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海嘉定将做强这三大节点功能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2020-09-08 11:56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9月8日,上海召开“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新闻发布会,介绍嘉定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问:嘉定是上海的西北门户,也是上海对接长三角重要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方面,嘉定有哪些经验做法和新的打算?

区委书记陆方舟: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嘉定将与“近邻”苏州共同打造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与“远亲”温州共同建设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示范区。过程中,聚焦“一路一会一园一窗一城”,努力先行先试、形成示范引领。

“一路”,即以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轨交相连,轨交11号线连接安亭和昆山花桥(国内首条跨省轨交,已开通运营7年),规划中的嘉闵线将联动江苏太仓,促进长三角轨交一体化;道路相接,着力打通省际断头路,6月连接嘉定和太仓的城北路正式开通(这是继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上海市打通省际断头路项目的首条通车项目),这样,嘉定将拥有2条跨省、跨长三角联通的轨交,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公交相通,目前嘉定昆山太仓的5条公交线路实现跨区域运行。还有,沪通铁路一期已于7月1日通车,境内有安亭西站点,更紧密融入长三角城际铁路网。

“一会”,即以长三角科技交易博览会为载体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挥嘉定大院大所高度集聚优势,共享科创平台,连续举办两届长三角科技交易博览会,带动区域科创和产业的发展。共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与无锡市、杭州市、合肥市及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打造世界级物联网产业高地和集聚地。共用长三角科技双创券平台,实现嘉定、苏州、温州三地科技资源、科技服务的合作共享。

“一园”,即以探索“科创飞地”加快产业协同升级。打造“产业飞地”,嘉定在温州设立嘉定工业区温州园、在苏州设立嘉昆太科创产业园,温州在嘉定设立“科技创新(研发)园”,建立跨区发展合作机制、利益共享机制。此外,设立上海长三角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组建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首批93家企业正加强产业合作互补),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升级。

“一窗”,即以深化“一网通办”优化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推出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专窗,目前已实现51项法人事项和个人事项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协同推进长三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行“一地失信,多地受限”联合惩处机制,以区域信用环境助力更高质量发展。

“一城”,即以强化跨区域共建共治共享打造品质“同城生活”。加强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对接合作,打造长三角民生“幸福圈”。比如,积极探索嘉昆太异地住院就医费用直接结算机制,开展垃圾跨界处置,在嘉定、昆山毗邻地区开展联动执法等。

下阶段,嘉定区将进一步做强三大节点功能,引领带动区域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一是做强交通节点,构建更加紧密衔接的高速铁路、快速道路和公共交通体系,成为长三角2小时经济圈的交通枢纽;二是做强科创节点,发挥科创资源集聚优势,全力打响长三角科交会等创新协同平台品牌;三是做强产业节点,发挥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等平台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功能设施开放共享,形成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问:嘉定新城目前有许多“网红”打卡地,如被誉为“最美图书馆”的嘉定图书馆、一些热门影视剧的取景地保利大剧院等。嘉定新城在未来建设发展方面,还会带来哪些惊喜?

区委副书记、区长高香:嘉定新城是上海五大新城之一,将全力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新城样板,着重体现“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产城融合,让产业更具活力。依托优质完备的城市功能,重点围绕轨交站点综合开发和特色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在线新经济、工业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激发新城人气和产业活力。

比如,总部经济方面,正全力推进企业总部园区建设,已引进海创控股等一批企业总部,加快建设温州嘉定“科创飞地”,吸引民营企业总部落地,打造特色鲜明的总部商务集聚区;在线新经济方面围绕电子商务、在线零售、生活服务等领域,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在线平台和龙头企业,推动互联网经济在新城发展。

二是突出生态宜居,让服务更有品质。目前,嘉定区先后建成了一大批高品质项目,很好满足了群众对优质社会事业资源的需求。接下来,嘉定新城将继续围绕优质和均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

比如,围绕关系“今天”的卫生和关系“明天”的教育,嘉定已启动中医医院嘉定院区建设,将推动瑞金北院与本部一体化运作,届时新城主城区将拥有2家三甲医院,而且是中西医结合,打造社区旁的好医院;与中福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引进优质教育等资源,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与此同时,将依托“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推动力量下沉、服务下沉,做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老百姓特别是老年人生活办事更加便利便捷。

三是突出交通便利,让出行更加方便。嘉定新城处于上海面向长三角的重要枢纽位置,交通路网四通八达,特别是嘉闵高架建成通车后,从新城到虹桥仅需15分钟。嘉定将切实做强交通节点功能,助力新城进一步拓展和融入长三角“2小时经济圈”。

一方面,对外联结成网。比如,轨交嘉闵线将于明年启动建设,计划在新城主城区设站4座,并北延伸至太仓;同时将加快推动伊宁路跨S5立交项目,启动嘉定辅环快速路体系研究,实现新城东西联动。另一方面,对内智慧出行。围绕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将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实践无人驾驶等新的交通出行方式,实现城市、汽车与人的完美融合。

问:在“老小旧远”、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嘉定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区发改委主任朱健民:嘉定具体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规划先行、均衡优先、品质提升。

突出规划先行。自“十一五”规划嘉定区打造综合性国际汽车城、“十二五”规划建设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以来,在城市规划阶段,嘉定区就根据未来城市人口布局、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的分析研判,提出公共服务供给等一系列民生规划及配套要求,储备了一大批民生项目;又在每个五年规划中,根据阶段性轻重缓急,具体深化落实项目前期工作和年度计划工作推进。

突出均衡优先。这些年来,嘉定以均衡优先为原则,注重把“三个稳妥解决”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稳妥解决人口快速增长对公共服务产品的快速增长的需求、稳妥解决区域内部城市化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资源布局、稳妥解决嘉定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资源布局。

比如,在教育资源上,“十三五”时期新改扩52所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增加1080个班级;其中新改扩幼儿园21所,新增班级336个,全区幼儿园达到104所。为满足北部乡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嘉定区开通8辆班车,有效解决教师每天上下班通勤问题。

为了解决双职工子女看护难题,嘉定积极打造“三点半课堂”,即在全区全部非寄宿制小学免费开展课后服务,时间从放学后的三点半到六点,并且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包括了体育、科技、艺术、民乐等,其中,针对外来随迁子女的厨艺课程(学习烧菜烧饭的课程),得到了随迁子女家长的普遍好评。

在养老服务硬件设施上,“十三五”时期全区新改建养老服务设施13个(总量达到32家,覆盖全区12个街镇),新增养老床位2343张,全区总量达到9760张,占户籍老年人口比重的4.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上,“十三五”时期共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143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万户左右(并在全市郊区第一个启动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目前已完成8个项目)。再如,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上,嘉定是全市首个开展村庄改造试点的区,至目前共对全区9个涉农镇、88个村、4.6万户农户实施了村庄改造。

突出品质能级提升。在满足均衡化的前提下,嘉定切实提升能级,推动品质发展。养老方面重在推动标杆性设施的建设,嘉定区于“十三五”初期建成了区第一社会福利院(一期二期合计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床位数达到778张,是市郊设施配备最为齐全的公办养老服务设施之一)等。

下阶段,嘉定继续推进一批“老小旧远”项目建设。比如,将进一步做实做优“市儿童医院-嘉定儿科医联体”,让嘉定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与市中心区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又如,注重将养老服务的触角向农村地区延伸,探索打造一批功能较为齐全的农村养老服务综合体;再如,将进一步加强与知名高校合作,探索多元办学,建设同济大学附属幼儿园、附属中学等项目。

问:嘉定城镇化进程推进很快,目前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在有嘉定特色的国际大都市乡村振兴中,有哪些新的举措?

区农业农村委主任朱维强:接下来,嘉定将继续围绕“三园”建设(绿色田园、美丽家园、幸福乐园)持续发力,努力走出符合嘉定实际的“农业强而优、农村美而活、农民富而乐”的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围绕“绿色田园”,以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提升农业产业能级。到“十四五”末,嘉定区内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不低于30%。在推进好嘉定嘉品、嘉定米道和嘉定味道等地产农产品集体商标注册使用的同时,进一步扩大马陆葡萄、华亭哈密瓜等知名品牌的影响力,此外,还将挖掘诸如黄渡番茄、嘉定白蒜等嘉定地方传统农产品品牌优势,激发“老字号”新活力。

围绕“美丽家园”,以全覆盖、分层次、有特色提高农村宜居水平。目前,嘉定区通过示范村建设涌现了一批“网红”,有的是村庄颜值高,比如联一村,政企合作,旧宅新建颇具江南水乡风韵;有的是村庄配套提升,比如向阳村,无人驾驶、千兆宽带入户……智慧村庄更显现代发展活力。

围绕“幸福乐园”,以多渠道、可持续、有保障增强农民生活幸福感。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一是在完成镇级、村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农村领域改革,重点关注“三块地”改革,盘活要素资源,放大改革红利,激发农村活力。二是以“村财镇理”为主线,统筹多方资源,拓宽集体经济组织增收渠道,加快“造血”项目建设,不断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郑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