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留学记|在法国,学习新闻不能仅凭热情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张钰韬
2022-01-16 20:48
来源:澎湃新闻
唐人街 >
字号

【编者按】

本文是“留学记”系列的第五篇。本系列邀请曾在各国留学的留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以期能帮助更多走出国门的中国学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投入人生新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今天这篇或许对想要去法国学习新闻专业的同学会有些参考价值。

“我不再希望有人仅仅凭着一份热情来法国学新闻。”在一声叹息后,来自中国浙江省的Cloé又以很快的速度拨通了下一通电话,在短暂的介绍过自己的身份和电话的目的后,短暂的对话以“祝您新的一天顺利”结束。很明显,电话另一端的联系对象又一次拒绝了她的采访请求。

“这是家常便饭吧,失望是肯定的,不过也没什么太多时间失望吧,毕竟作业是肯定要交的。”Cloé又继续投入工作。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法国新闻专业学生的日常,一天的课程从早晨九点开始,一直到下午六点。不过,具体的结束时间谁也说不定,兴许老师要是讲的兴起,到家的时间在晚上八九点也是家常便饭。

除了课程长度之外,课程强度可能是“更大的问题”。在Cloé就读的在法国排名第一的新闻学院里尔高级记者学院学校(École supérieure de journalisme de Lille, 简称ESJ Lille),一般要求是一天一篇报道,这意味着在一天内要完成新闻采编的全部。从确定选题,联系采访对象,完成采访再到整理采访内容完成报道,这一切,都要在短短一天内完成。如果要是电视或者电台的新闻报道,这还要加上往返报道现场以及后期剪辑、配音的时间。

“即使是在有着丰富资源的媒体中,有的选题也不可能在一天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更何况是对于我们这些学生们来说了。”Amélie作为一名从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法语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在ESJ Lille留学的两年中,也无数次遇到这种问题。在两年的新闻硕士结束后,她选择回到国内在一所大学教授法语。

“我们只能保证国际生能听懂学校的课程”

相较国内的新闻专业,法国只有在硕士学段才设有新闻专业。而在芸芸新闻学院中,又以其中十四所被行业认可的学校最为出名,为了进入其中学习,大多数申请人都会花费将近一年时间来准备入学考试,其中更有不少为了能够在一所认可的新闻学院中谋得一席,不惜复读或者报名专门的集训班。以雷恩政治学院的新闻硕士为例,即使是作为一所并不被行业认可的新闻学院,每届也只招收15名学生,而据学院负责人克里斯多夫·詹贝尔(Christophe Gimbert)介绍,每年学院都能收到超过四百份申请。而在像ESJ Lille这样既被行业认可,且在各类排名中常常占据榜首的新闻学院来说,每年收到1000份申请材料并不是什么稀罕事,而每年录取人数则仅有50多人。

不过,每年ESJ Lille的学生数量都稳定在60人,剩下的生源则来自“国际生通道”。在法国14所认证的新闻学院中只有里尔高级新闻学校以及巴黎政治学院的新闻学院(École de journalisme de SceiencesPo)招收法语项目国际生,其中又以ESJ Lille招收的数量最多,但每一届的招收数量也不超过10人。

不过相比法国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竞争,通过国际生的申请却远没有如此激烈。不管是巴政新闻学院还是ESJ Lille,针对国际申请者的考核只有面试。而法国学生的录取过程,则要复杂得多,不仅从刚开始的材料关就会刷掉不少申请者,在面试之前还有一次笔试,考察申请者对时事热点以及基本新闻的写作能力。

或许因为国际生相较法国学生有着“天然不足”,国际生的录取标准相对宽松得多。

有一位只在法国读过一年语言班的国际生也曾被ESJ Lille录取。而在今年的录取过程中,ESJ Lille对国际生的录取过程中加强了材料审核,加入了若干道问答题,考察申请者准备情况。根据笔者获取到的一份申请者材料,这为来自非洲的申请者在其中一道模拟采访题中提出自己希望采访法国国际电视台France24驻其国家的特派记者,以了解当地的疫情最新情况。对此,雷恩政治学院新闻硕士的负责人克里斯多夫·詹贝尔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很奇怪,我并不理解为什么这位申请者认为一个特派记者能够比当地的卫生官员或者当地的医务工作者更了解当地的疫情。”此外,尽管申请者有两天时间来完成问答部分,但这份申请材料中仍有不少语法以及标点符号使用上的错误。最终,在经过面试后这位申请者成功的进入了ESJ的硕士项目。

“某种程度上,我自己本身也是国际生通道的受益者,但如果把标准放得这么低的话,这和郭德纲相声中那个‘管杀不管埋’的梗有什么区别呢?”目前在巴政新闻学院留学的中国学生Matthieu讲道,即使从高中就开始接触法语,即使与这门都德眼中“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打了八年交道后,面对法国新闻业对拼写以及写法的要求,也时常招架不住。

而这所从1924年建校就接受国际生的新闻学院在国际学生培养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目标:在毕业后让他们回本国工作。据Cloé提供的信息,ESJ Lille的教务主任就曾向她讲过,“我们招收国际生的标准只保证他们可以听懂课程,至于是不是能够工作我们无法保证,我们培训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他们可以回国工作。”

Amélie则回忆道,在之前研一与研二之间选专业方向的时候,学校的负责人就曾经打着“为你们好的”的旗号尽量将希望专攻电视新闻的国际生规劝到纸媒方向。在研究生第二年根据传播介质而分成四个专业方向中(包括电视、广播、纸媒以及网络媒体),除了电视之外,国际学生在广播和纸媒方向的竞争力只会更低。相比对发音要求很高的广播,或对写作水平要求很高的纸媒,对剪辑技术以及摄像机使用技术要求较高的电视新闻可能是国际学生为数不多的能够规避自身先天不足的出路之一。“大概就是不希望国际生抢法国人的位置吧,给法国人自己的位置都不够,就更别提说是给国际生了。”Amélie笑了一下。

国际生与法国学生的另一点不同的地方是学费。相比可以享受本国政府提供的各类奖学金的法国学生,以及根据父母收入计算得出的阶梯学费政策,国际生不论出身,都需顶格缴纳学费。而目前由于法国政府以及法国高教署不提供对新闻专业对应的奖学金,就读的国际生需要自行承担学费以及生活费。哪怕是针对中国学生,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由中国驻法使馆设立的“Français excellent”奖学金目前也合并到埃菲尔奖学金下。根据不少国际生的描述,面试中避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的学费由谁来支付呢?”

融入?并非不可能,但是很难

ESJ Lille校长在给一位国际生家人的邮件中提到:“与法国学生比起来,国际生融入的路径有所不同,但绝不意味着这种融入是不可能的。”只不过国际生的“融入”要比不少人所想象的“要难很多”。

法国记者学院的学制一般为两年,第一年进行基础课程培训,第二年根据个人意愿进行专业方向学习。尽管各个学校的区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不过基本上都是面对广播、电视以及更加传统的纸媒以及近年来新兴的新媒体。在学校中进行各种报道,始终绕不开的一道坎就是:找搭档。

“我倒是更希望老师直接安排搭档,要不然我自己找搭档的话,大概率就是最后才能找到搭档。”Matthieu这样形容自己找搭档的经历:找一个善良的法国人。“组队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国际学生,可能到最后都分剩下了,大家才会想到要把你加进来吧。”Amélie说道。

至于语言问题,Matthieu更愿意将其比作“无形的天花板”:“我能做的就是把这片天花板不停地向上推,尽量减少它带给我的影响,至于是不是真有一天能够突破这种局限,我不敢打包票。”不过对于大部分法语非母语的国际生来讲,在写作水平上被人指摘还能说得过去的话,学校里有些针对来自法语国家同学的遭遇可能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学校的老师会批评甚至直接嘲笑非洲同学的法语,而这些人的母语正是法语,而这些人的母语正是法语,Amélie回忆道。“我觉得原罪不一定是他们的法语水平问题吧,兴许是在于我们的出发点就不同,如果我是一个外国人,老师不会去试图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因为他们天然觉得一个非母语的法语使用者其法语就是不完美的。”Matthieu感叹道。

法国新闻强调观点,要求记者有着鲜明的观点。在一次作业中Cloé就经历了这种情况。今年3月底法国左派大报《世界报》(Le Monde)对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发表的一篇社论提出质疑,认为社论的匿名作者并“不存在”。而仅在一天后他们的同行,同属左派的《解放报》(La Libération)记者经过求证发现这一记者真实存在,只不过由于其个人原因,暂时不持有法国记者证。后者披露的信息迫使《世界报》在之后修改了自己的文章,并将标题修正为:《围绕CGTN的一篇文章的争论》,来回避自己当初的失误。

Cloé在一次广播报道的课程中试图对这一事件加以解释,指明《世界报》起初报道中的错误。而最后,在她老师的指导下报道最后成了为《世界报》记者“开脱”:“我的广播老师和我讲,‘记者不可能是全知全能,只要他调查的过程没有问题,那就称不上是错误,只能说是失误。’可是,如果仅仅凭借一个人没有记者证就说一个人不是记者,即使在法国媒体圈子内部都不一定能够说得上是一个站得住脚跟的理由。”

“留学本身就是一个祛魅的过程”

中国留学生Nicolas在巴政新闻学院完成了两年的新闻专业学习后选择了前往欧洲一所商学院进修,之前希望成为一名记者的他现在的目标是进入一家投行。他感到作为外国人,很难进入“这个圈子”。这种以法国人为中心的趋势不仅提现在记者的聘用上,更体现在价值观上。

Matthieu在《世界报》的实习过程中适逢国内有关整顿教培产业风声越来越紧的5月,他一直向自己的实习主管提出这个选题,希望可以得到机会完成一篇与中国育儿压力有关的选题,不过一方面是“这个题非常有意思”的回复,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还希望等一等更新的选题。”而一直等到他实习结束的5月底,他也没等到机会。他离开时,得到了他上司的一个简短的承诺:“我们会写出来的。” 而这篇文章最终出炉却是整整两个月后的8月份,切入点却早已和他当初提的大相径庭。

从新闻学院毕业后,就业也并非易事。大部分刚刚从新闻学院毕业的学生都不会直接拿到自己的终身合同,都要在圈子里面“摸爬滚打”几年,有了一定经验后,媒体才会考虑开出长期的工作合同或者终身制合同。这一惯例对法国人可能不是什么问题,但对持有非欧盟护照的国际学生又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选择。

中国留学生Catherine在毕业后给法国电视台France24做了一年摄像记者,她的合同大多是以几天为限,有的合同甚至只有一天。“最后光是合同纸摞起来就挺高的了。”她打趣道。不过这样短期的合同却无法作为申请工作签证的依据。她只能在一年后选择离开France24,以自由职业的身份在法国工作。此外,她也给国内一些媒体撰稿,拍摄短视频。在疫情前她回到国内,目前在广告业工作。

“留学本身就是一个祛魅的过程。”Matthieu总结道。这些来到法国的学生有的是为了能够通过新闻学习见到更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法国;有的则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还有的则是单纯为了能在法国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兴许有的人中途退出,不过继续留在这条路上的人们还在为自己的目标继续前进。Cloé目前正在准备自己的实习,Matthieu则开启了自己的留学咨询小店,用他的话说,他希望后来人“可以少走弯路”。

(张钰韬,巴黎政治学院新闻学院研究生。Cloé、Amélie、Matthieu、Nicolas、Catherine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