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旗下的青春|冯伟英:从冯家大院“小少爷”到78年党龄的老党员

周许承、朱雪伟、杜实、刘星月、胡晓君
2023-09-22 19:5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团委、市科技团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团委联合发起第三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

活动走访上海科技、卫生、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引领广大青年在跨越年代的对话中感悟初心使命,在老一辈的峥嵘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奏响“青春心向党,一起向未来”的澎湃和声。

澎湃新闻将陆续推出第三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系列稿件,本篇聚焦有78年党龄的老党员冯伟英。

冯伟英近照  杜实 摄

【人物简介】冯伟英,中共党员,1927年11月出生,1944年9月于苏北二分区入伍。参加解放战争中的多次战役,1946年被评为一等学习模范,1947年被评二等功,1948年被评战时平时三等功,1955年被授予三级解放勋章。在役期间,曾任连队支部书记、副政指、政指、营副政教、华东军区海军海道测量局副主任、华东海军海测舰艇大队副政委、东海舰队五支队(师)党委委员、南京海校海测大队政委。1958年3月因旧伤复发,批准退出现役。转业地方工作后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党委监委副书记、上海市科技交流站支部书记、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原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等职务。

“我希望你们健康成长,不仅要业务好,也要思想好、政治好,将来都成为单位里的骨干,为社会主义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面积不大的小屋里,一面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另一面墙上则挂满了冯伟英画的一些水墨画,看到年轻人的到来,已经96岁高龄的冯伟英显得有些激动,靠坐在椅子上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

冯家大院的“小少爷”

冯伟英青年照片 冯伟英 提供

1928年,冯伟英出生在浙江余姚上塘镇的一个大宅院里,家中还有2个姐姐、3个哥哥。当时冯家的家境颇为富裕,冯父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就读于上海有名的育才中学,大学毕业后创办过企业,后来在陇海铁路大埔站任站长,冯母待人诚恳、乐善好施,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冯父被调到徐州火车站任站长,全家也随之迁往徐州。后日本向徐州发起了总攻,冯父无法与铁路当局取得联系,只能带着一家老小,逃出徐州市区,在逃亡的过程中,被炮弹轰炸的楼房、四处逃难的人群、江里挂着太阳旗横冲直撞的军舰深深刺激到了冯伟英,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参军保家卫国的种子。

这次逃亡冯家遭受了严重的物质损失,1940年,冯父因罹患重病与世长辞,这个原本兴旺发达的大家庭遭遇致命打击。冯伟英的哥哥姐姐纷纷前往上海参加工作,1943年,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托人把年仅15岁的冯伟英也介绍到上海学做生意,就这样,冯伟英在上海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活。

上海钟表店的“小学徒”

1943年,冯伟英成为上海亨得利钟表店的一名学徒。他回忆道,“当时我所在的亨得利钟表店楼上就是荣华酒家,一到晚上有钱人就在楼上花天酒地,舞步之声彻夜不停。与之相反,店门口外总会聚集很多穷苦的小孩要饭,这些孩子很难熬过严寒,有一年冬天,就有两个孩子冻死在店门口,可以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写照。”

冯伟英记得,当时的亨得利钟表店,接待的客人除了老板、太太,还有一些在中国发财的外国人,没有一定的外文知识和文化修养很难在这种“洋”气十足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生存的需求和求知的欲望促使他走进一所位于南京路上的夜校学习文化,尤其是外语。

在夜校,有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私下向一些有进步思想的学生们讲共产主义、工农红军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当时还身为“小学徒”的冯伟英就像黑暗中看到一线光明。

1944年,一位女士从苏北来到上海,带来了冯伟英大哥冯一平的一封家信,家信提到大哥冯一平已经加入新四军,正在苏北地区进行抗日作战。

冯伟英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激动,开始思考如何前往苏北地区,他动员了店里的2名学徒,又在路上发展了3位青年同志一起前往。谈起那段经历,冯伟英说,“我对他们说,我们年纪还轻,在这里也是混一口饭吃,而国家正遭受鬼子的侵略,人民遭受苦难,热血青年应该报效祖国。”

苏北二分区的“小战士”

离开亨得利后,几个青年尝试了各种方法前往苏北。“由于在火车站没买到票,我们几个打算沿着铁路走到南京,结果从早上走到晚上才走到上海的南翔镇。”提及这段往事,冯伟英有些感慨,好在他们终于在南翔火车站买到了去镇江的车票。

一路上几个年轻人跌跌撞撞,躲过伪军的突击检查,绕过“鬼子”的占领区,最终到了解放区,并在热心村民帮助下,找到了新四军苏北第二军分区司令部所在地宝应县姚费庄,终于找到了组织。

据冯伟英回忆,“当时政治部为了欢迎我们这批小客人,还加了几个菜招待我们,因为像我们这样自行组织远途跋涉前来参军的实属少数,我们几个人后来被分别分到了文工团、供给部、卫生部里,我在文工团里。”

1945年,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转折,文工团也接受了战斗任务,为了彻底消灭日伪军的抵抗力量,兴化城解放战斗打响了,这也是冯伟英参与的第一场战斗。

他坦言,“那时候我们的武器很落后,要用人力和扶梯爬城墙攻城,伤亡很大,很多突击的战士都在城墙上牺牲了,不过最终我们还是解放了兴化城,活捉了伪军二十二师师长刘湘图,攻下兴化后,又接连解放了高邮、宝应等地。”

兴化等城市解放后,因为参军后的优异表现,1945年的秋天,组织上就把冯伟英调到了教导大队进行学习,冯伟英在学习过程中也申请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当时我在大队里学习得很认真,被评为了一等学习模范,分区司令部和政治部还给我发了奖状。”冯伟英给我们展示了当时的奖状,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入党后他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了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战士。

冯伟英勋章  杜实摄

海道测量局的“开拓者”

抗战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了,在渡江前夕冯伟英经历了最残酷的一次战斗——淮海战役。冯伟英在《我的人生回忆录》中提到,当时他所在团负责进攻王家营方向,当夜进攻时,暗堡中的机枪连发,流弹扫中了冯伟英的腰部。

《我的人生回忆录》  受访者 供图

“当时我就感觉被重拳打中,一下子就昏迷过去了,最后是卫生员把我拖下了战场,幸好我配的短枪,帮我稍微挡了一下敌人的子弹,没有伤到要害。”冯伟英向寻访组展示了x光片,里面清晰地看到有一些金属碎片,当时由于野战医院的设备比较简陋,只把最大的弹片取了出来,还有一些细碎的小弹片没取出。

1949年初,冯伟英伤愈归队,淮海战役已经取得了胜利。他没有想到,伤愈后的自己又接到了全新的任务和挑战,1949年冬,当时中国海军初建不久,需要抽调大批基层干部到海军工作,冯伟英也被调到了海军海道测量局。

在海军海道测量局工作期间,冯伟英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成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此期间海军海道测量局为新中国培养了数百名技术干部,初步测出了我国沿海各港口的水深,制出了我国第一批机密级的海图,用“土办法”打捞了国民党太平号战舰,有力保证了我国海军海上训练和作战任务的完成。

在海道测量局工作的日子,对冯伟英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也正是这段时光,让他意识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不单单是为了保家卫国流血牺牲,也要在各自的领域内为祖国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科技系统的“奋斗者”

1958年,冯伟英的旧伤复发,不得不住院进行治疗,出院后,冯伟英转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任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之后又出任中科院华东分院党委监委副书记 。

此期间冯伟英深刻体会到,在科研机构开展工作,需要科学知识功底的支撑,于是冯伟英又走进了夜校学习科技知识和行政管理知识,只不过这一次冯伟英不再是那个迫于生计的小学徒,而是一位为了更好地为党、组织和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奋斗者”。

1980年,冯伟英调入当时的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现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任党委书记。该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198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

冯伟英回忆道:“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我刚去所里的时候,房子都还没造好,WHO(世界卫生组织)给我们的培训名额,能派1个、2个去就谢天谢地了,所里只有1个博士,我们宝贝得不得了,现在所里博士生都扎堆啦,能看到国家和社会能有这样的进步和发展真的很高兴。”

冯伟英近照  杜实摄

1987年,冯伟英从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离休,但这位“老党员”却始终关注着国防、科技系统事业和科技青年人才的成长。当提到2022年下水的福建舰航母时,老人也是激动得“手舞足蹈”。

如今冯伟英早已步入耄耋之年,这位拥有78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对青年一代寄语道:“我们这一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国家强盛起来了,我希望你们健康成长,不仅业务好,也要思想好、政治好,将来都成为单位里的骨干,一代要比一代强,一代比一代更先进、业务水平更高、政治思想更强,大有希望。”

冯伟英与青年合影   杜实 摄

    责任编辑:郑浩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