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读社会学:社会工作为何进退两难?

2022-09-19 15: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社工荒与社工热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快速增长,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难免会陷入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困境。深层的社会问题凸显,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家庭亲子沟通障碍,儿童心理健康障碍等等,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下降。因此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支持,用专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需要大量社会工作者来提供有效专业的社会服务,社会对社工的需求很大。与此同时,读社工专业的学生大多不愿意从事社工行业,纷纷选择逃离社工行业。这就形成社工人才匮乏,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和大量流失等问题。专业的社工组织刚刚起步,自身的经验还不足以应对庞大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社工需求量大,社工缺口也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是社会观念的影响,受到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耳濡目染,传统观念认为社工职业社会地位较低,社会认可度低,而且社工的薪资待遇较差,工作不稳定。其二,社工机构较少,社工晋升机制不完善,社工晋升渠道单一,这就造成社工工作动力不足,个人的成就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形成职业疲惫和懈怠的心理。其三,政府助力不足,政府对于社工的购买服务机制有待完善,同时也缺少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管理和对于社工的薪资体系的政策颁布。对于社工的人才培养,资格认定,监督管理等方面还在慢慢摸索的阶段,尚未发展成熟。

社会需要一批专业的社工人才,但是在大环境所提供有限的资源和资金帮助下,本土的社会工作发展前景是需要和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社会机构相结合来提供社会服务,使得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体系相连,共同合力起来更高效更充分更合理地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社会政策是为了满足民生的需求,维护社会公平,通过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来落实社会问题,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民众提供福利性的社会服务体系。

蒂特马斯在《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中提出社会政策并非具有确切意义的专有名词,它指政府用以直接影响市民福利的政策,其行动是提供服务或收入给予市民,其核心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援助,保健及福利服务,房屋政策等。社会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其宗旨皆为行善--政策指向为市民提供福利,兼有经济和非经济目标,涉及进步的资源再分配手段,劫富济贫。

社会政策分为三种模型:

A模型:社会政策的剩余福利模型,政府不仅应该提供国家福利,而且应该提供普及性而非剩余性社会福利。剩余福利模型强调无视人们的境况、意愿或信仰,强制他们以现金或实物资助未经入息审查或家境调查的求助人,从而降低其生活水平,在道德上是说不过去的。因此,国家干涉越少越好,社会政策只应担任剩余的角色,最好能以志愿的方式进行以保护个人自由。

B模型:社会政策的工作能力-成绩模型,社会福利机构在满足社会价值需要、实现地位差异和工作表现和生产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专家技术官僚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通过社会保险人们现有的社会地位状况和特权受到一定的保护。社会福利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需要的满足应该以工业发展的业绩和生产力表现为前提。

C模型:社会政策的制度性再分配模型,它排除了市场的作用,按照需要的原则,提供普惠性的服务,其目标是平等和社会团结等。

米奇利在《社会发展: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中则认为社会福利包括三个要素:社会问题得到控制,需求得到满足,提供改善机会,提高充足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会福利下的社会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一起协同促进人类福利的过程。运用综合性宏观视角,关注焦点社区与社会,有计划的干预,动态的变化为导向的方法,包容多因素,顾及全民利益使社会干预手段和经济发展努力达成协调。米奇利是强调社会福利是依靠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发展可以提供稳定的条件和充足的物质基础来提供社会福利。

蒂特马斯把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结合起来,通过社会政策颁布相关的福利制度和筹集福利基金来帮助社会贫困,失业,孤寡等群体,解决这些事情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难题。同时,政府在推动社会福利发展时,应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社会工作者则可以在社会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运行,实行社会服务,社会政策也为社会工作提供行动的资源和发展的空间,共同推动社会福利的发展,尽可能的让更多人享受到社会福利带来的公平待遇。

社工发展的瓶颈

在推行社会服务时,社工难免会遇到一些无法突破的障碍,不管是服务对象,还是社会问题都会存在一些瓶颈。

一是单一的服务项目。社会工作不止是帮助孤寡老年人,留守儿童群体或者是心理健康障碍群体,还可以是帮助家庭解决困难,缓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促进家庭内部成员矛盾根源得到解决,帮助学校遭受霸凌等事件受伤的学生,帮助网络或者吸毒成瘾的未成年人等等,社工可以主动深入群众,多了解,多发现问题,找到潜在服务对象。然而现实的社工很少会这样,大部分在机构里处理好机构安排的任务。

二是单一的合作方式。社会工作机构不是一个与社会隔离开的独立群体,而是需要与社会有联系的。可以发展成政府,社会机构和社区相结合的模式。三者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不是领导和被领导。做到职能分工,协调发挥各项作用。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合作资源,政策的指导,项目的批准,资金的拨款。社会机构可以提供社会帮助,合理调用公共资源。社工可以深入到社区进行宣传和讲解,积极发现潜在服务对象,扩大社工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社工。

三是单一的服务方式。现实是骨感的,理论的方法虽然多,但有些很难运用到实际的社会服务中。现实的社会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应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要有一定服务经验的积累和沉淀,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服务方式,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做到从根本上帮助服务对象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掌握科学的助人方法,提高专业水准,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四是重视程度不足。在新形势下,养老问题,医疗健康,疫情防护,子女教育等领域对社会工作需求量大,但是很少有部门会着重对社工的人才储备,重视社工的发展,设置专门的社工小组来在相关领域开展活动。社工的作用之大需要更多人来重视,挖掘和运用,为社工多元化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新时代社工发展模式

在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应该创新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让社会工作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紧跟时代的发展,解决社会新出现的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同时,不断探索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模式,促进社会工作发展时代化与本土化相联结,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

发展社会工作新的理论,在新时代,社会倡导互联网+,人工智能+,教育+,医疗服务+等两两结合的模式,社会工作也可以和社会其他领域相结合,促进社会工作智能化科学化体系化发展,使得社会工作的管理体系更加便捷高效,使得服务质量得到精准化测量,使得服务体系更加科学化,服务监管更加规范化。

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凸显,不能模式化或者固化的沿用原有的社会工作理论来应对新形势的问题,可以先进行实地的调研访谈,了解具体的情况,和敏捷地洞察发现事件发生问题的根源。在原有的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灵活处理,使得问题有更加便捷的处理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帮助服务对象拥有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免问题重蹈覆辙。在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它的实践操作性,将理论研究与实务活动相结合,避免两者的分割与脱离。

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下,社会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的新模式多元化发展。在不同主体的合作下,社会工作由个人,社区,政府,企业,组织,民间社会共同合作,增加社会工作的资源,政策支持,资金储备,人才培养,提高社会工作的灵活性和效率。要引导社工机构向社会服务机构转型,提高社工机构的组织治理和公信力建设。引导社工机构社会化转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增强社工机构的自我造血能力。

虽然社会工作者的发展的春天还没到来,但是社工近年来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社会工作队伍,社会工作的热情不断增加,新的社会工作模式在城市开展试点,将用于越来越多的地区。社会工作组织,政府,慈善机构,个人等相互合作,使得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相结合,社会工作将其发展理念传递下去,运用到实际生活,使得社会服务更好地对接到服务对象,促进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突破社会工作发展的瓶颈期,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本期阅读书单

1. (英)蒂特马斯《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

2. (美)米奇利《社会发展: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

3. (美)查尔斯·H. 扎斯特罗《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

4. (美)迪尼托《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

5. (英)BarbraTeater《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6. (美)纽曼、(美)克罗伊格《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质性和定量方法的应用》

7. (美)Roberta G.Sands《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8. (美)艾伦-米尔斯《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行业研习社

•本期作者:梁洁雯,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本期编辑:卷心菜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