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美食主义者柏松,关于百卉千葩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问我吧!【查看话题】
2020-12-01
柏松 2020-12-23
多谢提问!
一个地方的饮食口味与地理人文诸多因素相关。原产于中美洲的辣椒在大约16世纪传入中国,明代时辣椒只被当做观赏植物,清代康乾年间辣椒才逐渐走上中国人的饭桌。
至于明代之前中国各地的口味特色究竟如何,我们可以从古籍中找出一些线索,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说:“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当时大概是南方人喜欢咸,北方人喜欢甜,饮食口味分布出现南北咸甜不同的明显差别。但是对“南咸、北甘”的解读历来存有争议。
与沈括同时代的朱彧则在《萍洲可谈》中说:“大率南食多盐,北食多酸,四夷及村落人食甘,中州及城市人食淡,五味中唯苦不可食。”《萍州可谈》内容包括当时的典章制度、风土民俗等,书中此处谈及各地口味特色时用“大率”进行模糊化处理,仅对不同地区饮食口味作粗略描画。在说到北方的口味偏好时说“北食多酸”,这一点与《梦溪笔谈》出现差异,也说明当时人们对各地口味特点的认识并未统一。
在辣椒传入前,西南地区的川人的饮食偏好如晋常璩《华阳国志》所言是“尚滋味”“好辛香”。川人“好辛香”中的辛香料包括花椒、姜、茱萸等,其中的茱萸在辣椒传入后被逐渐取代。
一个地方的饮食口味与地理人文诸多因素相关。原产于中美洲的辣椒在大约16世纪传入中国,明代时辣椒只被当做观赏植物,清代康乾年间辣椒才逐渐走上中国人的饭桌。
至于明代之前中国各地的口味特色究竟如何,我们可以从古籍中找出一些线索,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说:“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当时大概是南方人喜欢咸,北方人喜欢甜,饮食口味分布出现南北咸甜不同的明显差别。但是对“南咸、北甘”的解读历来存有争议。
与沈括同时代的朱彧则在《萍洲可谈》中说:“大率南食多盐,北食多酸,四夷及村落人食甘,中州及城市人食淡,五味中唯苦不可食。”《萍州可谈》内容包括当时的典章制度、风土民俗等,书中此处谈及各地口味特色时用“大率”进行模糊化处理,仅对不同地区饮食口味作粗略描画。在说到北方的口味偏好时说“北食多酸”,这一点与《梦溪笔谈》出现差异,也说明当时人们对各地口味特点的认识并未统一。
在辣椒传入前,西南地区的川人的饮食偏好如晋常璩《华阳国志》所言是“尚滋味”“好辛香”。川人“好辛香”中的辛香料包括花椒、姜、茱萸等,其中的茱萸在辣椒传入后被逐渐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