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复旦附中语文教师:学好古典诗文,世界就如“巧笑倩兮”女孩

澎湃新闻记者 龚萍 整理
2017-02-15 08:18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春节期间热播,引发了关于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古诗文教育的思考。而在总决赛中夺冠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也引发不少读者对其所在的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关注。

此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邀请复旦附中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的主编之一、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来澎湃“问吧”回复网友提问。上线7天,截至2月14日下午,该条问吧提问达215条,回复123条,吸引了近30万的阅读量。而澎湃新闻为其制作的一段视频访谈在各类平台点击总数已突破千万。

在“问吧”里,黄荣华认真回复网友提问,他希望激发更多读者热爱中国古诗文,也希望对提问学生们学习古诗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作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黄荣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学深有体会: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古诗文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背离了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谈及如何更好的学习古诗文时,黄荣华给出了五把钥匙:持继的热情、系统的经营、生命的体验、设身处地、因声求气,从五个维度分析了享受古诗文的方法。

至于学习古诗文的作用?黄荣华形象地比如道:学好了古典诗文,这个世界在你眼前就永远是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女孩子!

学好古诗文要掌握五把钥匙

问:黄老师您好:我是一名高一学生,我语文成绩一直不太令人满意,古诗文方面问题比较多,目前同学们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基本靠背,但是对文章的理解却不够深。您认为该如何更好的学习古诗文呢?

黄荣华:第一把钥匙:持继的热情,也就是将热情常态化。最受追捧的《古诗文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从三四岁开始学习古诗文,到五六岁热情逐增,尔后十几年热情依旧。这样才真正可能2000首诗词熟稔于心,并化为日常的语言表达。大家常说,坚持1万小时,一般就能将事情做得超群。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每天坚持1小时,坚持27年;每天坚持2小时,坚持14年;每天坚持3小时,坚持9年。这也就是我们常说,“十年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意思。想特别说明的是,持继的热情实际上就是烧炼自我的圣火,最终一定是百炼刚而化为绕指柔,使自己具有一种坚毅、静定的品格,处变异而不惊惧。

第二把钥匙:系统的经营,也就是建立文化史的概念。自先秦至晚清,中华古诗文走过几千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时空。从文学发生、发展的角度看,具有鲜明的文化层累特征。因此,建立文化史概念,是学好古诗文的一把重要钥匙。但这不是说从古至今什么都要学,也不是说一定要从《诗经》或《尚书》开始。而是说,有一个“史”的概念。这样,无论是从唐诗开始,还是从宋词开始,我们都会“溯回从之”、“溯游从之”,使自己所学的那个“点”或那一“层”与之前、之后产生关联,就较容易产生几千年尽入心中的会通,识其形貌,明其心性,得其真理,最终凝结成硕果,而不只是一些碎片,随时可能丢失。因此,用一本文学史著作(如章培恒、骆玉明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作参照,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一些关键时间节点上产生的诗或文阅读,对普通读者来说是非常简易而有效的方法。

第三把钥匙:生命的体验,也就是用己心感知古诗文中作者的生命存在。经典作品都是作家生命的转化,因此都有作家独特而浓郁的生命情意。我们读古诗文倘若不能与作家的生命产生对接,不能与作家凝结在文字中的独特而浓郁的生命情意连通,那么这些诗文就不能在我们的心中复活,这些文字的活性特征就不能显现。因此,用我们自己的生命意识与作品中凝结的作家的生命意识对接,实现古今生命的连动、连通,我们才能真正读到古诗文的意味,享得情味,获得真理。例如《诗经》的开篇《国风·周南·关雎》,其核心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即是说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于是醒着也想,睡着也念,日夜为之所动。读这首诗,我们就一定要调动我们内心曾经拥有的某种为之所动的求索情愫去感知诗作中作家为之所动的求索生命情愫。在这样的互动之中,古今之人就成为一体了。我们常说,阅读是陶养心性、变化气质的美化生命的良方,而生命体验正是产生这种作用的核心要素。荀子所言“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其要义也在此。

第四把钥匙:设身处地,就是把自己放在作者所处的境遇中、根据作者可能有的知识、见识、追求等去理解诗文,简单说就是还原作品产生的文化逻辑。我们说话写作都是有特定的文化逻辑的,为什么是这样方式说而不是那种方式说,背后都有文化逻辑。君子说话是君子的文化逻辑,流氓说话是流氓的文化逻辑。古人说话有古人的文化逻辑,今人说话有今人的文化逻辑。不同的逻辑虽然可以找到相通之处,但一定有不同的特质。一个故事,在古代作家那个生存环境中可能表达什么,在今天的生存环境中可能表达什么,也许相同,也许大不相同。对大不相同的表达,我们就要设身处地地找到作者在那个环境中可能有的表达,而不是用今天可能有的表达替代它。比如《左传》“寺人披见文公”的故事,从《左传》的作者看来,寺人披作为晋惠公、晋怀公的旧臣,不为旧主而死,却死心踏地投奔新主晋文公,是应当否定的。因为他谁得势就依附于谁,谁当主子就效忠于谁,在传统道德中是不忠的表现,是应当谴责的。因此,对“如何评价这个人物”的问题,我们就应当设身处地,从《左传》作者所处的生存环境的角度来理解,认定寺人披是一个见风驶舵、没有操守的小人;而不是仅从寺人披胆识过人、富有辩才的角度来褒扬他,称之为难得之才。如果用新道德看,晋文公是晋国国君,对晋国的发展很有贡献,是春秋五霸之一;如果没有寺人披的求见与告密,他可能就在那次阴谋中被火烧死,因此,寺人披是一个对晋国有很大贡献的人。这显然不是《左传》作者要表达的。这样的阅读就是回到古诗文产生的文化逻辑中去,我们就能较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据我观察,这一把钥匙是我们今天最不愿使用的,大家往往是“一揖拜百佛,我拜我心”,更愿意用“我注六经”之法读书。但倘若没有之前入乎其中的“六经注我”,是不太可能有出乎其外的“我注六经”的。

第五把钥匙:因声求气,是指“根据文章的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来诵读,并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的气盛言宜,又通过对气盛言宜的体会来体会作者的情意,‘使我之心与古人之心合于无间’”( 周振甫《文章例话》)。我想,这里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是诵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法,最核心的一点是它可以通过“气”之感应使诵读者获得语感。而说话、写文章最重要的不正是这语感吗?也许有人认为成人了再谈诵读为时已晚,其实不然。成人的诵读有成人的优势,那就是因为有了更丰厚的积累、更强的理解力而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气盛言宜”,因而也更有利于把自己生命所学所积通过诵读融会贯通起来。这种融会贯通实际上就是生命情智的增长。二是“气盛言宜”。“气盛言宜”是指文气贯注而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转折等声调。揣摩、体会这样的声调,对理解、享受诗文是非常有益的。今天我们在放声读古代诗文时有许多方式,有人强调用古调(如唐调)吟唱,有人认为普通话更好。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特别的场域要求,其实用自己最自然的声音朗读即可。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如果能找一本讲古诗词格律的书(如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读一读,了解这方面的一些常识,对自己的诵读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我们不一定能五把钥匙全用上,但若都能用上,那说不准就真的可以登其堂入其室。最后一定要强调,所有的阅读,特别是读古诗文阅读,最终只有将所读与自己的生命产生深刻的关联,在生命体验中获得审美体验,产生古今文化的贯通,让知识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才能就将知识内化为“我”的知识。这样,无论走到哪里,知识都将融入生命之中,一定会变成生命成长中的永远不会丢失的部分,参与到生命成长的层累之中,不断提升生命的高度。

如何选择古诗文的版本阅读

问:您好,有些诗歌不同版本不一样,有些字是不一样的,比如离骚有些字繁化简就有不同。而高考诗词默写要求字句无错,课外阅读背诵如果不同,对考试影响还是挺大的,这个该怎么办。另外老师您回答排版能调整下吗?间距那么大,看的累

黄荣华:您好!关于考试的默写诗句,请用教材提供的原文原句。如果是普通阅读,能选用专门的古籍出版社的本子就选用,如中华书局、古籍书店等;如果这些专门出版社没有您想要的,那就选取一些更大一些的出版社,如一些大的教育类出版社,一些有名的大学出版社,它们出的书质量一般更高一些。

问:先生,您好!我是浙江的一位理科生,可是大学有意愿学训诂学。想从高中积累点文言基础,可否推荐阅读方向。

黄荣华:您好!我想,文字学方面的著作可以读一点,如《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和当代学者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论》、臧克和先生的《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等;再多读点古文,方便一点的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四卷)。

普通话读古诗文是否失去韵味

问:您好,高中语文老师曾用吴语方言来读文言诗词,读起来更有韵味,请问如今用普通话读古文,是否失去了韵律美?

黄荣华:您好!古诗文确实有古诗文的特殊韵律。但古代几千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时空,古诗文就是在这样的时空中产生的。那时没有现在这样统一的普通话,当然也有“官话”,这一块我没有研究,不能说什么。但知道古代写诗做文多有音韵学基础,到宋金对峙时期,出现了《平水韵》。这部韵书是前代的总结,对后代一直有很大的影响。

今天吴方言较多保留了古韵,特别是入声较完整。而今天的普通话四声里都有古入声字。古入声字在古韵里一般都归于仄声。因此,用吴方言读古诗文,尤其是读特别讲究音韵的古诗词,当然能更有意味,最起码平仄相对相协感觉更容易把握。我在复旦附中,也偶尔让上海同事学用上海话读一读,效果也不错。上海话也属于吴方言啊。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用普通话读,也没有很大问题,虽然失去了一些古韵美,但四声再加轻声,还是基本能将汉文学特有的韵律美表现出来的。

学了古诗文的妙处

问:学了古诗词的你可以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来描绘女孩子可爱,而没学古诗词的你,只能你好可爱,哈哈哈哈。是不是这样?

黄荣华:您好!您说得很有味道!

可以把您的这个送给所有问学古诗词何用的人。我再往前引一下:学好了古典诗文,这个世界在您眼前就永远是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女孩子了!

看您的影像,像一位喜欢中华古典诗文的国际友人啊!好!“好”的意思就是漂亮的女子。在汉语思维中,漂亮的女子才为“好”!但汉语思维是象征性的。“漂亮的女子”与“好”互为诠释,“美丽的世界”与“好”互为诠释!这者是象征吧。

问:从小的死记硬背我觉得并没有过错,这样在不断记忆的过程中,虽然会遗忘,但还是有记忆的。而我所担心的是人们可以背诵,可以使用,可以借用作诗作词,但写来写去还是没有古人好,因为环境在变,而人们却还在用那些离我们生活特别遥远的意象,看来看去,也总是觉得太作,太不贴切。

黄荣华:您好!您说的极是!只是我要说,我们学古诗文,主要并不是要学写古诗文,而主要是认识、理解、欣赏,而使其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滋养。文明有层累性,现代从远古走来,未来由现代而生。

古诗文如何入选语文课本

问:中学生中不乏爱好古诗词的学生,但是成年人中除了从事这个专业的人基本不再有人读诗词了,老师怎么看?如何让成年人也投入学习?

黄荣华:您好!这个问题说明您是一个有观察力的人。

您说的大体不错,成年人能用心力于古典诗文的确实较少。这与成年人特别是中年人的生活压力有很大关系。上世纪80年代有一篇很有名的小说,叫《人到中年》,后来也拍成了电影,您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它就是写这一点。

我们常说,诗在远方。当成年人有了可能,他们也会从切近的事务中走向远方的。当然,特别之人总是有的。

问:老师你好,长期以来古文和诗词都是语文课的内容,他们的入选是否按照传统文化的脉络?是否有考虑文化体系的完整性?

黄荣华:您好!目前教材基本上是按主题组织教材,没有明显的传统文化脉络概念。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大问题。所以,我们编《中华古诗文阅读》时,我们大体上是顺着这一脉络编的,最后写了一篇长文——《以中华文化的存在方式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代后记”。这当然不表明我们现代人要按古人的文化方式生活,但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应遵循其存在的基本方式。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