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十四)

2023-10-16 09: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普洛耶什蒂是罗马尼亚的“黑金之城”。原油、天然气及副产品,经由普洛耶什蒂的输油管道运往地处黑海的康斯坦察。1957年,石油博物馆在普洛耶什蒂成立。在这里,人们能看到地质取样、钻孔装置和机械设备,皆为介绍石油工业发展史的实物。硕大笨重的煤油灯罩并非现代复制品——是它让布加勒斯特成为世界首个被燃油灯照亮的城市。

本文采用日记体形式,整理并记录了个人自2022年3月至4月的异乡见闻,前篇可参见《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一)》《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二)》《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三)》《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四)》《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五)》《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六)》《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七)》《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八)》《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九)》《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十)》《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十一)》《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十二)》《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十三)》

普洛耶什蒂:见证罗马尼亚石油工业发展的兴与衰

2022年3月

普洛耶什蒂(罗马尼亚语:Ploiești)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距布加勒斯特不足60公里,是普拉霍瓦县(罗马尼亚语:Judeţul Prahova)的首府。普洛耶什蒂与石油工业有不解之缘。1856年,罗马尼亚的第一座配有现代化设施的炼油厂在此建成。这也是当时世界仅有的第一座炼油厂。受此影响,普洛耶什蒂原油采掘技术领先,很快成为罗马尼亚本土知名的工业城市。

1-1 罗马尼亚石油博物馆建筑外观  照片由笔者自摄

石油博物馆即坐落于普洛耶什蒂市。建立石油博物馆的想法在1957年萌芽。彼时,罗马尼亚正举国庆祝石油工业建成百年。为了郑重铭记昔日荣光,人们筹建博物馆的热情高涨。跟着地图导航七扭八拐,最终找到一栋别致的小楼。它斜角的外墙写有罗马尼亚语馆名,上有砖似鱼鳞的房顶,下有用做装饰的拱柱。到访时正值周末,近旁街道却人影冷清,不禁猜想赶上休馆。无他,看来只得抱憾离开。绕着墙根儿往前走,发现不远处有个不起眼的侧门。侧门上贴着圆溜溜的黑色塑料门铃,用来按压的圆钮磨的有些发亮。门铃上贴着几条胶带纸,连着接往室内的电线。上面用罗马尼亚语和英语写着:“参观需按铃,请走侧门。谢谢。”

我大喜过望。按下门铃,便有年轻小哥赶来开门。他穿着针织衫和牛仔裤,洋溢着一脸热情。随后,小哥立刻叫来自己的同事做讲解员。前来帮忙的是位中年男士。据他介绍,石油博物馆最特别的藏品当属名为“hecna”的马力螺旋输送机。同时,见证罗国石油工业变迁的物件,还有本土使用的第一台机械井架的模型、梅赫迪恩特阿努兄弟(Teodor/Marin Mehedinţeanu)所建炼油厂的微缩复制品、1859年在布加勒斯特投放使用的燃油照明灯,以及矿床地质和石油化学的参考文献、石油开采的专业出版物和术语辞典。曾在布加勒斯特“服役”的燃油灯罩有里程碑般的纪念意义。1857年,煤油厂全线投产。梅赫迪恩特阿努兄弟通过竞拍获得了公共照明的特许经营权。蒸馏法提炼的灯用煤油无色无味,燃烧稳定,没有烟灰。这项革新让布加勒斯特的街道被持久照亮。此外,馆内陈列19世纪使用的石油开采工具,是木制和金属制的钻孔设备。在展厅两侧,摆放着以石油为主题的视觉艺术品,如代表石油行业著名人物的半身铸像。这些文物不止来自普洛耶什蒂。其他周边县市的捐赠,几经搬迁后在展馆积聚。

1-2 罗马尼亚石油博物馆展厅内景  照片由笔者自摄

普洛耶什蒂因石油而写下“世界大战恩仇录”。1857年,罗马尼亚原油总产量为275吨,成为世界首个将石油生产数据登记在册的国家。这一纪录早于其他石油生产大国,如美国(1860)、俄罗斯(1863)、墨西哥(1901)或波斯(1913)。上世纪初,罗马尼亚拥有全欧洲最大的石油产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石油让罗马尼亚成为别国(尤其是德国)打击的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掠夺石油的私欲膨胀,对罗马尼亚石油生产和运输加强军事管制。因此,英国采取行动炸毁了油田,摧毁了多座炼油装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马尼亚向轴心国德意联军提供石油。而后盟军大举进攻,普洛耶什蒂及周边的油库、石油生产及炼制设施被迫受损。两场世界大战的爆发,致使罗马尼亚损失大量原油及副产品。可见,近代罗马尼亚的石油工业饱经战乱风波。

二战结束后,罗马尼亚的石油工业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语:Republica Populară Romînă, 1947-1965)、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语:Republica Socialistă România, 1965-1989)时期,二是罗马尼亚共和国时期(1990年至今)。上世纪二十年代,苏联全面实行石油工业国有化,形成政府直接管理的运营体制。以苏联为参照,该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受此影响,罗马尼亚采取计划经济手段实现石油国有。在冷战时期,受惠于石油经济的丰厚利润,罗马尼亚无需对苏联过度依赖。相较于其他东欧国家,保持了独立自主外交。但强化集体所有制、限制私营经济为齐奥塞斯库政权的独裁提供条件,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压迫。上世纪七十年代,罗马尼亚石油工业进入鼎盛时期。然而,过度开采导致油田耗竭,为日后石油进口需求增长埋下伏笔。因罗国政府为消减债务而加大财政紧缩,20世纪80年代国内经济状况愈发不振,直接导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崩解,各国实行市场经济改造,多数国有资产被私人兼并。罗马尼亚爆发革命后,经济上的自由化政策席卷而来。1991年,苏联解体。大量外资涌入罗马尼亚,重要的石化企业多由外资控股。现在,罗马尼亚的石油巨头是总部位于奥地利的OMV Petrom公司。

1-3 罗马尼亚石油博物馆陈列的机械设备  照片由笔者自摄

去年(2021年)3月,罗国的第一家炼油厂——具有百年历史的“罗马尼亚之星”(罗马尼亚语:Steaua Română)宣告破产。这家位于坎皮纳市(罗马尼亚语:Câmpina)的炼油厂原是本土石油业的翘楚。如今经营不善,只得潦草关门。最终,工厂遗迹成为时代的眼泪。负责讲解展品的中年男士说,和他年龄相仿的罗马尼亚人,其实会怀念过去的产业环境。他们这代人,亲历过石油工业的高歌猛进,目睹过经济转型时期的动荡。总之,有感于罗马尼亚石油工业的兴与衰。有相当一部分中年人,坚持认为国家石油公司的社会效益不可替代,将国有资产大幅转化为私人财产是欠妥的做法。显然,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导致行业收入被少数大型企业攫取,经营状况稳定的小型企业反而减少。

馆员们特意向我介绍了石油博物馆的知名访客。在展板的右下角,陈德来先生用中罗双语写下参观赠言:“罗马尼亚石油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为罗马尼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次展览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祝罗马尼亚石化工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Industria petrolieră română are o istorie îmdelungată, aducând o contribuție importantă dezvoltării economiei românești. Vizita la această expoziție ne-a lăsat o impresie de neuitat. Urez din inimă industriei petrochimice românești să cunoască o continuă dezvoltare, nouă și mai importantă! Chen Delai, Ambasador China, 18 iulie 2001.)赠言的落款日期是2001年7月18日。1999年至2003年,陈德来先生履职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早在1991年,他便担任罗马尼亚大使馆参赞。

我也对石油博物馆的展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年长的馆员特意打开锥形瓶中封存的原油样本,让我凑近观察内容物的形态和气味。意料之内,棕黑色的粘稠液体闻着刺鼻。见我眉头紧皱,对方哈哈大笑,说这能够加深对石油的嗅觉记忆。参观结束后,活泼的年轻小哥与我挥手告别。他说,自己之前曾接待过中国访团,学会了一句中文“欢迎你参观。”现在,这句话恰好赠予我留念。就这样,我离开了石油博物馆。

1-4 陈德来先生写给罗马尼亚石油博物馆的赠言 照片由笔者自摄

1-5 展示罗马尼亚石油博物馆知名访客的展板(全景)照片由笔者自摄

在石油博物馆,年轻小哥婉拒了我想买纪念品的请求。他说,不如转道去钟表博物馆买些好看的小玩意儿。钟表博物馆专门展出尼古拉·西玛奇(罗马尼亚语:Nicolae Simache)的毕生收集。尼古拉·西玛奇生于1905年,卒于1972年,是罗马尼亚籍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63年,他在普洛耶什蒂建成与他本人同名的钟表博物馆。无独有偶,博物馆外的街道也冠以其名。馆内陈列着过去五百多年来用于时间测量的各种仪器。按种类,挂钟、壁炉钟、马车钟、桌面蛋钟、微型台钟和落地摆钟等应有尽有。按年代,1600年至1900年间的各国钟表都能觅得踪影。过去的手表由工匠耗费人力打造而成,价格昂贵并非平民之物。米哈伊尔·科格尔尼恰努(Mihail Kogălniceanu)的巴洛克式台钟、瓦西里·亚历山德里(Vasile Alecsandri)的座钟、亚历山德鲁·伊万·库扎(Alexandru Ioan Cuza)的天文机械座钟,皆为尼古拉·西玛奇的收藏。在钟表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我看到了形制如德国钟表画的磁铁冰箱贴。原作画框上方嵌入的圆饼钟表,设计纹样等琐碎细节被悉数还原。于是,将其买下。现在,它已成为普洛耶什蒂之旅凝固的时间。

2-1钟表博物馆的门牌(局部)照片由笔者自摄

2-2纪念品商店仿制德国钟表画的冰箱贴 照片由笔者自摄

普洛耶什蒂之行远未结束。我还参观了市自然博物馆,看到了供科普之用的生物组织样本,甚至见到了人类的胚胎标本。来自人体的病理组织切片极为可怖。它们被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大大小小的玻璃罐让观者头皮发麻。在设有智能语音系统的展厅,我同样听到了“欢迎你参观”的问候。说话人来自LED屏幕。这位亚裔女性拥有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容貌,讲中文的口音很像久居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

3-1在展厅宣传片里说中文问候语的亚裔女子  照片由笔者自摄

注:有关中国驻罗马尼亚历任大使的详细信息,可参见http://ro.china-embassy.gov.cn/dsxx/lrds/201205/t20120511_2978592.htm;图片中陈德来先生为石油博物馆所写的罗马尼亚语赠言,由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系学生玛丽亚-斯坦卡·佩特库列斯库(Maria-Stanca Petculescu)辨识转录,在此亦表示感谢。

 

(作者:李曾桃子,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