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旗下的青春|陈生弟:人生路口,“医学选择了我”

赵娱慧 谭越 黄沛 杨钊
2023-12-28 06:5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团委、市科技团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团委联合发起第三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

活动走访上海科技、卫生、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引领广大青年在跨越年代的对话中感悟初心使命,在老一辈的峥嵘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奏响“青春心向党,一起向未来”的澎湃和声。

澎湃新闻陆续推出第三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系列稿件,本篇聚焦从医四十余年的沪上名医陈生弟。

昨日的“住院”,今日的“大医”。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简介】陈生弟,1955年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二级教授、终身教授、神经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神经科主任和老年病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所所长、脑病中心学术委员会共同主任等。从医45年,从事帕金森病研究40年和阿尔茨海默病研究30年,在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基础与临床方面有深入研究,主持或参加各级科研基金项目40多项,获得国家、省市奖项30项,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20多篇已培养和正在指导博士和硕士生130名,被誉为“中国帕金森病第一人”。

热爱科研的陈生弟

今年10月份,“上海交大研究称太极拳可抑制帕金森病”上了热搜。这项研究,由瑞金医院神经病学专家陈生弟教授团队牵头完成。

研究从2014年年底就开始立项,2016年1月正式开始,纳入的患者为50岁到80岁之间早期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太极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最终有330人完成随访,其中太极组有143人,对照组有187人,最终证实:长期坚持太极拳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有益处。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显示,到2030年,中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将达到500万人,几乎占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的一半。陈生弟有一个梦想,要把全国乃至全球的神经科医师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帕金森病这一顽疾。而他的帕金森病的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已经确立。四十年来,陈生弟不断做出新的探索,推动了国内的研究进程。

阴差阳错,开启医学人生

1972年,安徽郎溪农村迎来了一名上山下乡的上海知识青年陈生弟。由于表现突出,凭借肯吃苦、不抱怨、勤奋踏实的优良品质,1975年,他获得了生产队、大队和公社推举的乡村知青上大学的名额。

一个阴差阳错的机会,陈生弟进入当时的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习,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的医学人生就此展开。“与其说是我选择了医学,不如说是医学选择了我。而后我爱上了医学,从此为之奋斗了一生。”陈生弟说。

进入医学院后,陈生弟很快适应了学习生活。经过三年努力,19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医学院毕业,进入瑞金医院。留院后,给他分配到了当时还处于弱势的神经内科。

当时,神经内科发展相对滞后,缺少相应的辅助检查技术的支持。起步晚、发展差……面对这样的状况,年轻的陈生弟义无反顾地服从组织安排,以单位需要为先,全身心投入神经科学。

陈生弟坦言,当时确实很难,神经科学也存在很多未知数,但它总归是需要发展的,总归是要有人在这个领域做出成绩。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做一行爱一行,投身一个行业后,就会把精力全部投入进来。

勇挑重担,克服挑战开拓研究

起初,陈生弟只是一个临床医生,看着充满挑战的繁重工作、稀少的医疗人员、忙碌的上级医生,他也曾感到十分迷茫。

不过,紧张的一线工作没有留给他太多时间,每周只能回家一天。他坚守在病房和急诊,观察病人、抢救病人,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的锻炼中迅速成长,早早做到了独当一面。

而在临床实践中,他最大的感悟就是要多看书、多看病人、多向老师请教、多钻研。 在医院工作不久,陈生弟意识到了继续读书的重要性,并于198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

在导师指导下,他逐渐确立了帕金森病的研究方向。帕金森病对人类尤其是老年群体健康的威胁日益增大,在老龄化逐渐加剧的时代,国际上对这一疾病的研究日益重视,而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当时还处于空白的状态。

陈生弟在几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打牢了基础,并不断做出新的探索和成绩,推动了国内的研究进程。不过,当时他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第一,大家研究的意识非常薄弱,科研环境和研究平台缺乏;第二,学术期刊不全,而且都是比较滞后的信息。为了要得到MPTP试剂制作MPTP帕金森病猴模型和设计研究课题,陈生弟花费大量时间泡在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骑着自行车走访街巷询问购买实验试剂,还邮寄信件联系国外专家。经过不断努力,他的研究获得优秀论文奖。

陈生弟与患者。

实干不怠,改变患者命运

陈生弟在求学期间师从硕导徐德隆教授、博导周孝达教授,在导师和医院前辈的指导和个人努力下,他连续两次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并于1995年前往美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从事神经病学博士后研究,又于2001年作为客座教授在贝勒医学院神经科临床学习交流。出国学习期满,他毅然选择回国,回报祖国。

四十多年来,陈生弟在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探究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发现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寻找和研发治疗新靶点和药物、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非药物运动干预疗法以及制定临床优化诊治方案等方面都做出了斐然的成绩,研究成果也让全国广大的帕金森病患者获益。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方面,陈生弟也做出了突出成绩。

他坚守临床一线,亲力亲为,让无数病人重获新生。其中,不得不提到一片小小药品,让患者人生得以转折的故事。

2004年,陈生弟在浙江舟山进行院外会诊时,遇到了一位案例特殊的女性:她从9岁时开始出现行走时双足异常现象,并逐渐失去了走路能力,极大影响了上学及生活,从最初的家人背着上学,到最后不得不辍学在家,直到35岁也不能正常外出活动和工作,曾多次到医院就诊均无果,疾病也使得她日渐消沉。陈生弟教授进行会诊时,凭借大量的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敏锐地诊断出这是一种罕见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他给患者服用了半片美多芭。后来,这位患者竟奇迹般地恢复了正常行走。

对这位病人,陈生弟也有深刻的印象。他回忆说,当看到一个多年都站不起来的人获得了新生,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为医生,要认真学习、掌握本领,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诊治疾病、诊治疑难杂症,要做到别人看不了的我能看,别人能看的我要看得更好。” 陈生弟说。

陈生弟与访谈小组成员畅聊。

平衡人生,“超负荷”的状态是个挑战

除了长期坚守临床一线,陈生弟身兼多职:曾担任近16年的瑞金医院党委副书记,同时还是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所所长。如何做到繁重的事务没有影响专业上前行?

陈生弟表示,时间对任何人是公平的,要同时做好两件事,这是个挑战。“首先必须树立做好任何工作的强大意志和毅力,相信我能做好、也必须做好组织上交给我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做好工作,我只能放弃一些休息时间和生活中的一些娱乐。” 

多年来,陈生弟完成了党务工作、学术工作和临床医学工作的平衡。他说:“我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在各个方面都应该更先进、更优秀;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带领群众一起进步,做出表率;作为党委副书记兼科主任,也是一位医生,是‘双肩挑干部’,既要做好医院党务和科室业务管理工作,也要做好医生的工作。”

当问到是什么支撑他在这样“超负荷”的状态下坚持时,陈生弟谈到了“快乐”二字。他说,医生的职业是崇高的,帮助患者解决病痛、挽救生命、改变他们的人生,能为他带来源源不断的快乐。教育也同样如此,培养一批学生成才,是值得快乐和自豪的事情。

谈及青年一代,陈生弟表示,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和梦想,志存高远、坚韧不拔,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退缩,“人生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要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相信在平凡的岗位上会做出好的业绩。”

 

    责任编辑:李菁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