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聚焦:“双一流”建设高校如何培养中小学教师

吴丹、吴月/人民日报
2024-01-14 07:13
教育家 >
字号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参加“国优计划”面试。
曹 爽摄(人民视觉)

 

清华大学“国优计划”学生在参加支教活动。于乐言摄(人民视觉)

小时候,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心中埋下从教的种子。大学阶段,在专业学习之余考取教师资格证,职业规划更加明晰。如今,入选首批“国优计划”、系统学习教师教育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宇距离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中学教师,更近了一步。

对于有志于从教的大学生来说,“国优计划”带来了更多选择。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推动高水平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高素质教师。首批试点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培养任务,重点培养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

目前,首批学生遴选完成,各校培养工作全面展开。“国优计划”有哪些亮点?“双一流”建设高校如何开展教师教育?首批试点缘何聚焦培养中小学科学教师?

为何推出“国优计划”

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夯实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基础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对记者表示,“国优计划”是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积极探索。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

“师范院校与其他高水平院校都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指出,我国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院校超过700所,但高水平院校参与不足。实施“国优计划”就是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让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成批参与教师教育,开拓高素质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新赛道。

“国优计划”首批试点高校既包括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也包括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按照《意见》,将采取两种培养方式:高校自主培养或者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培养处副处长李艳玲认为,让更多高水平学校参与到教师教育中来,既能发挥各校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也能促进教师教育体系创新。

与此同时,“国优计划”对夯实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肩负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的重要使命。2021年底,教育部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小学科学教师为非理工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能力等亟待提升。

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映华看来,中小学科学教育需要更多优秀师资加入,“国优计划”回应了科学教师培养的现实需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赵世奎认为,注重科研素养、研究能力,是“国优计划”人才培养的特点之一,有助于进一步激活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根基。

据悉,“国优计划”首批生源的学科背景均为理工科,高度契合中小学对科学教师的需求。有专家表示,“国优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培养体量或许有限,但其释放了高水平师资高质量培养、多元培养的积极信号。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首批“国优计划”共吸引6292人报名,最终录取1636人,生源质量良好。其中,不乏博士研究生报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均在10人以上。

如何选拔和培养

系统开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支持双研究生学位授予

2023年9月,看到学校“国优计划”招生通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郝一菲第一时间报了名,希望通过系统学习,提高从教本领。清华大学未央书院本科生相志诚是在获得研究生推免录取资格后经选拔进入“国优计划”的,大四起开始学习相关课程。

按照《意见》,“国优计划”通过本科生推免和在读研究生二次遴选两种方式进行招生。如何选拔出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天津大学组建了18人的面试专家组,其中既有知名中学的教师,也有学校教育学院、心理中心和学工部门的专家,重点考查学生的教育情怀、心理素质、沟通表达能力等。北京师范大学还增设了上机测试环节,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潜力。

当前,部分学校“国优计划”已开班。那么,“国优计划”教什么、怎么教?

《意见》明确,相关高校要系统开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包括不少于18学分的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课程教学、科学技术史等内容,以及不少于8学分的教育实践。各试点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教师教育体系创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探究学习、设计思维等方面特色课程,设立教育学科导师、理工学科导师、校外实践导师合作机制;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签订相关协议,推动校内外协同育人。

在“国优计划”的第一个学期,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门轩宇选修了4门课程。在“科学与技术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课上,他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完成了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在“科学教育导论”课上,他加深了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课后,他还常向学校为他配备的教师教育学业导师请教问题。

支持双研究生学位授予,也是“国优计划”的亮点之一。按照“国优计划”规定,非教育类研究生修完相关课程并通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后,毕业时可同时获得教育硕士学位证书。首批学生中,一边学习理学、工学门类有关学科,一边学习教师教育课程的占94.13%,直接攻读理工类学科教学方向教育硕士的占5.87%。有专家表示,攻读双学位的研究生可通过第一学位的培养提升专业素养,并通过教育硕士第二学位的培养夯实教育教学基本功,有助于实现师范性与专业性兼顾。

记者采访获悉,一些学校通过开设先修课程等方式,灵活开展教学。如兰州大学开设“教师职业发展”微专业,本科阶段修读后可计入“国优计划”课程学分;浙江大学利用“智云课堂”平台,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渠道;南京大学计划于寒暑假滚动式开设小学期课程,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怎样做好支持保障

优配教育实践基地,探索从教激励政策

冬日清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邵瑞朋从宿舍出发,骑自行车来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这里是清华大学“国优计划”教育实践基地之一,2023年10月起,邵瑞朋在此进行教育实践。

听课后撰写总结、与老师一起“复盘”课程;参加集体备课会、站上讲台为高中生授课……近一学期实践下来,邵瑞朋收获颇丰,也更坚定了从教的决心。

记者采访发现,试点高校都很注重教育实践环节,优配教育实践基地,请一线中小学名师与教学骨干作为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养成良好的师德修养,培养扎实的实践能力、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包水梅介绍,学校依托甘肃省教育厅遴选的优质实践基地等开展实践,并计划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

此外,一系列激励学生从教的支持保障措施也在探索推进。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国优计划”研究生享受免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认定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政策。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制订专业发展支持计划,对从教毕业生持续给予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支持。

据悉,“国优计划”对毕业生没有从教的硬性规定。王嘉毅表示,可从职前、职后两方面引导,积极推动毕业生从教。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增强从教本领、坚定从教决心;另一方面,应关注职后发展,切实建立高校对从教毕业生的专业发展跟踪支持服务机制,推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制订专业发展支持计划,有组织地帮助从教毕业生成长、成才。

“‘国优计划’政策效果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张羽看来,选拔、培养等环节,都关乎未来成效,“我们希望选拔乐教适教的学生,确保培养质量,让‘国优计划’吸引人、培养人、成就人。”

(来晨曦参与采写)  

教育时评:加快推进人才自主培养

张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新征程上,高校要更加清醒地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更加精准地查找存在的短板弱项,更加有效地统筹各方面育人资源力量,着力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水平。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高校加快推进人才自主培养必须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要位置,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北京理工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新时代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健全完善了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创新、文化涵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品格的领军领导人才,坚定走好红色育人路。

秉承鲜明价值导向。对个体而言,教育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而言,教育可通过培养人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我们开展的教育活动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积极价值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好用好“延河联盟”,激励师生服务“国之大者”;面向国家急需紧缺打造人才培养高地,未来精工技术班、协和医班、全球治理英才班等人才培养“特区”带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加快成势。

强化内涵发展取向。教育改革发展应遵循科学规律,着力提升科学化水平,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加快推进人才自主培养,要进一步总结吸收国内外一流人才培养的规律性经验,因时因势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北京理工大学把握国内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提出以“以人为本、开放共享、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绿色教育理念,探索构建“智慧教育”体系,推动人才培养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转变;强调“一流培养一流、卓越引领卓越”,系统推进专业重塑、教育教学法、双创能力、课程体系、激励机制等相关方面改革,全面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化、全链条设计,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营造了良好生态。

引领矢志创新志向。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加快推进人才自主培养,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发挥高校的优势,厚植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沃土。北京理工大学在加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过程中,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育人场,建立“科教赛创”一体化创新育人平台,健全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制度机制,优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开展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探索和实践,以“大情怀”激发学生创新内生动力,以“大科研”反哺学生科研创新实力。

北京理工大学将把加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作为“双一流”建设和新时代人才培养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

(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培育时代新人

高翅

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引领和支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关键,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育人。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相互融通、协同互促,要在传承大学精神、培育大学文化中,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一流文化引领一流大学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包括办学传统、奋斗目标、学术特色、校风、教风、学风等,是大学内在精神气质的集中体现。具体来说,要涵养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品质,营造自信自强、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构建民主平等、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实施以人为本、友善自在的治理文化,创设更加友好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提供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工作空间,充分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

知行合一厚植校园文化土壤。一方面,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另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优化学习生活环境,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育人工作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广大高校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文化浸润、感染、熏陶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为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本报记者吴丹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万婷婷
    图片编辑:金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