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十三)

2023-10-10 13: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布加勒斯特的春天来的比别处早些。树梢上随处可见绿叶,泥土散发着湿润气息。大朵的白云在空中漂浮,成群的鸽子在电线杆上唱歌。褪去越冬的厚重棉服,街头巷尾的行人变得身姿轻盈。此时,我再度踏上北上的列车。寒意瞬间从四面八方袭来。望向窗外,身着工作服整修铁轨的建筑工人、拿着指挥路牌示意的列车员、背着大小行李踽踽独行的路人渐无踪迹。列车继续向前行驶。近处,黑褐色的瓦砾上横七竖八地堆着干草。远处,破旧不堪的信号塔在空地上孤独矗立。紧靠铁轨的小道堆叠着带十字架的茔塚。伴着时有时无的火车鸣笛声,沉睡于此的人们并不孤单。

本文采用日记体形式,整理并记录了个人自2022年3月至4月的异乡见闻,前篇可参见《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一)》《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二)》《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三)》《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四)》《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五)》《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六)》《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七)》《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八)》《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九)》《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十)》《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十一)》《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十二)》

布泽乌的印象碎片:老龄化城市、中国超市、博物馆开放日和乌克兰小男孩

2022年3月

布泽乌(罗马尼亚语:Buzău)将布加勒斯特、普洛耶什蒂与福克沙尼、加拉茨和康斯坦察相互连接,是罗马尼亚东南部重要的铁路枢纽。我对布泽乌的初印象,其实来自旁人的讲述。此前,我在锡比乌的火车站偶遇了家住布泽乌的女大学生。她告诉我,布泽乌没有综合性大学,且只有少数其他城市的大学提供远程网课。她坚决表示不会留在布泽乌,必然设法向外寻找就业机会。在对方眼中,住在布泽乌的年轻人对现实生活充满绝望——城市老龄化导致社会经济压力不断增加,年轻人被迫在失业和就业的循环中挣扎。

罗马尼亚的城市老龄化与大规模的移民潮密切相关。“第一波”移民正值革命时期,有不少人趁动乱离开罗马尼亚。但他们并非是受到国内政权挤压的穷人,而是生活条件远高于普通标准的富人。这些罗马尼亚人对母国缺乏集体认同感。待到移居在外,通常渴望快速与母国切断联系,为表达不满以失实言论攻击母国。总之,羞于承认曾经或正持有的罗马尼亚籍身份。与此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非法途径辗转他乡。上世纪出入境管制尚不严格。来自边远农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平民,偷渡到别国从事买卖汽车的工作,以便赚取相较以往更可观的收入。“第二波”迁徙则发生在革命后期。彼时医生的工酬很低,甚至缺乏社会尊重。为维持家庭生计,大批医务从业人员外流。“第三波”浪潮则在新千禧年后席卷而来。即使国内工资标准有所上调,罗马尼亚人也无法对前景保持乐观。年轻一辈的就业焦虑只增不减,部分人选择留学别国以拓宽求职空间。

3月17日,抵达布泽乌。下了火车,环视站台。墙皮斑驳,油漆褪色,屋顶斜倚。站台对面,有位戴口罩的老妇人正独自等待亲友。目力所及之处,景致平淡无奇。不过,站台旁写着“China Shipping”字样的蓝绿色集装箱倒是惹人注意。受新冠大流行影响,国际物流难保正常运力。只叹“中国速度”确实名不虚传。走出车站,忽觉小城有股疲态。路面坑洼起伏,街道亟待整修。在马路上,很难看见年轻人结伴而行。穿着暗色厚棉袄或深色羽绒服的中老年人却随处可见。他们大多身负重物,神色木然地踽踽独行。不言自明,布泽乌确实经历着老龄化的危机。

1-1布泽乌火车站站台旁的“中国海运”集装箱  照片由笔者自摄

1-2 布泽乌火车站正对面的老式火车雕塑及欢迎标语  照片由笔者自摄

我打算去参观布泽乌县博物馆和民族志博物馆。在火车站附近,我招手寻到一辆出租车。这辆出租车的外观别扭而奇特。车顶嵌着“可载客”字样的灯牌,车体却保留私家车的外观。车窗玻璃满是陈年裂痕,但被车主细心用胶带粘好。司机是位中年女士,话少几近沉默。透过后视镜,我能看到她已有皱纹的眼尾画着亮色眼影。

出租车一路颠簸,把我送到布泽乌县博物馆的入口。介绍布泽乌县文化遗址的展厅藏品众多,皆为在当地出土的考古发现。有用来盛酒的陶瓷碎片,表达生殖崇拜的女性造像,花纹繁密年代不详的银器。描绘当地人生活场景和宗教文化的纸质印刷品被小心安置在玻璃柜内。它们早已纸页发黄,看似极易风干脆折。走廊的另一头,旋律轻柔的钢琴曲让人感官松弛。在加湿器喷出细雾的隔间,布展了本土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和装置设计。泥塑粗朴,风格大胆,造型别致。不同材质布料拼接的挂毯,用纹理鲜明的粗重木杆撑起,似是对罗国乡村文化的致敬。继续往前走,推开一扇门。没想到,竟误入工作人员的办公室。梳着发髻的年轻女士正忙着整理文档材料。见有游客到访,并未立刻驱逐。对方看我有副亚洲面孔,主动提及建筑二层有介绍中国长城和日本浮世绘的小型展出。

2-1 布泽乌县博物馆的参观导览标示牌 照片由笔者自摄

2-2布泽乌县博物馆的考古发现介绍 照片由笔者自摄

果然百闻不如一见。遗憾的是,实物展出让我大失所望。根据罗语对照的英文解说,可知介绍中国长城的分展实为罗国某马戏表演团环游世界的图片展。然而,其对中国的记叙仅停留在鸦片战争前后,一些刻板表达也存在偏颇。展板上的汉字“中国”笔顺失当、结构别扭,有明显的书写错误。想来策展人应该毫无汉语基础。何为中国?学者赵汀阳以《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解释了“中国”二字。该书名取自《诗经·大雅·民劳》,原句为“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先秦左丘明在《子产论证宽猛》有言,为政需“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只有宽猛相济,才可“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中国并非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用于描述历史上当时的中原地区。“中国”古今有别。地理之中国非历史之中国,国家之中国非文化之中国。谈及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不求甚解无疑将漏洞百出。不过,这更像是对亚洲国家缺乏了解的产物。同时发现,失实描述也出现在对日本浮世绘作品的介绍中。不由感慨语言是误解的根源。毫无疑问,看到的未必是真相。

离开布泽乌县博物馆后,我步行去往民族志博物馆。路上,我发现了一幢外观古旧的建筑,有造型别致的塔楼位于南角。于是,匆忙拍了张照片留念。原来这是布泽乌的市政厅,由罗马尼亚建筑师亚历山德鲁·萨乌列斯库(罗马尼亚语:Alexandru Săvulescu.)设计。在市政厅附近的广场对面,有间铺面很小的中国超市。在福克沙尼,并未寻见中国超市的踪影。带着好奇,我走入这间小店。没想到店员全是本地人,与顾客交谈时不说中文。这实在和别处不同。毕竟,罗马尼亚的中国超市多为浙商以家族模式经营。花了几列伊,我顺手买了小巧轻便的电源插座转换器。然而,此物经不起细瞧。因售价便宜,做工略显粗糙。

3-1 布泽乌市政厅旁行走的路人 照片由笔者自摄

3-2 布泽乌市政厅广场对面的中国超市  照片由笔者自摄

民族志博物馆是靠路边而建的二层小楼。从侧面楼梯拾级而上,可直接进入介绍罗马尼亚农村生活器物的房间。据工作人员介绍,馆内藏品皆有布泽乌的地方特色。在农村地区,几乎每个县都有专属的织物风格。在罗国,传统节日的象征不仅是庆典活动,也是土特产、手工艺品和民族服饰。负责讲解的年轻女士略带自豪地表示,展厅里铺着厚毛毯的木质矮脚床是自己祖父母的遗赠。在翻阅有关布泽乌农村风貌的图片资料时,她发现来自长辈的老物件实则稀有。故过后将其捐赠以充实馆藏,增进访客对布泽乌县乡村文化的了解。旅行仅是走马观花,与浸润小城生活不同。对方说,外地人很少到访布泽乌。然而,博物馆今日举行小型开放活动。俄乌局势趋紧,难民涌入邻国。罗马尼亚的许多县镇都有带小孩避难的乌克兰妇女,她们通常在教堂、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孤苦流浪。博物馆邀请乌克兰家庭来访,意在提供心理安抚和必要帮助。馆长与我交谈时强调,真正的苦难暗哑无声。西方媒体对俄乌关系的负面渲染过度,任何有关“人性”的新闻报道,不过是毫无价值的信息堆砌。真相存于何处?存于被毁的建筑,存于难民的眼睛。

就这样,我见到了来自乌克兰的小男孩。他约莫五六岁的年纪,头发乱糟糟地扭成一团。见有人看他,急忙蜷缩在母亲怀中。偶尔谨慎地抬眼打量四周,局促不安的神情让人心碎。我瞬间感知到流离失所的悲情。在战乱面前,道德正义变得无力,倾诉伤痛变得无用。带着心绪起伏,我离开了布泽乌。

(作者:李曾桃子,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