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蝶变”的宝武与艺术社区:看未来的上海美院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22-12-16 19:02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2022年秋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项目建设框架协议》的签订,预示着宝武型钢厂的工业遗存上将建设一座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长约一公里的新型美术学院,这里将成为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未来的上海美院是一座无墙的美术学院,与城市无缝衔接。

在此背景下,12月16日,“2022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幕,作为上海美术学院近两年来着力打造的展览学术品牌项目,此次展览旨在讨论艺术在城市更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展览现场,未来的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模型。

上海美术教育百余年的发展,与城市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相合。从“新兴艺术的策源地”到“国际都市艺术中国坐标”,从“中西文化交流根据地”到“新海派”美术,上海美院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上海美院的未来,上海美院院长曾成刚表示:“把传承工业历史文脉与激活艺术创作源头结合在一起,建设成与上海这座城市相匹配的一流美术学院。未来这里(宝武型钢厂地块)将成为上海美术学院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成为‘新海派’美术的教育创作新基地。”

“风自海上”蝶变宝武板块展览现场。

“蝶变”宝武:以钢铁记忆展望上海美院的未来

“蝶变宝武”板块展出了65位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从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现了钢铁生产的历史记忆、宝武的现在和上海美术学院的未来。

缘何以“蝶变宝武”为题,源自未来宝山区的宝武型钢厂的工业遗存上建设一座新型美术学院。这一项目自2021年6月启动,2022年9月28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大学、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宝山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项目建设框架协议》。

在“钢铁生产的历史记忆”部分展出了中华艺术宫和上海中国画院收藏的林风眠、李詠森、陆抑非、朱梅邨、俞云阶、杜家勤、陆一飞等二十余件与钢铁生产建设主题相关的作品。

林风眠《轧钢》纸本设色 45×48cm 20世纪5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展览中,《轧钢》是林风眠作品中比较特别的一件。受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大改造气氛之影响,上世纪50年代,林风眠用自己的风格画出了当年生产建设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轧钢虽有刚坚之感,但通过艺术家柔和恬淡的描绘,反而多出了一份自然的美感。

李詠森《上钢三厂工地》纸本水彩  37.5x52.5cm 1963-1964 中华艺术宫藏

李詠森、陆抑非、朱梅邨、俞云阶等画家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实题材创作,均极具时代性和个人风格,是对人民生活、劳动情景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映,也是一代人有关“钢铁生产的历史记忆”。

 俞云阶《炼钢取样》布面油画  68x84cm 1957 中华艺术宫藏

朱梅邨《转眼高炉顶上天》纸本设色立轴 136×70cm 1959 上海中国画院藏

“宝武的现在部分”展出上海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天津美院、鲁迅美院、湖北美院等相关院校艺术家到宝武进行采风创作和以钢铁为媒介创作的作品七十余件,艺术家们从不同的视角呈现了宝钢的建筑空间和环境,探索钢铁材料创作的多重可能性。在当下艺术家的笔下钢铁成为了一种艺术的媒介,表达了一种记忆和回望。

曾成钢 《生生不息》 2022

王冠英 《宝钢·宝钢—时代的记忆》(之一) 油画·丙烯  2016

对于未来,展览呈现了上海美术学院的通过主校区的建筑图片、模型和新媒体装置来呈现“云上一公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以全新的互动方式带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展览现场,未来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的建筑图片与有钢铁记忆的作品并陈。

“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的建设对上海这座城市、对上海美术、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将是巨大的贡献。相信工业遗存的蝶变将会赋予上海美术学院后工业时代的美学气质,并带动城市能级与品质的提升。”曾成刚说。

艺术社区场域:艺术走出美术馆

随着“新美术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不再局限于美术馆的白盒子空间,而是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实践中,高校与社会志愿者的力量也加入进来,形成了一个艺术社区的生态。展览“艺术社区场域”讲述的就是艺术走出美术馆,走到更广泛的公众之中。

“风自海上”之“艺术社区场域”展览现场。

这一板块位于中华艺术宫0米层前厅的公共区域,以图片、文献、影像及相关实物结合将近两年来自全国各地24个艺术进入社区的相关案例分为“高校与社区”“美术馆与社区”和“社会志愿者与社区”三部分。

“风自海上”之“艺术社区场域”展览现场。

展览中不少艺术社区项目涉及“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曹杨新村,其中包括了上海美术学院策展团队打造了“点亮环浜”公共艺术项目、“曹杨的微笑”新媒体艺术展、“曹杨人的一天”艺术社区展等。其中“点亮环浜”围绕曹杨的河浜展开,通过调研将公共艺术点缀在河上、桥边,将曹杨的历史和曹杨人的生活以艺术表达,也让社区变得更加有温度。

曹杨新村“点亮环浜”中,上海美院集体创作的一件公共艺术作品

同样位于曹杨新村的“粟上海·桂巷菜场美术馆”由刘海粟美术馆带来,“菜场美术馆”通过艺术家的空间艺术介入、在地创作与展示,以及开展属地性的美育活动等,丰富在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叙述曹杨故事,并赋予空间以新的文化含义,让艺术融入生活。

2021年9月底,“桂巷菜场美术馆”在曹杨桂巷坊展览现场,展览分为“影画曹杨:陆元敏、李树德作品展”和“城市考古:非典型看曹杨”

“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也是目前美术馆走向公众的典型。从2018年开始,“粟上海·愚园”“江川路红园”将社区美术馆的相继推出,将历史文化与市民生活相连。近年来,在四川北路今潮8弄、在美术馆附近的华阳街道,“粟上海”的概念不断延伸。

艺术家殷漪与工作坊学员在曹杨社区收集声音

美术馆走入社区、在社区中发声的艺术项目还包括多伦现代美术馆“行走多伦”、外滩美术馆“客堂间”以及碧云美术馆和艺仓美术馆等,这些项目让更多市民了解艺术,也让美术馆的外延不断拓展。

砼亭,灰空间建筑事务所,2020,多伦美术馆“异质越野”项目委约定制

此外不少高校也依托自身学术背景,做着城市更新和乡村艺术的实践。展览以文献方式呈现了上海美术学院的“摩登田野——2022 新海派乡村美育展”、交通大学的“适老化城市微更新”、同济大学对于镶嵌在历史街区里的共享空间的改造,中央美院对于北京社区营造和共治的“微花园”系列等,以及中国美院、四川美院的乡村项目。从中可以看到艺术社区理论与实践在跨学科的交叉。

同济大学对于贵州路109 号的改造。

“艺术社区场域”也关注到社会志愿者,展出以社区枢纽站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推动艺术社区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让公众生活与艺术相融合,并为公众提供无界的艺术社会现场。

展览现场

据悉,除了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展览外,上海美术学院举办平行展“新海派:上海美术学院教师年度展”。“年度展”主要分为造型学部、设计学部、空间学部与理论学部四个学部,造型学部展出了来自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59位教师的93件作品,反映了近年来每位教师的艺术视角与创作重心。设计学部展出了包含设计系、数码系以及实验中心46位教师的61件作品,呈现出上海美术学院教师团队服务于城市、社区和数字化学术成果。

“新海派:上海美术学院教师年度展”展览现场

空间学部展出建筑系19位教师的21件作品,内容包括建筑系教师们参与的艺术乡建、城市微更新等案例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年度展中,由理论学部牵头,在展览中特设理论文献专题展区,展示了自2018年以来4个学部51位教师出版(主编)的78本专著和教材。

“年度展”理论文献专题展区。

在展览期间,也将分别在人民公园、陆家嘴老旧社区、奉贤区南桥镇举办相关活动,旨在通过美术馆、学校、社会志愿者与社区的相互联动,共同打造艺术社区场域,服务新时代的社会美育。

(注:此次展览由上海大学、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作为指导单位,上海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办。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为上海美院美术馆副馆长马琳和中华艺术宫副馆长张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程雪松、翟庆喜、毛冬华、李谦升担任联合策展人。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2月24日。)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