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索与争鸣》发布《学术中的中国》专刊与青年理论创新成果

澎湃新闻记者 龚思量
2021-08-03 10:11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2021年8月2日,《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暨《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成功召开。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以及上海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理论媒体的领导、代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重要学术机构的领导和资深学者,专刊作者代表和征文评审专家、作者代表,上海市社联及所属部门的负责同志,共计80余人通过线下和线上方式参加发布会。

8月2日,《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暨《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成功召开。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致欢迎辞,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分别讲话。开幕式环节由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主持。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随后做了《学术中的中国》专刊编辑情况以及第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情况汇报,随后进行了隆重的《学术中的中国》专刊和《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仪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和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为专刊揭幕。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和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为专刊揭幕。

在第一项议程中,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在欢迎辞中表示:今天在上海召开《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暨《探索与争鸣》第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00年前,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青年聚集上海,正式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我们党一路征程,一路风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直正当少年,一直永葆青春。今天,一群优秀青年学人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参加《学术中的中国》专刊和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同时,《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邀请了一批国内资深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为他们颁奖,这充分体现了百年学术薪火相传、事业后继有人的景象。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

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在线上致辞中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并且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广大期刊出版工作者,要与广大哲学社会工作者一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聚焦我国发展和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出反映党的时代要求的哲学社会科学鸿篇巨制,为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思想贡献和学理支撑。

党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党的理论是在风雨激荡的形势变化当中不断丰富、不断成熟、不断发展起来的理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任务更加繁重,面对社会思想、社会思潮、社会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深刻变化,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情况,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增加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话语权的新任务,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在线上致辞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表示:《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这次精心编辑出版的《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时代为经,以学术为纬,勾勒了一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图谱,用充满理论厚度和思想能量的形式为我们生动展示了“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在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编辑部用心用力,专刊厚重、精美,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奉献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徐炯指出,上海社科理论界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尽快推出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新时代上海的学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积极组织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从增强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新高度、新站位,持续支持青年学者成长。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

在发布会上,《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简要介绍了《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的策划情况,这本专刊从策划、约稿到编辑出版,历时半年,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侧面和三个特色。

一条主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学术简史。专刊分觉醒年代、革命年代、建设年代、改革年代和新时代五个阶段,紧密围绕各个时代关切的问题,分别邀请张宝明教授、瞿骏教授、陈红娟教授、李红岩教授、忻平教授、沈洁研究员、张翼星教授、黄力之教授、沈国明教授、周晓虹教授、赵修义教授、李凤亮教授、杨国荣教授、赵薇助理研究员、韩震教授和徐勇教授撰文,着力勾勒出一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图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哲学社会事业发展图。

两个层面,是“学术中的中国”与“中国中的学术”相辅相成。所谓学术中的中国,呈现的是一个与日常生活世界不一样的精神性、人文性和思想性的中国,是以学术的方式展现时代气息和家国情怀,内蕴着中国学人对真理的守护、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精神世界的遐思,代表着一个民族智慧的深度、精神的厚度和思想的高度。所谓中国中的学术,也就是学术深植于时代,百年中国学术发展,立足于百年中国丰富的历史实践,进而聚合为中国独特历史和发展道路的理论表达。在此基础上建构中国学术主体性,并为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中国贡献。

此外,期刊还彰显了三个维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学术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深刻影响中国学术的历史。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到真理标准讨论,再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党领导下的学术探索和理论工作一直走在时代前列。没有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没有立足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没有一批具有开拓精神、创新品格的理论大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之花就不可能绽放。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学术史,是中国学人“尽书生报国之志”的历史。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扎根五千年中国的广袤大地,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始终秉持家国情怀,自觉把学术志业与民族复兴、国家繁荣紧密结合在一起。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学术史,是学术、学人、学科联动的生命史、心灵史。其间既烙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生动而深刻的历史印痕,又彰显了中国学人的独特个性、理论学养和生命律动,闪烁着生命之光,黄钟大吕和浅吟低唱交替,构成了百年中国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在第二项议程中,专刊作者代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教授在线致辞。第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一等奖获得者,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于京东作为征文作者代表在线发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峰作为征文评审专家代表发言。

专刊作者代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教授表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当中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社会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总书记提出的学术中的中国重要概念,让学术界倍感鼓舞和振奋,很显然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的平台和引领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517”讲话当中,总书记还提出,要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探索与争鸣》精心谋划,从自己的责任和专业特长出发,在今年第六期以《学术中的中国》为题做学术专刊,这是庆祝党百年华诞的有创意的独特方式,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党史国史的一个具体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教授

随后,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于京东作为征文作者代表做了在线发言:技术进步是当下百年未有大变局之一个大特征,用法国学者德布雷的话说,人类文明的历史分期,取决于技术跟社会之间互动的关系,从古典时代到近代的图文的印刷,再到20世纪视听影像,就像我们今天使用的一样,还有未来的全程互联网。新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带来了全新的文明形态,对我们中国而言,既包含着全球性话语重构机遇,同时暗藏进步奖项和科技文献问题和挑战。在编辑部组织之下,我非常荣幸跟各位老师和学界同仁,一起参与到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当中。我基于个人的兴趣,更倾向于技术统治的时代,向历史去致敬,从技术的历史探讨人的历史,同时探讨技术与人的历史。

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于京东

在第二项议议程的尾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峰作为征文评审专家代表发言:中国学术需要青年因为我们学术需要代代更新,我们需要传承,也需要学术上推陈出新。可以说只有我们的学术,只有我们青年研究者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中国学术才有希望,此获奖青年学人,正是我们中国学术的希望,怎样推动青年学者的成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教育体制内为青年学者提供便利之外,我们学术期刊,学术出版社,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从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时代学术的新变化。从他们的研究的成就来看,我认为我们有理由对这些个体青年学者的未来抱有深深的期待,同时,我们也对中国学术的未来,抱有很高的期待。我相信同时也希望他们,沿着自己的学术兴趣,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成为优秀的学者。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峰

2020年1-12月,《探索与争鸣》开展了第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主题为“技术创新与文明重构:新问题与新挑战”。征文对象为40周岁以下的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在读学生。征文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青年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相应,全年共收到来稿925篇。2021年1-4月,编辑部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按照编辑部初审、专家匿名通讯复评、专家终评的程序,对来稿进行了评选,最终评选出24篇获奖论文。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家座谈会环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原总编辑、《文学评论》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会长张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黄力之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周晓虹,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潘世伟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研究员,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做了交流发言,谈了各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体会。

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提出:在建党100年之际,党中央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的讲话,100年应该说是历史性的100年,在今年举行这样的活动,应该说是历史性的庆典,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这样的讲话,既总结了100年的历史,又面向未来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未来100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向,因此,这次讲化是历史性的讲话,也是历史性宣言。

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原总编辑、《文学评论》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会长张江指出:我们出版人、杂志人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之后,应该胸怀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去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深入研究新时代、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他进一步指出,我们通过学习“七一”讲话,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可以更清楚的看见出版人、杂志人对党的历史,对党成功奋斗的历史的特殊贡献。我们应该更好地去办好我们的出版,办好我们的杂志,这是我们从初心开始到今天,应该继续奋斗下去的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原总编辑、《文学评论》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会长张江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认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探索与争鸣》杂志策划出版的“学术中的中国”专刊,以时代为经、学术为纬,纵横百年,视角独特,思想前沿,青春新锐,视野开阔。他结合座谈会主题从学术期刊如何提高学术引领力方面谈了两点体会:一是学术期刊要在时代大变局中提高策划主流学术选题的意识和能力。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术期刊理应站位时代潮流前列。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诸多重大时代命题,为学界和期刊界把握主流学术选题指明了方向。比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表述,一方面表明了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蕴含着要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丰富的现代文明基因。二是学术期刊要在中国学术“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中增强主动引导的意识和能力。近代以来,“学术中的中国”实际上一直在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着“双创“,学术期刊要多策划将古今中外文化交汇交融“双创“方面的好选题,为构筑“学术中的中国”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提出:“七一”讲话不仅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哲学社会科学极其期刊前进的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学术期刊作为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是反映学术成果的一个平台和体,是时代的资料库、思想库、智库,也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是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反映。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包括期刊人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的重大观点、思想、论断要深入学习研究,应该做好宣传阐释,努力为社会奉献更多的精品力作。作为办刊人,学习贯彻“七一”讲话,就是落实到办办刊实践中去,将学术关怀与政治关怀和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黄力之表示:当下的中国已经不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今天的世界也不是1980年代或者1990年代的世界,中国已经强势崛起,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中国也必须直面世界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由此,中国更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来引领,任何因循守旧、保守僵化的心态都是不对,都是落后于时代的,唯有面向未来,中国才有希望。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黄力之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周晓虹认为:学术期刊发展必须以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复兴为己任,在新时代下的今天,让我们学术刊物更好的为中国社会现实服务,为建立中国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而努力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探索与争鸣》近些年来做出了很多创新,动了很多心思,也是花了很大力气。在这次专刊中,《探索与争鸣》完全以一个整刊的篇幅,用五个时代对整个100年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和发展做一个整体的展现,既很好地体现了100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人文社会科学做出的努力。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周晓虹

上海社科院原党委书记潘世伟指出:未来中国将有什么样的发展,青年和中国的未来,有着最紧密的联系,未来的中国取决于今天在座的,以及后面一代代的青年学者,对于未来中国30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了长期的安排,也有了比较清晰的一个顶层设计。但是这种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显示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可达到性。怎么样对政治上的战略安排,给予理论上,学术上可达到性的证明和阐释,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他指出,我们要不断开辟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因为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进行时,在于它的未来时。

上海社科院原党委书记潘世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在发言中谈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他深刻领会到,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国家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坚实的理论能力和理论基础,就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更为强大的内生动力,为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和更为深刻的精神力量。姜锋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它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同时摒弃尤其是西方文明以资本主义的扩张和掠夺来满足其部分人利益的野蛮本性,它创造了一条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但中国的道路是包容的共享的,不是与其他国家现有道路相对立,更不是对抗的,应该从这一意义上理解中国发展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姜锋表示,未来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如何与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和平共存,相互促进,是个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时代性和世界性的相统一,这为我们研究这一命题提供了根本方向。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提出:历史本身是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组成的。对历史的科学部分有标准答案的,这个不存在事实之间的区别。近年来一些新的技术应用在这方面,已经起来了很大的作用,包括比如说数字化、大数据,我本人这些年组织研制了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系统,但是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历史的人文部分。历史的人文部分,对历史人物,对历史怎么评价,比如价值的观念,这些应该完全坚持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坚持我们自己的历史哲学。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

在“百年道路与青年使命”青年论坛环节,《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的27位获奖作者,围绕百年来的中国学术发展、青年人的学术使命、青年人在治学方面的困惑、中国学术的转型与创新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和交流。

    责任编辑:韩少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