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协同共治齐用力 多措并举抓落实——全市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初见成效

平凉发布
2021-12-02 22: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城市更新行动,自11月1日起,平凉市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行动。市道安委牵头抓总,公安交管、工信、市场监管等部门通力合作、各司其职,狠抓各项整治措施的落实,全市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无牌、无证上路,驾驶人不佩戴安全头盔骑行,乱停乱放、闯红灯、违法载人、未按规定年检报废等违法行为有效得到遏制,整治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乱象初显成效。

——组织领导到位,部署跟进抓落实。为确保专项整治行动取得实效,由市道安委负责同志任组长,市场监管、工信、交通运输、公安交警等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其它成员单位为成员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并下发了《全市开展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重点,列出了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责任清单,提出了工作要求。各县(市、区)也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确定专职人员,各项措施及时展开。行动期间,市道安委办公室派出督导组对专项整治进行督导检查,有的放矢进行跟踪问效,确保整治行动有效开展。

——部门联动执法,齐抓共管促整改。10月底前,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配合市工信、市场监管部门对全市 66 家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销售企业从业资质认定、销售规模、销售品牌、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排摸,发现销售的14 个品牌中有7个品牌的产品合格证、强制性产品认证书和车辆一致性证书齐全( 占比 50%),其它品牌部分指标不符合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或未按规定标注执行标准。工信、市场监管部门按照职责依法对其销售企业进行处罚,并责令限期整改。

——突出整治重点,路面查处有力度。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城市更新行动部署要求,全市公安机关交警部门紧密结合 “一难两乱”专项整治,全面分析研判辖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事故多发路段及乱象特点,将管控力度、整治强度、警力部署集中在违法行为突出、道路情况复杂、事故多发的路段,形成高压管控态势。截止11月底,全市设置检查执勤点 61处,检查摩托车、电动自行车 52300 余辆,查处无牌无证上道路行驶 85 起,违法载人385 起,驾驶拼装或达到报废标准车辆上路行驶的29起,闯红灯75 起,随意变更车道385起,其他违法行为240余起,督促检验和报废16500余辆。有力压降了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空间。

——文明柔性执法,便民利民有举措。专项整治中,公安交警部门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同时加强了对相关法规及政策的宣讲和解释工作。期间,对违反规定停放、驾乘人员不佩戴头盔等 320 余起轻微违法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与市政管理部门协商,多方筹划,在中心城区共施划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停车位 708 处,住建部门在居民小区设立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处35个,有效解决了群众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不便的问题。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交通安全意识。全市公安机关交警部门充分运用“两微一抖”等新媒体平台实时推送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安全行车知识、注意事项及事故案例,曝光闯红灯、不佩戴安全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同时结合“五进”宣传活动,把学校、社区、企业等作为宣传的主战场,广泛开展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教育,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下一步,市道安委将认真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短板弱项,按照既定目标进一步加强指挥调度,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作用,在认识上再提高,在措施上再加力,坚持专项治理与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相结合,形成管理长效机制,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营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来源:《平凉公安交警》微信公众号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原标题:《协同共治齐用力 多措并举抓落实——全市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初见成效》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0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0)
    发表
    已经到底了
    • 尹锡悦再次被逮捕
    •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揭开月背演化历史
    • 多起公职人员被间谍围猎案例公布
    • 朗普宣布对铜征收50%关税,COMEX铜短线拉升涨超2%
    • 中信证券:关注7月风险资产走势,把握债市调整后的布局机会
    • 《封神演义》里哪吒的一件法宝,是一条红绫
    • 《西游记》里猪八戒下凡化成人形后,娶亲暂居的地方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