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拉斐尔、莫兰迪自画像来到北京,对望“不朽的面容”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3-05-25 18:17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继上海展出后,“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近日来到北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呈现。展览从乌菲齐美术馆馆藏中精选了文艺复兴至当代的50幅画作,包括拉斐尔、提香、鲁本斯、伦勃朗、委拉斯凯兹、安格尔、莫兰迪、夏加尔、草间弥生、蔡国强等50位艺术大师的自画像。观众得以瞥见艺术家自身容貌形象的再现、精神世界的表达,也使观众得以探寻画家所处时代与社会文化的珍贵线索, 揭示有关“自我”与“现实”的永恒主题。

此次展览持续至9月10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乌菲齐美术馆位于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蔚为大观的藏品使其在西方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画像系列藏品是乌菲齐美术馆核心馆藏之一,以其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自17世纪60年代以来,乌菲齐美术馆已收藏了超过1800幅自画像藏品。自画像是肖像画的特殊类别,不仅记录了画家的容貌形象,也为研究其时代风格、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观众与“不朽的面容”跨越时空对话 

乌菲齐美术馆的大师自画像系列收藏由红衣主教莱奥波尔多·德·美第奇发起于17世纪60年代,是美术馆核心馆藏之一。展览展出的作品时间横跨16至21世纪,纵向呈现了艺术世界5个世纪的嬗变。 

每一位画家的自画像都彰显着其性格,他们看向观众的目光有着催人心魄的力量。 

拉斐尔的自画像代表了外貌美和内在美兼备的典范,被瓦萨里称为集“罕见的精神品质”与“优雅、勤勉、美丽、谦逊和礼貌”于一身的最佳代表。在这幅半身像中,拉斐尔披着一头栗色的齐肩长发,头戴一顶帽子,一双乌黑的眼眸注视着观众,脸上流露出专注而忧郁的神情。他身穿当时流行的朴素衣着,科学研究证实,这幅画拉斐尔未打草稿,一气呵成。

展览作品

从拉斐尔的画像稍稍转身,是一幅半身像,上面的老者面容消瘦,挺鼻如峰,苍髯如戟,手中拿着调色板,画中所描绘的人物便是16世纪威尼斯画坛巨匠提香。画中的提香苍老而不憔悴,他甚至有些意气风发地站立着,凝视着画外的远处,布满皱纹的脸上带着思索和自信的表情。晚年的提香享誉欧洲宫廷,备受王公贵族的欢迎,这幅画充分彰显了他的显赫地位。

展览作品

同样彰显出威严与荣誉的是鲁本斯的自画像。17世纪初,他活跃在意大利,为巴洛克风格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随后的大半个世纪,奢华浮夸的巴洛克风格始终流行于欧洲的宫廷,这幅自画像将巴洛克风格展露得淋漓尽致。回到弗兰德斯后,处于事业巅峰的鲁本斯在46岁时绘制此画。画中他呈四分之三侧身角度,络腮胡勾勒出面部轮廓,头戴宽檐帽遮盖脱发,颈上戴一条金项链,彰显其尊崇的社会地位,这也是奥地利统治者和丹麦国王授予他的荣誉。

展览作品

迭戈·委拉斯凯兹的自画像显示出他出众的风格。这幅自画像可追溯到委拉斯凯兹生命的最后十年,当时他已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他的成就在西班牙是空前的。为了达到庄严肃穆的效果,画家采用了一种类似摄影的表现技巧,从非正面仰角描绘,使人物似乎傲慢逼视着观众从而体现其威严。画作昏暗的色调中有银光闪现,那是贵族骑士的宝剑和一把能打开皇室大门的钥匙,暗示了1652年国王授予艺术家尊贵无比的“皇宫高级内侍”头衔。 

展览作品

靠近委拉斯凯兹的是一张从昏暗背景中浮现出的被当代艺术评论称之为“丑陋的平民面孔”:浮肿的脸庞、眼袋、双下巴和塌鼻子。这是伦勃朗的自画像,画家早年尚能利用阴影和笔触掩饰脸部的这些瑕疵,而今却被暴露在光线的审视下,甚至使用了画家晚期代表性的,偶尔用手指作为画具的厚涂技法粗暴地凸显出来,单调的画面被棕色主宰。唯有从炯炯有神的眼睛中观者仍然能看到画家有过志得意满的幸福时光,毛皮饰边斗篷和胸前的奖章,诉说着画家曾经的辉煌成就与奢侈生活。然而这一切都已褪去,被反省和忧郁所掩盖。

展览作品

时代更为晚近,画家们的自画像变得活泼,且注重在画面中置入更多显示出人物性格的布置。 

乔治·莫兰迪的《自画像》中,35岁的莫兰迪身穿衬衫和马甲,目光专注,仿佛全神贯注于用平淡柔和的色调将自己的形象转化到画布上。空旷且色调统一的画作背景让人想起精致的18世纪法国艺术,尤其是夏尔丹的作品,他是莫兰迪自学生时代起就最为欣赏的大师之一。正如我们从对莫兰迪的研究中了解到的那样,这种大面积的统一色调也是画家在生活中真实看到的样子,在他博洛尼亚家中卧室的墙壁同样也是这一雅致的暗灰泥色。而在他的画作中,水瓶、花瓶和杯子等日常物品构成了一个宁静安逸的家庭空间,它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变化反复出现,在不明显却可以察觉的光线笼罩下,充满静谧安逸的氛围。

展览作品

在马克·夏加尔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共创作了三十多幅自画像,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这幅也许是其中最令人回味的。自1959年起直至1968 年,该作品历时九年才得以完成。画作背景是梦幻的巴黎,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和塞纳河都清晰可辨,夏加尔本人则将自己描绘成一位穿着睡袍的画家。拥有杏核眼和高颧骨的人物面部构成了作品的视觉中心,画家头顶上标志性的“新娘”和“公鸡”十分显眼。画中新娘应是夏加尔的第一任妻子贝拉,她在20世纪40年代就过早离世,画家毕生的绘画灵感都来自对她的记忆。用公鸡和新娘表达希望和繁衍,两者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的生命力。这一象征手法也在背景中重现,金黄色的太阳和黑色的弯月奇迹般地照耀着同一片天空。

展览作品

1900年,在一次巴黎旅行后,翁贝托·布鲁内莱斯基决定于巴黎定居,此后他与多位当地文化圈内的重要画家及文化名人建立了友谊,包括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巴勃罗·毕加索、安德烈·德兰、乔瓦尼·博尔迪尼以及伊达·鲁宾斯坦等,使他收获颇丰。此画作于1936年,布鲁内莱斯基57岁,正处于事业巅峰期。他站在巴黎工作室窗前,以自豪的姿态与骄傲的神情表现自己作为一名成功的画家、插画家和舞美设计师的身份。艺术家以四分之三侧身姿势站立,一只手搭在髋部,让人联想到以往经典的肖像画作品。作品中还展现了关于图像志的研究,比如画家手中的画笔,彰显出他作为艺术从业者的多才多艺。 

展览作品

画家与作品中自己的“对望” 

如上文所述,乌菲齐美术馆在西方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让观众更多地感受到这些作品在乌菲齐美术馆陈列时的状态,沉浸式地进入到西方美术史的语境中,展览采用了实物展示和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展示方式,如复原了美术馆的石柱门头及自画像原本所陈设的展厅的照片等等。

展览现场

创作和拥有一张自己的肖像在如今摄影普及的社会是一件平凡之事,却并非历史上的常态。肖像画是艺术家们“亲手绘制的永恒”。在展览呈现的16至21世纪中,“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人格尊严都发生了巨变,而从他们留下的肖像画中也能得见其中端倪。 

18世纪末,乌菲齐美术馆的自画像收藏曾历经一次学术整理,藏品按照不同的画派进行了梳理。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再到当代艺术,本展览可看作是500年间具象艺术发展史的一次集中展示。 

另外,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人的觉醒,画家们觉得自己与先贤们同等重要,画家们常常在巨幅的作品中留下自己的“署名”,比如《雅典学院》中,右下角,蓝色浮雕立柱后有一位全身白袍、白帽的人,这人的右边,只露了一个侧脸的那人,就是拉斐尔自己,他把自己的双眼转向画外,正好与观众对视,这既是拉斐尔的自傲,也是他在如此宏大的作品中巧妙精心的署名。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中,复刻这些伟大画家最著名的作品,尤其呈现了这些画家在自己的画中的形象,与他们的自画像形成一种巧妙的对话。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鲜为人知的女性自画像,记录了女性在艺术史中的地位 

展览的50幅自画像中有7幅是女性艺术家创作的,闪烁于男性艺术家之中的她们所处的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各不相同的成长轨迹,为观众提供了观察女性在艺术史中地位逐渐提升的独特视角。 

玛丽-路易丝-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的自画像是其中最明丽可爱的。 

画中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清丽优雅、朝气蓬勃的少女,她侧身凝视,嘴唇微张,似乎在言语什么,她灵活轻盈的身体轻倚椅背;身着典雅的黑色丝绸连衣裙,而手腕处的褶边,和似乎刚刚用画家左手中的红色颜料涂抹出的金边胭脂红腰巾,给沉稳庄重的服饰增添了几分俏皮之感;再加上她头上轻薄柔软的纱巾下露出勾勒脸型的卷发,给观者一种天真清新的形象。 

事实上,画家在绘制这幅自画像时已35岁,在年龄上已然是一位成熟女性。其时正值法国大革命,这位深受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喜爱的画家因担忧安全逃离家乡,而王后于几年后也难逃砍头的命运。然而,维热-勒布伦仍选择向王后致敬,画中的她正在描绘王后的美丽容颜。

展览作品

 路易莎·格蕾丝·巴托里尼的自画像精致异常。“闪烁着珍珠光泽的面庞,在浓密栗色头发的映衬下楚楚动人,一双黑色眼眸流露的宁静与沉思,在这无瑕的脸上更显庄重”,这是意大利诗人乔祖埃·卡尔杜齐笔下的画家路易莎·格蕾丝·巴托里尼。自画像中的年轻女子正如诗人所写的样子,优雅的两条深色发辫勾勒出珍珠般的脸庞,额头宽阔饱满,眼睛漆黑灵动,修长的身躯包裹在维多利亚式礼服中。尽管人物的外表空灵,但眼神和仪态无不透露出坚毅的个性,被卡尔杜齐冠以“奥西恩圣母”的称号,仿佛让人忆起诗人詹姆斯·麦克弗森想象的凯尔特神话中的女英雄形象。

展览作品

 特蕾丝·施瓦茨·凡·杜伊尔的自画像落落大方。画中人物一只手遮挡阳光,另一只手拿着作画工具,颇具新18世纪的风格。这个姿势的原版来源于一幅著名画作——年轻的乔舒亚·雷诺兹爵士创作于1749年的自画像。画家的父亲约翰·乔治·施瓦茨也是一位肖像画家,特蕾丝身上流淌着艺术的血液并且卓有成就,她从事业中获得了可观的物质财富,并成为了一个由荷兰青年女画家创办的“阿姆斯特丹女画家”团体中的代表人物。这些女画家们每周在特蕾丝家中聚会,从新颖的印象派绘画中汲取灵感,重塑室内场景、静物画和肖像画等传统荷兰绘画的辉煌。

展览作品

最有趣的是草间弥生的自画像。在这幅自画像中,草间弥生将自己展现为超越俗世教条,永不屈服的形象。通过日本漫画般的、充满色彩与魔力的凝视,她再次使用最具特色的圆点构建自己的脸庞和上半身,搭配画作背景里的网格状图形,这种图形就像她所说的那样:“我从小时候就开始……喜欢用锤子打碎玻璃、镜子和盘子”。支离破碎的内心世界被粘合在一起,在画框里重新组合,这是草间弥生作为一位艺术家,通过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由的表达,找回自己内在秩序的唯一方式。

展览作品

原作与沉浸式结合 光影流动 

沉浸式光影体验部分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此部分以“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为主题,用数字技术展示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数十件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包括波提切利、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提香等文艺复兴大师的杰作。该部分通过360度全息投影融合技术,打破传统的静态“画框式”观看方式,将这些经典作品进行“解构再创造”数字化高清重现,以光影流动的形式重新演绎大师作品。 

高分辨率的投影和为展览专门谱写的音乐将带给观众走入文艺复兴时期画中世界的感官体验。展厅现场还提供触摸互动装置让观众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进行深度探索。 

观众在近距离欣赏艺术家“不朽的面容”后,能够“身临其境”与他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本次展览持续至9月10日。

    责任编辑:徐明徽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