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BMW卓越城市讲堂|我们说到城市韧性时,说的是什么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昀
2022-10-08 15:05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城市韧性”是2022年的BMW卓越城市讲堂的主题。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澎湃研究所、宝马中国联合主办的这一系列城市思想讨论活动,将在这个金秋陆续开展。

为什么要讨论城市韧性?城市韧性是指城市系统及其组成部分面对外界干扰时保持自身功能或迅速恢复预期功能的能力。不难想象,城市越是包容和多元,抵御压力和恢复功能的路径就越多,就越具备韧性。这意味着,城市需要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需求。

但当下,在城市的运作中,人们往往依赖便捷高效的数字信息技术,去寻求唯一的最优解。如何让城市关照到所有人的需求,创造更多可能性,响应环境压力,加强系统韧性,是我们希望回应的问题。

城市出行是韧性系统的一部分。出行需要如何适应当下环境的变化,如何为城市系统增强韧性,并为城市提出使之更具韧性的策略。作为讲堂发起方之一,宝马集团也希望对此深入思考。

作为保障的韧性

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正在给社会经济运转、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包括面向低碳的策略在内,城市需要考虑采取行动,结合当下的科技和产业进展,连结高校、NGO、企业等更多主体,做出适应和改变。

最初,韧性作为物理概念,在城市规划语境中,更多指向生态环境视角。比如,要为可能遭受的冲击留下余地,以保障城市功能正常运转。

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单一的工程思路不足以解决问题,与其将生态环境单纯视为外部的压力去应对,不如将人类本身视为生态系统的一环,更多去思考协同和交互的过程。

正如2020 BMW卓越城市讲堂的讲者、2021 BMW卓越城市讲堂的学术主持人诸大建老师所说,城市韧性最简洁的解读是城市应对风险的能力,包括风险前的防范能力和风险发生后的应对和复原能力。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城市韧性,包括经济韧性(如供应链危机)、社会韧性(如疫情)、环境韧性(如气候变化)、技术韧性(如基础设施)以及体制方面的治理韧性,讨论城市韧性还涉及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方面的空间韧性。

2022年6月,上海外滩。本文照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德国波恩大学地理学博士、中德营造文化学会会长,海皈·科思睿智库创始人孔洞一又为我们做了一些举例说明。他说到,目前在欧洲,韧性城市是综合了许多学科和门类的跨学科概念,需要结合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多元学科的讨论,制定韧性城市的发展策略。因应不同的自然环境问题与人类生存问题,韧性城市具体体现为: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修建低碳基础设施,比如,节能建筑和绿色屋顶,以及雨洪管理设施等;为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在城市里或城市郊区修建的自给自足的城市有机农场、屋顶农场和社区农场等;为应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在城市密集人口区,修建的抗震安全设施,大规模疏散场地等;为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在城市或区域尺度下修建的绿色基础设施,如城市森林、自然保护地等,也为生态多样性提供了韧性保障;为应对日益趋同化和多元人文内涵的丧失,韧性城市还包含了对历史遗产建筑,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涵的保护和发展,以保留和鼓励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一些规划师观察到,近年来,“韧性城市”越来越多在政策文件之中出现。这背后反映了关注点的变化。以往人们主要将城市面对的冲击分为几大类,认为分别应对即可;现在则更多考虑如何增加城市系统的韧性。原因包括:城市面临的潜在冲击更加多样,更为不可预见;而既有标准无法适应新的情况,比如,全球变暖让“百年一遇”更为频繁;同时,随着城市化推进,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增加,一旦发生状况,就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城市的日常运行,就需要减少脆弱性。城市增强韧性,就是要更好地应对不确定。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全社会的协同。比如,规划正在考虑增加居委存储保障功能,作为关键时刻的物流节点。

2022年1月,上海宝山。

而提早发现兆头,做出预警,也是城市韧性的题中之意。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说,提及城市的韧性,首当其冲的在于对风险的智敏感知。这个风险,往往是三个“不良”的复杂叠合和相互加强——物的不良状态、人的不良行为和制度的不良结构。

另一方面,城市系统越复杂,韧性就越高。在2020 BMW卓越城市讲堂的讲者、经济学家陆铭看来,经历重大的经济或公共危机时,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活质量与活力等方面,能够比较快比较好地从低谷中恢复,这就是韧性的表现。陆铭说,从自己已有的观察和研究来看,面对类似新冠疫情及其管控所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时,相对比较大的城市韧性更强,城市里人口密度高的地方韧性更强。

重庆北碚不久前经历了一场森林火灾。住在火灾发生地附近的西南大学教师相欣奕感慨道,城市的韧性并非得天独厚,而是后天养成。韧性来自于相信:相信科学而非虚幻,相信理性的城市规划而非即兴创作,相信自下而上的智慧和力量而非精英独断。最重要的是,相信彼此,相信依靠人的团结,能让城市珍惜每一段平安富足的好日子,渡过每一段千难万险的不确定。

韧性共同体:交流与合作

从短期而言,城市正在面对疫情等不确定性的冲击。这更需要检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采取增强城市系统韧性的策略,连结更多社会力量与创新技术,免于更为巨大和持久的伤害。

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城市正是在与各种物质、生命体、组织形态、文化体系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去探索路径和顺应规律,有效并及时地做出反馈,才能抵御种种冲击,更好地存续和创新,承载人类生活的理想。

现在的难点是,城市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和综合,并不容易认准。这可能更需要系统性的思维。对此,2020 BMW卓越城市讲堂的讲者、北京城市象限创始人&CEO茅明睿也认为,城市韧性不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建设、统筹和调度,更需要社会在面对各种危机时的自组织自适应能力的建设,以及制度上对这种自组织自适应行为的倡导包容与保障。

从微观而言,全国首批高级社工师胡如意提到,城市的韧性在于,人与人之间紧密而保持独立空间的关系,提高社会的凝聚力,促进改革和发展。

2017年,四川。

在此,文化认同、社会交往是城市韧性的基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潘霁就认为,一个城市具备韧性,就是在技术沟通系统的基础设施层面、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规则层面和文化体验交互层面,有自我调节、重新勾连与不断再生的能力。

2020 BMW卓越城市讲堂的讲者、新冠疫情之初在武汉与儿子共同创业的王效波,最近一直在进行房车旅行,探访了曾经繁华的古城,也经过了沉寂的工业城市。看过大大小小不同的城市,王效波觉得,城市的韧性在于能够自由流动,优胜劣汰,自然演化。

2022年,上海。

具备能够抵御冲击或从中恢复的能力,也就获得了新的发展和完善机会。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主任研究员、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李津逵说起,城市韧性不仅指能成功应对黑天鹅的挑战,恢复到此前状态。更重要的是,能通过应战,实现对以往状态的超越,就是《黑天鹅》作者塔勒布所说的“反脆弱”能力。他提到,城市韧性与治理能力有关,归根结底在于民间,在于企业的反脆弱能力。疫情期间,深圳有的企业,可以储备全体员工两个月的粮食。也有的出口企业,通过新媒体和跨境电商,实现了业务转型。

在上海博物馆馆员张经纬看来,城市如同一个巨大的“鲸落”,从大鱼大虾到微生物都能得到滋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都得到最好的循环利用,所有个体受到庇护的同时也都在庇护更小的个体。生生不息就是城市的韧性。而设计师厉致谦说,城市的韧性来自市民,千千万万日复一日追求美好生活的市民。也就是说,城市中的人,才是韧性城市的目的和保障。

总而言之,我们说到城市韧性时,所说的是人类在面临冲击之时,能否及时觉察自身处境,并充分运用智慧去系统应对。在这个意义上,城市韧性是城市系统及其所有的社会、生态、技术网络要素韧性的总和。各个学科的研究者,世界各地的行动者,都需要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应。请来到2022 BMW卓越城市讲堂,与我们一起思考。

    责任编辑:吴英燕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