法”)、海派剪纸、海派绒绣、培罗蒙海派西服手工制作技艺、独角戏、上海灯彩、杏花楼广式月饼制作技艺等多个非遗项目得以轮番展示。

今年75岁的韩志强,用曹素功墨、周虎臣毛笔在舞台上,用甲骨文书法,写下了唐朝王建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

这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桥梁专家,同时也被誉为“甲骨文第一人”,还是“上海细拓”的第二代传承人。他自幼随父学习古文字和传拓技艺,由于热爱,几十年来,甲骨文书法和拓片创作几乎占用了他全部的业余时间。

韩志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海细拓” 是一门独特的技艺,制作时将宣纸覆上在甲骨或墨模上,根据拓品的不同的特性,选择分别用头发、马毛、羊毛特制的不同硬度、不同彈性、不同粗细的打刷和用特制的传统拓包、不同硬度硅胶制作的专利拓包,经过十数道工序的手工操作才能完成。

近年来上海的主要拓品,一是我国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文以及摹刻仿品、甲骨文艺术衍生品,再是曹素功珍藏的近万付传世墨模及墨锭艺术衍生物。

如今他的爱人袁秀环已经成为“上海细拓”第三代传承人,创新发展了甲骨文拓片技艺同时培养了六名徒弟。

韩志强在舞台上使用的曹素功墨,是当代中国制墨行业历时最久的“中华老字号”,是“海派徽墨”的唯一代表和遗存,享誉日本,风靡海内外。

立体动物灯彩——景泰蓝瑞兽创始人为何克明。

而集观赏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的“上海立体动物灯彩”——景泰蓝瑞兽也在晚会上呈现。其创始人为何克明,出生于上海的他自幼受古老灯彩的熏陶,13岁便开始扎制灯彩,还吸收了西洋雕塑艺术,如今从艺八十余年。他的灯彩珍品“百鸟朝凤”曾作为毛泽东60寿辰的贺礼被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作品“双龙戏珠”被国家民族文化宫收藏。

上海老字号传承历史,走中西融合发展之路

海派剪纸传承人李守白,在晚会中剪出了一幅“花好月圆”。

李守白的海派剪纸艺术很独特。他在这次的晚会中剪出了一幅“花好月圆”,配以嫦娥、玉兔、上海标志性建筑,繁花拥簇,美丽而大气。

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其父亲是民间剪纸艺人李廷益,他从小跟着父亲学画画和剪纸。他把海派剪纸艺术形容为“奶酪”,将各个地区的剪纸工艺吸纳进来,再结合上海的文化特色,提炼出自己的作品。如今,他的工作室就设立在上海“田子坊”,每月举办一场公益活动。

李守白说,剪纸也需要注重传统与当下的结合,剪纸也不只是剪纸,还可以有很多衍生品,“包括有剪纸元素的灯饰、服饰、手表、家具、餐具等,也可以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培罗蒙海派西服已经走过90年发展历程。

此次舞台展示的上海培罗蒙西服,是海外技艺与东方审美的创新融合。自清道光以来,上海便成为全国服饰文化的中心,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上海已被称为“东方巴黎”。上世纪初的一首民谣唱道:“服装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难学像,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早已翻花样。”

这次晚会上,在培罗蒙工作了42年的裁缝陆师傅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出了海派西服的魅力所在,他与老丈人见证培罗蒙90年发展历程,这一上海老字号品牌全国无人不晓,其注册的英文商标“BAROMON”,也受到了世界上23个国家的认可。

“每个针角上必需缝满18针,这既是对品质的保证,也是一种做事的态度。”陆师傅认为,培罗蒙西服展现了中西结合、精益求精的精神,而这个精神就是上海精神。

除了培罗蒙,诸多上海老字号都被纳入非遗项目,如恒源祥的绒绣编结技艺,早在1935年就这一技艺在上海创新繁荣,记载着多样化的编结形式和针法的书籍,从上海走向全国。

晚会最后,一只直径101公分、象征着大世界101年历史的杏花楼广式月饼亮相舞台。

杏花楼的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同样也属于上海非遗项目,它发源于上海福州路,经过八十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海派特色食品一张名片。此次晚会最后,一只直径101公分、象征着大世界101年历史的定制月饼亮相舞台,多名观众上台为月饼揭幕。

    责任编辑:徐晓阳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