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长江白鲟宣告灭绝,长江生态保护应“只争朝夕”

澎湃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2020-01-03 12:4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刚进入21世纪20年代,两个与渔、鱼有关的新闻引发关注。首先是,农业部于新年到来的前几天在官网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另一个是,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一个噩耗:“中国最大淡水鱼”长江白鲟被科学家证实已灭绝。

虽然这一消息是最近才宣布,但论文的结论是,在2005年到2010年之间,长江白鲟就已经灭绝。而公开报道显示,自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就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由此基本宣告,人类在差不多10年前就已失去了长江白鲟这个物种。白鲟家族作为有着上亿年历史的远古鱼类,却在我们生活的世代走向灭绝,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应该让人深思的事。

事实上,有关鱼类物种濒临灭绝的消息,这些年并不少见。如在长江白鲟之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极危”等级,如果不加以妥善保护,未来也可能遭遇长江白鲟一样的命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没有见过长江白鲟这类非经济鱼类,对于其保护意义,也往往停留在保护生态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这种抽象的认知之上。但即便抛开宏观意义不谈,保护中华鲟、白鲟等旗舰物种,其现实价值也离每个人都很近。比如,它们位于长江流域生物链的顶层,其数量多寡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鱼类资源的丰富状况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可能有人会说,相较于每年超过6000万吨的全国水产品总量,如今长江干流的天然捕捞量仅占到其中的0.1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长江鱼类资源状况可能没那么重要了。但事实是,“人工养殖鱼类在经过多代繁衍后,不可避免会出现遗传多样性退化,需要补充优质的野生亲鱼改善种群,长江正是鱼类的天然种质资源库。”正如专家所言,保护好长江的野生鱼类,直接关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未来。它对应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产业价值和每个人的“口腹”。

这也正是国家对长江实施史无前例的十年禁渔计划的根本原因所在。在此之前,自2003年开始,每年长江就已有3个月的禁渔期,2016年开始延长到每年4个月。但是,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目前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仅靠每年的阶段性禁渔,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长江生态完整性指数持续恶化和鱼类资源加速衰退的现实。长江白鲟最终走向灭绝,可谓最现实的警钟。

十年休渔期看似很长,但如渔民所说,以“四大家鱼”为例,它们通常生长四年才性成熟,连续禁渔十年,这些鱼类得以有二到三个世代的繁衍,种群数量才能够显著增加。当然除了禁渔,长江生态系统的破坏、鱼类资源的减少,也与环境污染、保护与开发失衡等因素有关,要整体提升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数,注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十年禁渔,也算是提供了一个综合治理的窗口期。

联系起来看,这两则发生在20年代初始的新闻,未尝不具有一丝隐喻意味。人类的发展史,某种层面上讲,就是不断探寻人类与自然,与其它物种的生存边界的过程。经历几十年物质意义上的快速发展,我们是时候以一种新的姿态去看待、对待和重新厘定与自然及其它物种的关系了。过去十多年,我们已经被不断提醒,也开始尝试付诸实际行动,但在业已到来的20年代,一切或许需要加速。

    责任编辑:程仕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