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展|新能源时代传统汽车巨舰如何掉头,谁能抢下终局入场券?

澎湃新闻记者 吴遇利
2023-04-26 19:58
来源:澎湃新闻
10%公司 >
字号

在2023上海车展上,除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一如既往地受到观众追捧,如极氪这种传统车企旗下的“小号”同样也成为了车展中的“宠儿”。

极氪是吉利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成立于2021年3月,在其第一个完整交付年度2022年,极氪汽车销量超过了7万辆,对于一个新品牌而言可谓佳绩。

不过反观极氪背后的吉利汽车,在新能源市场远不如极氪风光,“子孙”众多,却鲜少在新能源领域有建树者。吉利汽车在2022年业绩说明会上也直言,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占率,仍是吉利短时期内的首要任务。

极氪汽车与吉利汽车的新能源转型,其实也正是除比亚迪外当下多数中国传统车企的缩影。

“小号”被当作转型排头兵,传统车企步履蹒跚

近年来,“埃安”“岚图”“阿维塔”“智己”“飞凡”“极狐”“欧拉”等传统车企新能源子品牌正逐渐走入消费者的视野,这些名字乍看有些拗口的品牌,全都脱胎于国产传统大型车企,成立之初多数是用来“试水”新能源市场的项目,后期又被拆分为独立品牌,像新势力一样独立运营、独立建设渠道,甚至是以独立融资上市为目标。

上述品牌由于在商业模式上学习了造车新势力,有人称其为“新新势力”,同时由于其脱胎并大程度依赖着传统车企,也有人称其为“大厂的小号”或者“创二代”。不过这样的双重身份,也成为了这些品牌的双刃剑。

在本届车展上,上述几个新品牌大多数都有了自己的独立展台,铆足了劲摇旗呐喊,与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车企同台竞技。

然而从这些品牌的销量来看,多数依旧无法独立在新能源市场中站稳脚跟。例如吉利旗下的极氪品牌,曾在2022年数次实现月销万辆以上,然而进入2023年,其月均销量又跌至5000辆左右;东风旗下岚图第一季度总销量仅有5682辆;长安旗下阿维塔于去年12月开始交付,截至4月5日共计交付超6000辆;长城旗下欧拉一度在2021年走出了漂亮的增长曲线,然而该品牌“未老先衰”,从2022年开始呈现颓势。

此外,上汽旗下的智己、飞凡,北汽旗下的极狐,甚至还都处于如何将产品卖出去的最初阶段,月交付量仅数百辆的窘境时有发生。

在“小号”们作为先行部队试水新能源市场的同时,传统车企的转型速度难言出色。

吉利汽车方面曾表示,极氪是吉利新能源布局的先行部队,肩负着带领集团加速转型的重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船大难掉头”是大多数传统车企的通病。公告显示,2022全年,吉利汽车新能源产品销量为32.87万辆,在总销量中占比为22.9%;然而2023年第一季度,其新能源车销量为6.24万辆,在总销量中占比为19.02%,不升反降。

再以长城汽车为例,2022年其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11.99万辆,同比下滑13.79%,月均销量不足1万辆,在总销量中占比为11.29%。今年一季度,长城汽车新能源车销量为2.78万辆,同比下跌21.5%,在总销量占比也仅有12.6%。

近期,长城汽车将2023年的销量目标下调至了160万辆,并表示其中新能源车要占40%。4月18日,长城汽车携旗下哈弗、魏牌、欧拉、坦克、长城炮五大品牌亮相车展,近30款产品中新能源产品占比约一半,这一比例在新能源当道的车展上并不算高,值得注意的是,旗下坦克品牌还是第一次推出了新能源车型。

“小号”普遍定位不清:长城旗下唯一新能源品牌车展“翻车”

近两年,在新能源转型上失速最为明显的一家传统大型车企莫过于长城汽车。而长城汽车所遭遇的,也是不少其他传统车企转型过程中的痛点——定位不清。

在2023上海车展期间,长城汽车曝光量最高的信息不是来自新款车型、最新“黑科技”,抑或是高管的金句发言,而是凭着欧拉展台上的一群男模“出了圈”。车展期间,欧拉汽车宛如婚庆现场的展台上,数名男模身穿紧身衣任由嘉宾在身上涂鸦,引发了网友的大量热议,不少网友表示此举不仅低俗、不顾社会责任,同时也有辱车主形象、有损品牌形象。

2023年4月18日,2023上海车展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游客拍摄身穿婚纱的模特展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品牌欧拉。   视觉中国 图

欧拉汽车是长城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于2018年8月正式发布,该品牌定位于A级轿车领域中的女性市场。其实本次车展的“男模事件”已不是欧拉品牌第一次在营销上出现问题,此前就曾多次在“打女性牌”的宣传中涉嫌歧视女性车主而翻车。

值得注意的是,欧拉品牌是长城旗下唯一一个专注于新能源的汽车品牌,近年来欧拉却并未受到市场的认可。作为一个成立还不足5年的品牌,欧拉已经被冠上了“未老先衰”的名头。

2022年全年,欧拉累计销量为10.4万辆,同比下滑约23%;今年第一季度总销量为1.8万辆。可以对比的是,欧拉品牌在2021年的累计销量是13.5万辆;2021年第一季度销量为3.1万辆;2022年第一季度销量为3.4万辆。

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传统车企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数十年,在制造、供应链、销售渠道等方面无疑有着深厚的积淀和巨大的优势,然而在品牌定位、产品定位上含混不清,导致他们在新的市场中缺乏话语权。

营销界人士李宏(化名)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谈到,传统车企的“小号”往往定位不清晰、缺乏区分度,例如阿维塔主打“情感智能”,岚图、极氪等多个品牌都以“豪华”为卖点,而欧拉品牌看似找到了“女性车”这个细分市场,但实则聊胜于无,“蔚来看到了用户的补能需求、服务需求,理想找到了奶爸希望兼顾全家老小的需求,小鹏看准了年轻人对智能科技、个性的需求,那么女性车是个什么需求?占地球差不多一半的人口,这真的能算细分市场吗?我个人完全不认同。”

“没有提出需求、解决需求,就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品牌定位。这就是这些品牌的通病,你给我解决了什么需求?出行需求吗?我为什么要选择你这个品牌而不选择比亚迪或者特斯拉?”李宏补充说,“我们从这些品牌身上,更多的还是看到了不计成本的堆料,以性价比而非品牌来吸引消费者。”

创维汽车、联合创始人吴龙八曾表示,创维选择了“健康”这样一个十分小众的定位,是由于新能源车行业内卷严重,品牌必须要有自己的辨识度,要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记忆点。或许这也正是传统车企需要向新势力学习的地方。当然,船大难掉头,车企的转型意味着经营理念、人才结构、组织模式、产品研发等的全方位打破,这必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传统车企能否拿到终局“入场券”?

传统车企无疑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有的将把握机遇顺势而上,有的或将囿于变局黯然离场。

进入2023年,行业洗牌开启已经成为共识,业界对于汽车行业马太效应以及终局“入场券”的说法层出不穷。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车展前的发布会上提出,“汽车行业淘汰赛刚刚开始,300万辆的年销量规模将只是汽车公司的入场券。明年燃油车销量将加速下行。下一个10年,主流汽车公司只会有8家。”

普华永道也认为,展望2030年,整个行业将会呈现由3至5家规模化、实力强的龙头车企主导、若干聚焦特定细分市场和用户的中小型车企参与的竞争格局。

理想汽车CEO李想对于时间的预期更为激进,他在上海车展前发表微博称,2023年到2025年是智能电动车淘汰赛的三年,胜出的5家车企在未来将强者恒强。

规模效应极度明显的汽车行业是典型的“销量即正义”。反观当下的各家车企的销量表现,留给传统车企的时间或许也已不多。

据乘联会最新数据,今年1-3月,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前十名中,除比亚迪、特斯拉两家巨头之外,剩余8个席位中造车新势力理想、蔚来、哪吒占了3个席位,合资品牌华晨宝马占据一席,其余4个品牌为广汽埃安、上汽通用五菱(合资车企,归类为自主品牌)、长安汽车、吉利汽车。

传统车企在榜单上看似并没有输。但从实际情况看,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产品缺乏品牌力强或是受主流市场认可的产品。例如上海通用五菱在售主力车型为五菱宏光MINI,起售价仅为3万元左右;广汽埃安、吉利汽车相当大比例的产品都销售到了网约车等B端市场。

留给传统车企的时间还多吗?

近期业内纷纷提出“几年后出现几强局面”的观点,正是因为在激战正酣的市场中,留给车企们决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从大环境来看,中国正面临着新能源车增速放缓。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3月,狭义乘用车累计零售量为426.1万辆,同比下滑13.4%。其中新能源车累计零售量为131.3万辆,同比提升22.4%,尽管仍保持上涨势头,但是较去年一季度146.6%的增长水平而言,新能源市场的发展速度已明显放缓。

虽然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新能源车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要想像特斯拉与比亚迪那样吃到市场扩张期的红利已非易事。同时,外资品牌在本届上海车展上纷纷立下转型决心,不难看出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即将迎来玩家们的贴身肉搏。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值得传统车企注意的还有正在变化的政策环境。

中国长期对新能源汽车大力补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程度加深,政策也正在逐步有序退出,就如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彻底退出,对企业销售其实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国补政策实施的十余年间,比亚迪、造车新势力纷纷借势冲高,但也有不少传统车企仅仅是拿到了真金白银的补贴,却没有趁机实现转型。

日前,乘联会秘书长提出,要逐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牌照、路权与传统燃油车平权,关于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退坡的说法也时有出现。工信部近日已经表示,将推动研究并尽快明确新能源车车购税减免政策。在此情境下,传统车企若再迟疑,或许将更加难以借力政策的东风。

    责任编辑:是冬冬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