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技日报:不戴“帽子”,办大学就名不正言不顺吗

杨雪/科技日报
2018-10-29 09:22
教育家 >
字号

近日,刚刚卸任的山西大学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类似这样的观点:办大学,有“帽子”才能名正言顺,有名分比什么都重要。很明显,这位校长的论调与科学精神相悖,有些不中听。然而,校长所言何尝不是一番“不正确的实话”,这其实比讲一堆“正确的废话”要有诚意、有意义得多。

谁也不能否认,山西大学要发展就必须戴上“帽子”——有了名分、平台,自己再“争气”一些,才有可能争取到更多支持和资源,才有可能良性循序向前,从而弥补一些地理、环境上的劣势。毕竟,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下,连自带光环的兰州大学都难逃“风雨飘摇”的命运,遑论其他。或许可以说,对于地处欠发达地区的大学而言,“帽子”的神奇功效不亚于救命稻草。

当然,刚需之外,“帽子”更多时候是一道“名成而利就”的门槛。没人会嫌钱多,那些发展得顺风顺水的大学,对于多几顶锦上添花的“帽子”自然也是乐意之至。有钱有资源,就能轻松吸引优秀的师资;各项评估指标上去了,又能轻松摘得更多更好的“帽子”……如此办大学,可不是有“帽子”万事足、有名分比什么都重要么。

而除了优化师资,“帽子”对办大学还有一大神助攻,就是招徕生源。就业时,全社会不加掩饰地对顶着诸如985、211等“帽子”的毕业生更加“友好”,很多单位甚至直接将此设为招聘的硬性条件,哪怕这一条件与能否胜任工作其实毫无关联。比如,曾在采访时听过某铁路建设单位老员工吐槽:真正专业对口的铁路院校毕业生连报名资格都没有,而符合条件最后招进来的985、211毕业生很多根本不懂铁路。

现实是荒诞的,“帽子”作为功利主义的代表性产物,偏偏能在理应纯粹的学术生态里覆雨翻云,为大学发展照亮一条“康庄大道”。校长也是坦诚的,没有“帽子”,办大学将举步维艰。这与科学精神所指谪的许多问题其实都是相似的——道理浅显易懂,但裹挟在社会现实里,暂时没啥太好的解决办法。

(原题为:《不戴“帽子”,办大学就名不正言不顺吗》)

    责任编辑:李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