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华政教师以论文与迟交作业学生辩论:培养规则意识并善用规则

澎湃新闻记者 喻琰
2018-10-24 08:34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为论证迟交作业是否合理,华东政法大学一堆师生先后抛出一篇“论文”,他们运用法学专业知识,还进行了举证。此事由学校传至媒体,引网友“沸腾”。

不少网友为此事体现的师生平等交流点赞,也有读者说虽看不懂,但喜欢这种学术氛围。

此事起因是大二学生许同学迟交作业后请求补交,老师因此发起挑战——“论证自己迟交的正当性,有学理上的合理性,就接受你的作业。”

没想到这位同学真的写了一篇“论文”——《论推迟作业之合理性》,并发在班群里@老师,老师也不甘示弱,反手回了一篇“论文”——《关于“迟交作业案”的归入法分析》。

结局似乎是“圆满”的,老师论证许同学补交作业的行为不具有形式合理性后,认为补交的作业并非事后补写,予以接受不会引发实质不公,补交者不需承担责任。

10月23日下午,“火”了的马寅翔老师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高校老师,不是明星,也不需要流量。”

严谨、负责、有趣,这是曾经上过他《刑法课》的同学对马寅翔的评价。1982年生的马寅翔北大毕业后又去德国深造一年,他表示用归入法分析这次迟交作业,不过是日常教学中再普通不过的事,“比较能够锻炼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在上课时就要求他们要用这种方法”。

在采访过程中,他更喜欢用“同学”来代替“学生“的称呼,因为他把“同学”这个词理解为“共同学习”。有同学说因为他喜欢上了刑法,他则说,是因为同学心中有正义。

【对话当事老师马寅翔

澎湃新闻:有没有想过此事会成为热门话题?

马寅翔:在我小文回应之前,就已经有个别同学将我们的对话截图发到朋友圈,一些没有选课的同学看到后,也开始加群“围观”事情的走向。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我在当晚7点多发了回复意见后,群里的同学开始“疯狂”在朋友圈里截图转发,我的微信朋友圈当晚就刷屏了,当时还有同学问我的感受,我说估计过了当晚这件事情也就过去了。

谁知道第二天一早这个事情开始持续发酵,当天就上了微博热搜,最后居然还引起了《人民日报》和共青团中央的关注,这确实是我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的。

澎湃新闻:为何愿意花时间以“论文”的形式和学生对话?

马寅翔:我的回复严格来说不能说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是套用了案例分析法的一种解题思路,就迟交作业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当时之所以想到要用这种方法,目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想践行所学,这既包括他们,也包括我自己。

这么做,一是想让同学们熟悉一下“归入法”的使用方法。这种案例分析方法在德国的法学教育中较为常用,比较能够锻炼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在上课时就要求他们要用这种方法。我当时觉得,作为老师如果能够带头使用这种方法的话,同学们看了之后肯定能更加切身地体会这种方法的魅力,现在看来这个目的达到了。

我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培养一下学生的规则意识,这也包括利用规则为自己争取权益的意识。 当然,还可以体现我一贯的教学理念,那就是“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我经常在课上给他们说,大家都是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都是学习法律的,是平等的民事主体,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平等讨论。

澎湃新闻:网络时代,你的教学怎么吸引现在的年轻群体?

马寅翔:在人数较多的大课上,我主要是通过列举比较有意思的案例吸引大家的注意,并在分析时偶尔使用一些社会学知识或者是网络流行语,当初步抓住了同学们的关注后,趁机用尽可能简练地表达,将一些理论术语和分析教授给他们。

比如说我喜欢利用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经典桥段辅助授课。比如在讲罪刑法定原则的时候,我就问大家知不知道《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在讲无过当防卫的时候,我播放了当时流行的网剧《无证之罪》第2集的片段。这种方式成功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为了让他们能够不分心,我会关注大家上课的状态,在课间,我还会播放一些经过挑选的歌曲,用音乐来缓解他们的疲劳。

澎湃新闻:有学生说因为你的教学喜欢上了刑法。

马寅翔:我发现,喜欢刑法课的同学,大多天生就心中充满了正义感,心中有一个“侠者梦”,而刑法上的问题可以唤醒他们这种“使命感”,所以说到底,他们喜欢刑法,愿意报考刑法学研究生,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我课上的好,而只不过是因为恰好是我在给他们上课。而我其实也知道,我离一名优秀教师还差得远,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澎湃新闻:您现在除了教学任务之外,还有哪些工作?

马寅翔: 当然,除了教学以外,我还面临着较大的科研压力。我是82年生的,也不算多么年轻的“青椒”,但我工作年限确实很短。现在对于我们青年教师的要求确实蛮高的,一方面要求有教学任务,还要有科研任务。这几年我的副高职称解决了,还少一点压力,其他的“青椒”老师压力更大,因为评职称的时候教学比重不大,科研项目的比重比较大。

澎湃新闻:怎么看这次自己成了“网红”呢?

马寅翔:经过这几天的网络持续发酵,很多人给我发微信说我已经“火”了。这件师生之间的平常小事之所以能够引发广泛的关注,可能主要还是因为使用了所谓的“写论文”的方法,这种手段比较新颖有趣,也反映出我们华政师生的融洽关系。

最后还需要说的是,就我本人而言,既不是明星,也不需要流量,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高校教师,我只希望能够坚持初心,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职工作,一方面搞好教学,另一方面搞好科研。

    责任编辑:崔烜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