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137岁,要失业下岗了

2023-05-15 15: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作者:林林

版式设计:木木

我,燃油车,今年137岁,可能要失业下岗了。

都说00后整顿职场,想不到这次热闹看到我自己头上。何止整顿,我家都快给偷没了。

以人类的尺度衡量,我确实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但在我的行业,一百来岁正值壮年。

这么说吧,这一百多年里我也没闲着,师出同门的兄弟不断壮大,各司其职,兢兢业业,把业务做大做强,去哪看不到我们燃油车?

原本靠着从前打下的基业,就算不特意做什么,也能安稳度过余生,可惜命运不给我这个机会。自打电动车卷土重来,我赖以生存的根基,动摇了。

师从别派的电动车跟我走的不是同一个路线,从名字你就能听出来。

其实早在一百年前我们就交过手,我赢了,他输了。我以为一切已成定局,没想到真正的对决留到一百年后的今天才上演。

我很肯定他不是来讲和的,就像当初我也没打算给他留一条活路。我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一个年轻气盛的赢家在想些什么,只可惜当我终于愿意承认现在的他就是曾经的我时,已经太晚了。

这种感觉大概类似于,眼看着即将延长退休却发现意向岗位的年龄限制反而提前到了30岁,年轻的新人不是来跟你当同事的,他们会成为你的送葬者。

——新职场鬼故事。

但,好像只有我的送葬是真送葬啊喂!毕竟你们的行业还在,再不济也能转行重启新人生。可我的本体就是个车啊!行业里没我的容身之处,再转又能转到哪里去?

总之,我很焦虑。

虽然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步步走到今天跟我的傲慢短视也脱不了干系,但老主顾们“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作派还是令我备受打击。

从来我都是个沉默的存在,得意时自无需多言,失意时已无人愿听。

我是燃油车,今天,我想为自己发声。

但凡还有人念及昔日旧情,哪怕不能再为我做点什么,也请把我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的独白看完吧。

1

“爱在西元前”

你有过见证一件划时代的发明从无到有的经历吗?

我有。准确来说,我就是那件发明本身。

说起来很久远,都是上上个世纪的事了。

我属于出现在历史课本里那种老古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之一。(这都是考点)

1885年,我爸,也就是卡尔·本茨,创造了原始形态的我,单缸三轮车,因为破天荒的以内燃机驱动,激活了现代汽车的生命。

问世之初,我是欧洲贵族才负担得起的玩物,拥有我,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人人都渴望我,即便在我更为普及的时候也是如此,我的光环从未褪去。

噢对了,顺带一提,我出生的时候,电动车已经五十多岁了,和蒸汽车一样,是古董中的古董。碍于他俩这先发优势,我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只能排到第三。

不过,局面很快被我逆转了。

在此需要加粗划线的一个重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对石油的开采利用改变了世界能源结构,也重塑了我的生命。相反,受制于电池技术、续航里程、充电时长等问题,电动车的职业生涯急转直下。

福特T型车

最致命的是,福特公司把我的价格打下来了!1908年,以流水线方式生产的福特T型车,大幅缩短制造时长,达成创纪录的产量。此后的20年间,售价又从850美元降至260美元,比同时期动辄三四千美金的汽车便宜了不止一星半点。

福特引发的变革,使人们谈起汽车时,指代的就只是燃油车,而不再是别的什么车。我成了与我的行业划等号的独一无二的存在。

人们的生活、出行方式因我而改变,我成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梦想,能拥有我几乎称得上是一种荣耀。很快,这种对我的迷恋演化成一股风潮,从欧美吹向东方。

1953年,我正式踏上我的中国探险之旅,在新的土地上又经历了一次从无到有的过程。

这一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建,三年后,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下线。“出道”当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那叫一个热闹。车厂女工还特意为我别朵大红花,人们站上车顶,挤满大街,就为了一睹我的真容。

和西方的情况有些不同,中国汽车产业格外讲究自主创新。自从在国内诞生,我参加过国庆阅兵、被印在邮票上发行,但始终没能与世界各地的兄弟姐妹取得联系,也未能走入寻常百姓家中。

直至改革开放,转机出现。1983年,中国汽车打开中外合资的通道,引进西方技术;1994年,国家允许私人购买汽车,鼓励轿车走入家庭。这两件事巧妙地融合于一个结晶体上——上汽大众生产的桑塔纳。

上海汽车厂组装生产桑塔纳

如果说我是以“福特T”征服了美国人,那么在中国,我则是以桑塔纳的面貌赢得了“国民神车”的称号。当时的广告语明目张胆地炫耀:“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

讲真,我无比怀念那段众星捧月,唯我独尊的日子。

看到这里,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根本忘记了电动车的存在?是的,电动车根本没得玩了。

哪怕你从字里行间读出我丝毫的风光,都能想见我切实感受过的爱和追捧有多厚重热烈。世界都是我的,又怎么会把电动车放在眼里呢?

2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石油

生命伊始与电动车的过招,被我视作一个可忽略不计的小插曲。相比之下,我更在意老伙计石油近来遭受的诋毁。

那是我第一次稍稍嗅到一丝危机。

为什么我在前面要强调石油的重要性?

因为石油之于我,是如同血液般的存在,没有他我寸步难行。当然,我在助力他成为世界主力能源之路上也功不可没。

宿命般的缘分将我们捆绑在一起,却不曾想,这缘分将在日后给我惹来杀身之祸。

成也石油,败也石油。在还未出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点。

20世纪末,接连爆发的国际石油危机,让西方国家见识到被人掐住脖子的利害,石油兄一下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石油兄不仅对我至关重要,还作用在国家正常运转的方方面面,一旦出事,强如美国也得经济大萧条。

与此同时,20世纪以来,使用化石燃料导致的环境污染成为全世界最热衷讨论的时代议题。同样是欧美最先尝到苦头,光污染、雾霾事件、工业废气排放……矛头又指向石油兄。

作为PM2.5排放的罪魁祸首,行走的工业废气生产机器,我被西方国家列为重点管教对象,由此展开了汽车排放标准的历史。欧盟自1992年开始执行欧Ⅰ标准,稍晚起步的中国也在2001年推出国Ⅰ标准,并基本保持着每三年一周期的速度推出新级别法规。

这还不算完。

别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鉴于我和石油兄的关系,欧美日试图找到一种方法以除后患。但我万万没想到,他们想出来的方法竟然是重新研究电动车?!Unbelievable!一个已经被验证过的失败实验,真的有必要重启吗?

但似乎只有我对这点持有异议,各个国家迅速跟进了,大有把电动车视作未来主导的意思。

中国入行虽晚,但在电动车上赶了个早集,入世大概也让中国更加确信应该把电动车作为努力方向。2001年,中国提出“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战略规划写着: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两个日后让我倍感头疼的对手。属于今天爱搭不理,明天高攀不起的类型。

中国确立新能源战略后,先是商用车领域率先作出反应。原本做手机电池的比亚迪加入电动汽车阵营,2010年前后,投入纯电大巴和出租车,甚至出口国外。

2006年11月,第一辆公开发售的锂电池汽车Roadster问世,充电一次能跑300多公里,也就是说,电动车当初的技术限制问题,被克服了。

这辆带T型车标的电动跑车,来自一家闻所未闻的汽车公司,特斯拉,据说创立的灵感是为了满足精英阶层彰显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买车需求,听上去跟我这种成功商业化的正牌汽车功能毫不沾边。

而且Roadster也有硬伤,油改电,充电久,价格高,但就算这样,也有机构把它评为年度最激动人心的汽车发布,还有评论家说什么“如果这是汽车的未来,那么我想要它”。

我冷哼一声,反手就是一组数据:2006年,中国汽车销量超720万辆,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国;2012年,全球新登记汽车数量6800万辆,而新能源渗透率才0.2%。

嘴上都在捧电动车,到头来还不都得靠我挑大梁。

大无语!

如果这就是未来,那门槛未免太低了点。

3

电动车能顶半边天?

时间驶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形势转变来得比我预想中的快很多。

兴许是特斯拉的横空出世让全世界电动车的拥趸们看到希望,欧盟开始讨论在2035年前后禁售燃油车的可能,还郑重其事列了个时间表。

好家伙,这是要直接断了我的后路呀!我原本以为,发展电动车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分出去半块蛋糕,谁能想到是要把千里江山拱手送人啊。我对形势的估计果然还是过于乐观。

所有国家中,最卖力扶持新能源汽车的非中国莫属。2010年,“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正式启动,作为从汽车大国转向汽车强国的起点。

说起来,中国对我的态度大抵是又爱又恨的。

在发动机、变速箱技术落后几十年的情况下,实现反超的几率微乎其微,徒有广阔市场却总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滋味必然不好受。

但电动车不一样。三电系统直接绕过了我们燃油车长年建筑的技术壁垒,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谁都可能领跑。

弯道超车的机会摆在眼前,没有不把握的道理。而我,就是那个需要被超越的牺牲品。

虽然我来中国的时间不算太久,但也称得上是半个土著,想当初我的待遇可是亲儿子级别,现在多少有点里外不是人的意思。

2012年,特斯拉第二款量产车Model S亮相,推出不久后的销量便与奔驰、宝马旗鼓相当,然后是Model X、Model 3……

有关特斯拉的一切为电动车镀上一层光环,尤其让中国创业者看到了电动车在乘用市场的巨大潜力,掀起了一股造车热。2014-2018年间,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零跑等中国新势力汽车品牌创立,并陆续发布了旗下电动车。

听上去,我应该很着急才对,但实际上却没有。

拿电动车主力国中国来说,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0年的8259辆增至2018年的125.6万辆,增速确实够快,但这样的成绩,也不过才占到当年总销量的4.5%而已。连卖得最好的中国都只是这个水平,更不要说其他国家。

根据我的观察,电动车的火热暂时还停留在政策和资本层面,而市场和消费者站在我这一边。

应该说,大部分时间,我都处于半信半疑的观望状态,00后年轻人们说的什么互联网思维、车联网,我这种上了年纪的车圈老古董听不大明白,说太多也与我稳重踏实的人设不符。

外人看来,我只是沉默,对行将就木的结局无话可说。每次我被电动车拉踩时,我的忠实车主们还会下场替我辩驳几句。

其实没必要。

个人认为,电动车应该比我更担心活下来的问题,战争在电动车内部发起,彼此之间要比谁的故事更动听,谁能最大程度地把自己兜售出去,还远不到殃及我的地步。

所以无论如何,最紧张的都不应该是我。

4

把我排除在外的未来

朋友们注意!

从现在开始,我决定不再逞强,不再嘴硬,我现在是燃油车(汪小菲版)。

这一次,我真的被电动车惹急了!

我原本以为昔日手下败将死透了,没想到他起死回生杀了我个回马枪!我原本以为那好大家以后互不干涉岁月静好,没想到他步步紧逼非要置我于死地!我原本以为没关系至少我还有车主朋友,没想到他们嫌我落后过时转投电动车!我原本以为我们燃油车内部还算团结,没想到为了活命自家兄弟姐妹什么都做得出来!

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我不理解。

自打中国取消外资限制,特斯拉第一个跑来建厂开始,一切都失控了。

电动车不仅不愁卖了,数据还挺好看。2022年,比亚迪和特斯拉单靠卖电动车的销量就跻身全球车企前15名。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14%,中国的新能源渗透率将近30%。

最可怕的是,电动车持续增长的同时,我的销量已经连续几年下跌,他拥有的正是我失去的。照这么下去,我很快会被拍死在沙滩上。

眼看着市场风向转变,我的兄弟车企们倒闭的倒闭,倒戈的倒戈。

丰田纯电动车

合资时代一去不复返,东风雷诺、广汽菲克退出中国市场;其他传统车企纷纷开辟电动车业务,就连前不久还在讽刺“纯电动车是被过度炒作的概念”的丰田,最近也发布了十几款纯电动车。

为表转型决心,车企总拿我开涮,除了公布我的死期,其他时候对我绝口不提。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50年,我的死期被排得密密麻麻。

当然,对我造成致命伤害的,还数我亲爱的老车主们。

我发现我竟然不知道有这么多老主顾喜欢电动车!世界上每多一台电动车被下单,就少一个我被眷顾。最伤人的话,莫过于燃油车主开过电动车后的那一句:真香。

曾经,我那灰扑扑的尾气是工业文明的象征,汽油味是好闻的,引擎声是令人血脉贲张的,如今,大家却嫌弃喘着粗气的我过分吵闹,没有电子屏幕的我跟不上潮流。

那句话说得没错,当一个人不爱你的时候,你连呼吸都是错的。

敌人已经深入我方腹地。相信就算我不说,你们也能从今年的价格战中看出形势之严峻,我们燃油车是真急了!再不求救就来不及了!

还记得我之前对尚处于电动车内部战的形势判断吗,这还没多久我自己也深陷其中了。今年的降价潮,特斯拉带头,传统燃油车集体卷入,自降身价几千至几万万不等。

上一次这么残酷的淘汰赛还是在2004年,最终致使年度总体销量缩水10%以上。但当初的主因是受银行金融界的资金紧缩影响,竞争与洗牌也只在燃油车内部进行。

今年却是燃油、电动大混战,电动车一设饵,我的燃油兄弟们就上钩了。(不过也不怪东风兄弟,毕竟他在20年前那场价格战中就吃过销量下滑的苦了,这次率先应战,也是求生欲使然。)

经此一役,燃油车和电动车的领地界限彻底消失了。

两次足以载入史册的降价,都并没有让车变得更好卖。尤其是今年这次,让我看清,燃油车拼了老命也只是勉力支撑,而有的电动车甚至保有不跟进降价的余韵。

有好心人看我可怜,为我抱不平,抵制恶性竞争,呼吁油电同权。也有人为我的自杀式降价找原因,诸如汽车排放国六B标准将出台,忙着转移库存车之类。

其实我想过,未来可能并没有那么糟。

如果把我的外延扩大,把生产销售燃油车的传统车企一并算作我,那么我兴许能通过转投电动车以另一种身份活下去。但是,我是说,我,以发动机为内核的燃油车本身,还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吗?

最理想的状态,是电动车不再享有免购置税、免摇号等特权后,穿上科技新衣的我,在自由选择的市场中,被依然迷恋发动机的顾客选择。

差一点的,要是还有燃油车企愿意给我留个位置,起码还能作为一种小众爱好存在,适应过气的生活。

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就此消亡,载入史册。

直至此刻,我脑海中时常闪现这样的画面:

在大厦轰然倒塌前,火药藏在各个显眼又不为人知的角落,随着一阵炮响,先是看见一阵烟在四周浮起,然后才是隆隆巨响,那是楼塌的声音。水泥从钢筋上剥离,飞溅,坠落,整个过程以慢镜头在我脑中上演。

现实上演到了哪个阶段,我说不好。我看见了烟,也听见了响,只不过不知道那是消亡的隐喻。

在彻底倾塌前,让我们好好道别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