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首曲、一篇诗、一个舞蹈,背后往往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2022-09-28 19: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01

“李白是刺客”

-

近日,知名主播董宇辉讲解“诗仙”李白的故事时,弹幕里问到:李白不是刺客吗?

董宇辉懵了。

身边的同事告诉他:刺客,是李白在一款游戏里的角色。

董宇辉瞬间失落:“如果我的孩子有一天长大,一提到李白说他是个刺客,我应该挺难过的吧。”

谁知,事情传开后,一大批人大骂:

“董宇辉太装了!”

“连这都不知道还当什么老师!”

董宇辉不得不在第二天的直播中道歉,还自嘲到:

“对不起,我确实学识比较浅薄。因为我不太玩游戏,我确实对那个不了解。”

一个有学识的老师,向一群把李白当刺客的游戏网友道歉,不知道你怎么想,我只觉得讽刺,甚至悲哀。

我理解董宇辉的失落——

千年前的伟大诗人,千年后没人在乎。

从荆轲是女人,到李白是刺客,年轻一代对游戏的热爱,胜过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有人说,你太较真了。一个成熟的人,不会因为一个游戏角色把李白当刺客。

但所谓“先入为主”,温水慢慢煮青蛙,第一观念一旦种下,以后再想改变,就难了。

曾经看过一个孩子的街头采访:中秋节是纪念谁的节日?

这个孩子想了半天,笑呵呵地说:是纪念屈原的吧。

还记得一个表演类的综艺节目。

一位团长带着50多名孩子,现场表演了一出美妙的稷山高台花鼓舞,全程配合流畅,整齐划一,震撼了在场很多观众。

这个舞蹈,上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过2009年的央视春晚,以及同一年的国庆60周年晚会。

但却入不了几个年轻嘉宾的眼睛:

“从2008年后一直没有创新”

“这些技能未来没法给她们一口饭吃”

“这种群体项目出不了个人英雄”

意思是说:太老套、不实用、没价值。

在他们看来,今天文化追求的标准,是时尚,是实用,是超级英雄,这种老套的项目没人看。

一旁的老戏骨陈道明听不下去了:

“你们可能有很高的知识,但是对于有些文化,我们传承的文化,你们连常识都没有。”

不是什么文化都要个人英雄,“有些文化就是群体性的,它需要整齐划一。”

“不能因为你们没看过,就否定了它的存在。”

他见过一个难度更高的节目,是用绳子击鼓。绳子的前头有一个坠,很长,很软,击打起来很难,但很震撼。很多人在看。

“文化需要接力,让它们将来变得更有用,这正是传承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首曲、一篇诗、一个舞蹈,背后往往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许多先辈们付出了巨大努力。

然而,却依然难逃“传承难,流失易”的结局。

#02

伟大的梦想

-

先讲一个故事。

在距今400年前的明朝,有一位官员叫胡震亨。为官期间,他大兴水利,改善民生,工作做得很好,从八品一直被升到五品。

但实事办得越多,他得罪的人也越多,经常被人诋毁。

49岁那年,他厌倦了官场争斗,扔下一句“自爱小窗吟好句,不随五马渡江来”,辞职回老家了。

事实上,比起当官,胡震亨更喜欢搞学问。

那些年,他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唐诗正在快速失传,到他所在的明朝时,几乎已经丢损了一半。

作为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他很痛心,内心深处突然涌出了一个伟大的梦想——

用尽毕生之力,为后世编写一部最全、最完整的唐诗集!

56岁那年,胡震亨全身心投入到了这项浩瀚的事业中。

春去秋来,他的头发白了, 背佝偻了,10年过去了,一部巨著编成了——《唐音统签》。

这部《唐音统签》,就是后来《全唐诗》的底稿。

66岁的胡震亨,用一己之力改变了唐诗的命运。

因为他,我们今天才能读到《春江花月夜》,才能读到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才能看到唐诗,看到一个时代,一个文化的巅峰。

再讲一个故事。

1843年,一个英国人在上海福州路开了一家书馆。书馆规模不大,存活时间也不长。

但几个有国学功底的上海人看在眼里,把一些书翻译了过来。

当时,没人会想到,就这么一件事,悄悄引领了一种新文化的诞生——海派文化。典型表现,就是福州路的书店和文具店开始多了起来,文化氛围越来越热。

终于,在1897年,催生了一大庞然大物——商务印书馆。

就像一个开端,随后,在全长仅1453米的福州路,数百家出版社、报社、杂志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上海,成了当时全中国的文化中心。

紧接着:

陈独秀来了,他拿着《新青年》,和当时一批最活跃的知识分子,开启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新文化运动;

鲁迅来了,他做演讲,写文章,将自己对中国的深刻洞察写成一本《故事新编》,让无数有志青年开始反思;

再然后:

郭沫若来了,拿着自己第一本诗集《女神》,在李白式的浪漫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诗风,让自由诗体深入人心;

而张爱玲,却绕过了当下,像是直接从《红楼梦》中走来,用一本女性题材小说《第一炉香》,将中国传统文化再次拉回人们的视线……

一大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新文化,在这里汇集、碰撞、流行。一时间,上海成了中国文化集大成者。

1937年8月13日,日本入侵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上海福州路成了日军主要的炸毁对象,包括商务印书馆在内的文化设施几乎燃烧殆尽。

在这场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劫难中,仅有少数几家出版社、报社保留了下来。其中有一家,叫中华书局。

30年后,中华书局发行了我国第一版《全唐诗》,李白和杜甫的名字,飞到了更多寻常百姓家。

#03

从源头到大海

-

为什么要说这两件事?

因为在我看来: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上海,是中国新文化的开端。

倘若一个民族的文化,历经时间洗礼,甚至在乱世和炮火中得以传承下来,那留下来的, 必定是文化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

我们应该感谢胡震亨,感谢张爱玲,感谢郭沫若,感谢那些历史中的文化守卫者、传承者、创新者。

甚至,我们也要感谢上海这样的城市,曾以它的开放和包容,给了文化得以传承的环境和土壤。

2017年,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旧址举办揭牌仪式,这是商务印书馆在上海保留的唯一旧址。

很多游客慕名前往,有人说:“在这里看到了上海对于文化向往、对于知识追求的精神。”

看过一项全中国文化底蕴城市排名,前10名分别是北京、西安、上海、南京、洛阳、武汉、苏州、成都、广州、开封。

这里面几乎都是历史名城,像西安、洛阳,有着上千年的文化。

只有上海,起初不过是个小渔村,仅仅一百多年的时间,却汇集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生命,那么,正是靠着对文化的传承精神,上海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而直到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在上海传承。

从大漠孤烟到峨眉山月,从建安风骨到魏武遗风,从魏晋七贤到初唐四杰,李白站在无数巨人的肩膀上,让诗歌达到了巅峰。

正如滚滚长江,自青海起,经泸州、西昌、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无数涓涓细流,最终于上海汇集,奔向大海。

诗歌走进上海,是诗歌的幸运,也是上海的幸运,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幸运。

原标题:《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剧,是抛弃自己的文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