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博物君”出版《海错图笔记2》:继续为“灵魂画作”释义
花是什么花?鸟是什么鸟?虫是什么虫?以及这个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的“终极三问”,回答这些问题,是博物杂志微博的主业,此外,博物杂志还兼职回答类似“我胳膊让虫虫咬了,看我的伤口,猜猜是啥虫子”“小区石头上刻了字,这是什么字”等问题。
站在博物杂志背后的男人,大家称其为“博物君”,有时大家也顺嘴戏称其为“薄雾浓云愁永昼”,而站在“博物君”背后的男人,就是张辰亮。在回答网友问题时,“博物君”一改官微惯有的严肃、板着面孔或者爱答不理的态度,在科普之余不忘调侃几句,言语活泼戏谑。游客们不光是把博物杂志的微博当科普读物看,还当段子看。
下面就是“博物君”的微博日常:




《海错图》是明末清初浙江人聂璜绘制的一部海洋生物图谱。聂璜把他在中国沿海所见所闻的各种生物都画在了这部图谱中。张辰亮在去年出的《海错图笔记1》里,考证了海和尚、海夫人、海蜘蛛、龙头鱼、四腮鲈等《海错图》里的画作。在《海错图笔记2》里,他新考证了西施舌、七里香、海荔枝、七鳞龟等39幅《海错图》原图,集成24篇文章。
11月7日,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博物君”张辰亮。

博物君最近一条被转发比较多的微博是关于宋仲基宋慧乔的婚礼上乔妹拿的捧花的。有网友指出:“乔妹妹拿的铃兰捧花,不是有毒吗?”博物君回复:“铃兰是有毒,不吃不就行了,而且捧花的茎部都会缠绕丝带,人手也接触不到汁液。要是一握粘一手汤儿,那还叫世纪婚礼吗?”
采访中,张辰亮补充说:“铃兰是有毒的 ,但是种铃兰的人很多,拿着当捧花而已,又不是说一会儿就啃着吃了,所以不会有问题。而且铃兰是在早春开花,花期很短,春天你摘这一捧都很费劲,现在是冬天,得相当多株的铃兰才能聚这么一捧花,所以价格不会便宜。”

张辰亮说,一到逢年过节则问题特别多。“清明节、五一、十一,大家都出去玩儿去,上山扫墓什么的见到的动植物比较多,然后过年的时候,回老家看到一些年货什么的,不认识就会问我。”
“有问植物的、动物的、问蘑菇的,还有问字的,比如看到一些金文篆书不认识的,自己猫狗病了的,还有让虫子咬了一个包问我是什么虫子咬的,还有问我摩托车电气焊、挖掘机的修理什么的,什么都有人问。”张辰亮说。

张辰亮表示,据他观察,大众对于博物学的认识水平是“基本什么都不认识”:“基本概念都没有,鳄鱼不是鱼、鲸鱼不是鱼这样的知识很多人不了解,天天有人问喜鹊是什么,蚯蚓也不认识,蚂蚁也不认识,蟑螂也不认识,刚开始我觉得是不是没常识,后来我明白了地域不一样大家见到的物种也不一样。”
对于那些“灵魂画作”和分辨率很低的图片,在辨别物种时,还需要“看人下菜碟”,“比如有的物种好几种之间长得很像,一看这个提问者是昆明的,而某个物种就在昆明才会有,则比较好判断。物种和提问者的地点有很大的关系。有的比较难判断的,我也会查《中国植物志》《野外手册》等。”
“博物君”的植物们
张辰亮对于植物和动物的热忱是从小就有的。他谈到小时候他就喜欢自己蹲在树下面、草丛里琢磨。他认为现在大家对于博物学知识的匮乏可能和大氛围有关系:“小时候可能有点儿兴趣,长大以后就跟这些脱节了。工作了之后再逮一个蜻蜓什么的,大家都会觉得你很奇怪,所以就不好再继续进行自然科学的学习。其实在国外,都是青年人作为主力在玩儿。”
关于如何进入自然科学的大门,张辰亮谈道:“如果你是一个纯门外汉,你就是想学一点植物学的知识,我就建议你先从自己的家乡,就是你在的这个地方,比如我在北京,我就买一本《华北常见的野生植物》,你去爬香山的时候就带着这本书,对着图谱找一找。再比如找一本园林绿化的图鉴,我们身边的很多植物都是园艺植物,对比着看,从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入手,看多了你就知道菊科的植物都开那样的花,毛梗科的植物都长那样,这就说明你入门了,然后可以再看一些系统的分类学的知识。”
关于博物学的书籍,张辰亮推荐小孩子《中国国家地理少儿百科》,“大人的话要看你喜欢哪一个类群,昆虫还是植物,昆虫的话可以看法布尔的《昆虫记》,关于进化什么的可以看《生命的乐声》。也可以看一些BBC的纪录片:《植物王国》《生命》《海洋》《鸟的迁徙》等。”
张辰亮家里也种了一些植物,主要有积水凤梨、空气凤梨、仙人球、多肉植物和倒地铃。


他谈到,每个地方有适合该地方种植的植物,“比如北京,其实适合种鸢尾、荷包牡丹、百合之类,冬天死掉,但是根是活的,春天再从地下发出新芽出来,还有仙人球,夏天晒不死,以及一些热带植物,北方冬天有暖气,可以搬到屋子里。”
近些年被大家广泛追捧的多肉植物,则受到了张辰亮的质疑,他说:“2007年的时候多肉植物开始火的,之前都是中老年人才养的一些仙人球什么的。当时没火的时候我想搜索一下关于景天的知识,搜出来的都是《仙剑奇侠传》里的人物。”
“多肉先是在日本韩国火起来,日本和韩国就适合种景天类的植物,他们种了特别好看,图都很吸引人眼球,让人直接入坑了。传到中国以后,中国的卖家再一炒作,说这是懒人植物,又好养又好看,可爱,胖乎乎的,小姑娘一看就都买了。我刚在网上说,我已经彻底放弃景天类多肉了,因为在北京实在太难养了,其实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很难养,夏天很容易死,秋天好一点儿,合适的观赏期很短。”
北京天气冷了,博物君的阳台也有点萧条,一篱笆的倒地铃还比较枝繁叶茂,博物君摘了几个小气球一样的倒地铃的果实,捏开以后里面是三个小黑种子,但是每颗种子上都嵌着一颗白色的心,博物君特意嘱咐要等春天再种下。

《海错图笔记2》:为灵魂画作释义
《海错图笔记2》中,张辰亮分介部、鳞部、兽部三个部分考证了一些聂璜的“灵魂画作”。
我们首先来感受一下聂璜的画风:


比如下图中的神兽,聂璜认为它是海獭,并在文字介绍部分写道:“康熙二十七年三月温州平阳徐城守……海边见沙上有狗脚迹,知必有獭……以鱼养至二年,颇驯。”

聂璜的画里的动物整个轮廓比较精瘦,更像是体型为流线型的水獭。海獭则因为生活在较冷的地方,而且要浮在海面上,所以毛很厚,很肥壮。
聂璜《海错图》里有一个物种叫海荔枝,张辰亮分析了一下,觉得聂璜说的应该是海胆。
张辰亮的写字台上摆了很多海胆壳,都是五颜六色的。他说,大家见到的海胆都是布满刺的球,海胆在海里会用这些刺走啊走,死掉后海胆的刺就掉了剩下一个好看的壳。

《海错图笔记2》中的插图,一个没有毒的、比较怂的“白棘三裂海胆”把一些垃圾和同类的空壳背在自己身上作掩护。

《海错图笔记2》中,张辰亮还谈到很多有趣的海洋生物和冷知识,比如拥有动物界中比例最长的交接器的藤壶,因为人的迷信濒临灭绝的锯鳐,我们吃的寿司中的鱼子实际是飞鱼成团的、被染色后的卵等等。

“博物君”设计的一些动物模型。其中的藏狐,“博物君”称,是他特意嘱咐造型师按照他的眼睛画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3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