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7个要点,2张表,带你解锁血糖监测新指南
原创 胡辣汤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收录于话题 #探“泌”指南 21个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血糖监测指南的更新要点来了,请查收!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在血糖监测领域的临床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也组织相关专家根据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为2015版指南)进行了修订和更新,发布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以下简称为2021版指南)。
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对于2015版指南的内容,2021版指南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更新要点呢?
七大更新要点,一张表搞定
表1 七大更新要点一览[1]

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扫描葡萄糖监测(FGM),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
要点细致解读,
这些数据和变化值得关注[1]
▌ 血糖仪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在医院内进行的即时检测(POCT),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而准确度和精密度是保证血糖仪临床开展准确检测的基本要求。2021版指南将2015年版指南中对血糖仪提出的要求进行了修订:“准确性”更改为“准确度”,“精确性”更改为“精密度”。
准确度:血糖仪的测量结果与实验室血糖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
精密度:同一样本多次重复测量后的一致程度。
2021版指南的改变是采用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4月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便携式血糖仪临床操作和质量管理指南》(WS/T 781-2021)[3]——
对准确度的要求为:
当血糖浓度<5.5 mmol/L,至少95%的检测结果差异在±0.83 mmol/L的范围内;
当血糖浓度≥5.5 mmol/L,至少95%的检测结果差异在±15%的范围内。
对精密度的要求为:
当血糖浓度<5.5 mmol/L,标准差<0.42 mmol/L;
当血糖浓度≥5.5 mmol/L,变异系数<7.5%。
▌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的频率
2021版指南在血糖监测时间点的适用范围与2015年版指南保持一致,但在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方案与频率的选择上则有所不同。
2021版指南对于血糖监测方案的推荐仅给出原则性建议,提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监测方案。总体原则是对于血糖控制较为稳定的患者,监测的间隔可以适当灵活。但对血糖波动较大、使用胰岛素治疗、近期有低血糖发生、调整药物或剂量、妊娠患者以及出现各种应激情况的患者,需酌情增加监测频率。
▌ HbA1c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将HbA1c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2021版指南也与之一致,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也明确提出,当HbA1c<6.5%时,不能排除经静脉血糖检测诊断的糖尿病[5]。
▌ HbA1c影响因素的分类
2021版指南将影响HbA1c的因素分为两类[6,7]:
1.与检测方法无关的因素,主要包括影响红细胞本身生成和寿命的因素、影响血红蛋白糖基化的因素及影响血红蛋白结构改变等因素;
2.与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抗干扰性有关的因素,主要包括存在糖化血红蛋白前体、血红蛋白病、异常血红蛋白、使用相关药物等。
但是,也有个别情况兼有上述两类因素。因此,2021版指南提出应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做出判断。
▌ 增加了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的相关内容
2015年版指南将CGM分为回顾性CGM和实时CGM。而2021版指南将CGM分为回顾性CGM、实时CGM和扫描式CGM三类,增加了FGM系统的相关内容。
FGM系统可以连续14天监测,无需指血校正,免去了频繁采血的痛苦,有助于提高患者血糖监测的依从性[4],具有监测时间长、免指血校正、使用方便等特点。使用FGM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风险、TIR、血糖波动和用户满意度均有显著改善[8]。
▌ CGM图谱解读
2015年版指南和2021版指南均推荐采用“三步法”解读CGM图谱,均强调在解读结果时应着重分析血糖的波动规律和趋势,但步骤不尽相同。
2021版指南建议,第一步看低血糖风险,第二步看高血糖,第三步看血糖波动(包括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特点)。
2021版指南推荐采用AGP图谱标准化的报告形式[9],将多日的葡萄糖数据叠加合并在24 h的时间维度内呈现,通过百分位数体现葡萄糖在某一时间点的日间变异程度。
▌ 将TIR纳入血糖控制目标
TIR是指24 h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成人非妊娠状态通常为3.9~10.0 mmol/L)内的时间(用min表示)或其所占的百分比(用%表示)。
2021版指南参照2019年的TIR国际共识[9],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成人非妊娠状态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老年及高危糖尿病患者的TIR、高血糖时间、低血糖时间的推荐控制目标值,并建议大多数成人非妊娠状态的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也强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个体化的目标值。
五大血糖监测方式,不可替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与2015版指南不同,2021版指南分章节介绍了临床常用的五种血糖监测方法,并在每一章节起始处均列出了要点提示,标注了证据级别(分为A、B、C)(表2),可供临床医师参考。
表2 五大血糖监测方式的区别

注:1,5-脱水葡萄糖醇(1,5-AG),糖化白蛋白(GA)。
参考文献:
[1]莫一菲,包玉倩.《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解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0):926-929.
[2]李巍巍.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v.27;No.185(11):1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WS/T 781-2021便携式血糖仪临床操作和质量管理指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1.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Use of glycated haemoglobin(HbA1c)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Abbreviated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2011[EB/OL].(2013-11-12).
[6]高冉,钟健,程歆琦.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知晓影响因素,合理优化使用[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04-308.
[7]MalkaniS,MordesJP.Implications of using hemoglobin A1C for diagnosing diabetes mellitus[J].Am J Med,2011,124(5):395-401.
[8]DanneT,NimriR,BattelinoT,et al.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use of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J].Diabetes Care,2017,40(12):1631-1640.
[9]BattelinoT,DanneT,BergenstalRM,et al.Clinical targets for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data interpretation: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ime in range[J].Diabetes Care,2019,42(8):1593-1603.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丨胡辣汤
责任编辑丨曹前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伤亡已超20万
- 经济大省“半年报”发布
- 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名单公布

- 【收盘】A股早盘深“V”,两市成交额继续放大至18931亿元
- 爱美客回应“童颜针”代理权争议:已认为对方事实上构成违约,一切以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为准

- 一种现代生活理念,不买不需要的东西,放弃无用的东西,舍弃对物质的迷恋
- 成语,就事物本身来评定是非得失,也指仅从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讨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