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幼儿园收集家长职务信息被投诉,真的只是老师个人行为吗

2021-09-11 12: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白晶晶

子曾经曰过,有教无类。在圣人眼里,只有学生资质的聪明鲁钝,没有徒弟爹妈是否为达官显贵。两千多年过去了,不少学校反而异常热衷于收集家长信息,这究竟是不是一种倒退?

坐标古城西安,几天前,网曝博雅学园幼儿园学生入学时,班主任要求家长填写单位、职务等信息。班主任强调,上述信息不能空着,不然学籍系统录不进去。家长担心孩子被区别对待,就“告”到了教育局。对此,当地教育局表示,此事系老师个人行为,正常情况只登记户口所在地和住址信息。

其实,入学入托时收集学生父母职务信息,属于绝大多数学校的常规操作。当地教育局把老师推出来“背锅”,实在没这个必要。

我们曾经有过一段父母的背景影响孩子教育的历史,这一段历史按理说是早已翻篇,然而,已经是2021年,一些教育单位却搞起了类似的父母背景审查。今年初,身边同事去面试某知名公立幼儿园,入围初试后,老师再三强调,孩子不用来,父母双方都要到场。

俗话说,三岁看老。明明是幼儿园面试,老师却只想给家长“相面”。这是什么操作,一看就能明白。家长扎堆面试时,最受老师青睐的家长是医生,其次是央企高管“爸爸”。现场填表环节,更彻底暴露了幼儿园的醉翁之意。表格有一项问得很直白,“您个人或贵单位能为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哪些支持和帮助?”

尽管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是极少数,可一两只老鼠足以搞坏教育生态。今年初,一段老师污言秽语辱骂学生的音频在网上热传。录音中,老师叫嚣着“以往送到我班里的学生,家长都是当官的、事业单位、家里条件特别好的”“别怪我瞧不起你,XXX妈妈一年挣的钱,比你妈五十年挣得都多。”

对比家长收入歧视学生,让三尺讲台尽染铜臭,也让为人师表的节操碎了一地。

当然,把“看人下菜碟”的帽子,扣在所有教师身上肯定不客观。对收集家长职务信息这件事,老师也是牢骚满腹。

有时候,不是老师想知道家长姓甚名谁,而是学校统一布置,工作压力层层传导,填表汇总的任务落到本该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头上。

再者说,前几年师德师风滑坡严重,现在纪律整肃行动正在风口浪尖,又有多少老师敢顶风作案,暗示家长送礼,甚至以教育权谋私?

不少老师坦言,现在翻看家长职务信息表,看的不是谁家非富即贵,而是重点关注谁是留守儿童,谁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哪个孩子父母离异,哪个孩子只有隔代看护。

就教育本身而言,有教无类是前提,因材施教也是必需。从前流行的家访,现在借助微信、QQ的及时沟通,如果方向不跑偏、导向不功利,目的都是为了更好了解学生成长环境,让老师能对一些内心敏感的孩子给予更多关照。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学校收集家长职务信息的做法由来已久,为何今年才频频遭到各地家长“反抗”?此前,也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建议禁止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收集家长信息。对此,北京市教委回复了两条意见,一是市教委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二是该信息只用于学籍管理,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

说到底,还是教育生态变了。这几年,面对学校、面对老师,家长不再像耗子遇见猫,更不会一味忍气吞声,而是更敢于站出来维护教育公平,敢于对权力寻租说不,敢于举报“以教育权换利益”的乱象。

想要彻底打消家长焦虑,需要更精细的制度设计,需要厘清信息收集使用的边界,更重要的是,不让公平蒙尘,把教育这碗水端得更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