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现场|重温“孟光时代”:他培养了陈逸飞等一批名家

澎湃新闻记者 李 梅
2023-07-16 08:28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孟光时代——师生艺术文献特展”开幕现场。(01:07)

说起1950年代及其后的上海美术教育,不能不提到孟光先生(1921-1996)与他创办的“孟光画室”,他在美专的得意门生陈逸飞、夏葆元、魏景山等,以及弟子赵渭凉、胡项城等,都是他家的常客,而他位于思南路的家也因此被戏称为“第二美专”。孟光是一位久被掩蔽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无论是“孟光画室”,还是他执教的上海美专、上大美院等,在上海现代美术教育史上都有较大影响。

澎湃新闻获悉,7月15日,“孟光时代——师生艺术文献特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正式对外展出。展览展出美术教育家孟光及其学生等共90件艺术作品与文献。孟光的学生们已白发苍苍,他们来到现场,用这个展览向恩师致意与表达纪念——他们把与先生在一起的岁月称作“孟光时代”。

1950年代中期,孟光在创作油画作品《锻工》

晚年的孟光(1921-1996)

“孟光时代——师生艺术文献特展”现场

一个筹备时间长达15年的展览

“这是一个筹备时间长达15年的展览,其间几经波折几经搁置,终由一众孟光先生的学生们的不懈努力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得以不断推动成型;这也是一个众人托举和接力的展览,我们美术馆正是其中的托举者,而我也是一个接力者,三个月前我才了解到这个原本三年前就计划在刘海粟美术馆展出的展览计划,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经过短时间各方的努力,我们以极大的热诚和努力去促成这个无论在艺术创作还是在艺术教育上都呈现着光芒的展览。”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鲍薇华在当天的开幕式上说。

1980年代中期,孟光与魏景山、夏葆元、杨正新在人民公园

据介绍,孟光出生于江苏常州,与刘海粟先生为同乡,他又毕业于刘海粟先生等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上海美专的校训“闳约深美”的忠诚实践者,其后无论作为艺术家还是美术教育家,他都延续着上海美专的艺术精神和教育理念,自我创作不断探索精进的同时,更是培养了大批在艺术上出类拔萃的学生,他们均成为了中国现当代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孟光先生与刘海粟先生的交集以及与上海美专渊源,是刘海粟美术馆积极推进促成此次展览的缘由之一。” 

1980年代初,孟光在上海交通大学指导学生

由孟光于1979年亲自编导的教学影片《素描》,曾在全国艺术公开普及教育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部教学影片生动形象地展示并总结了孟光先生的素描教学体系,十分珍贵。这部片子也经历了40年失而复得的过程,此次展览现场再次展示了影片的浓缩版。记者了解到,开幕当天到场的很多孟光的学生,都曾在影片中作示范。

有意义的是《素描》是由当时上海人艺的演员,现任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担任解说配音。开幕现场,奚美娟也为此次展览专门发来贺文。她在贺文中写道:“上海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与重镇,它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城市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都能让我们见识到那些独具魅力,各领风骚的文化艺术领军人物,以及艺术家群体。其实,在那些闪闪发光的戏剧电影家、音乐舞蹈家、书法美术家等等的背后,我们更能看到一批学养深厚、境界开阔、人品高尚、兢兢业业助力下一代脱颖而出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孟光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心生敬畏的美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很巧的是,44年前,由他编导的影片‘素描’,还曾邀请我参与了影片的配音工作,今天想来更感荣幸与有缘。孟光先生不仅用艺术作品记录了社会生活和时代的发展,更是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家,用他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思想与理念,培养教育又引领感召了他的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与境界。在当今,这是更值得推崇的品质。”

艺术家陈逸飞生前在电视中回忆老师孟光时曾说:“思南路77号是我们孩提时代最喜欢来的地方,每年大年初一一大早,我们都会来给孟老师拜年,这里就是我们同学聚会的地方。孟老师会跟我们谈谈画,讲讲做人的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对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影响,有时候还胜过父母。”

孟光-水乡陈慕,油画,63×70cm,1980年

 

孟光-静物,油画,102×102cm,1985年

孟光-静物,油画,62×49cm,1988年

开幕式现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朱国荣和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本次展览总策划之一的阮竣分别致辞。艺术评论家、学术主持龚云表介绍了孟光先生的艺术成就。龚云表认为,从某种角度来看,孟光先生是一位久被掩蔽的学者、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认识先生的心路历程,确立他在艺术和美术教育史上的地位,是弟子学生们纪念他的应有之义。老一代学人的风范,不应泯灭于几十年的风卷沙埋之中。孟光先生风义平生,门生学子既受其所赐,就应向赐予者表述由衷的怀念之情,深深感谢像孟光先生这样的点灯发光的人。

孟光的子女代表孟良说:“父亲孟光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曾经也是一名战士,经历了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年代,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他有过磨难,也历经过坎坷。但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父亲依然保持对理想的坚定。在他的美术教学生涯中,他尽心尽力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教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精英。父亲在世时,他的为人就得到了广大同学和社会的认可。在他去世多年后的今天,能够举办这样一个重温、回顾家父的展览,也说明了大家对他在教育事业上的认可和怀念。作为家属代表,我在这里向各位嘉宾表示衷心感谢。”

魏景山-两个藏族女孩,素描,39×28cm,1974年

夏葆元-陕北老汉,素描,75×45cm,1972年

赵渭凉-女工,速写,36×25cm,1972年

周长江-戴帽子的老人,素描,54×38cm,1977年

朱刚-老人,素描,78×54cm,2000年

汪铁-四区—老码头,素描,78×52cm,1973年

孟光先生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一直以教授素描学科而享有盛誉,被学生称为“情理相融”的素描法。他的著作《素描述要》,完整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素描教学体系,强调“表现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更直接、更纯粹体现出画家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意趣”的素描教学理念。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一群热爱绘画、醉心于艺术探索的莘莘学子掀起了一场“素描运动”,孟光先生作为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和导师,不仅全方位给予热情支持,而且亲力亲为地具体指导。参与这场“运动”的青年画家,秉持孟光先生的素描理论,深入实践、勇于创新、各具风貌,形成了富有海派特色的“上海式素描”。

赖礼庠-女新四军,水墨,78×55cm,1976年

陈予钢-藏族乐手,素描,88×61.4cm,1979年

陈逸鸣-人像,素描,58×42cm,1980年

上海美专校训“闳约深美”的忠诚实践者

据介绍,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上海曾经美术学校林立,成为全国美术教育当之无愧的中心。但到了1949年,却只剩下硕果仅存的一所老上海美专。而两年后的一九五二年,连这唯一的一所美校也被迁并到外地,致使正规美术学校竟然一度出现空缺,美术教育面临着中断的危机。当此之际,孟光先生在上海思南路创办了“孟光画室”(原名“集体美术研究所”,又名“集体画室”),成为上海正式美术学院专业教育机构缺失情势下的重大补充,培养了数量可观的一大批美术人才。

位于上海思南路上的孟光故居

正如一些美术研究者所言,孟光画室的创办更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因为它的出现,在当时填补了上海美术教育的空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正规美术学校“替代”的地位,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而对孟光先生自身而言,当可看作是他在战争年代从事大众美术运动和举办美术辅导活动的一种自然延续。

任丽君-版纳的姐妹,布面油画,106×100cm,2020年

陈伟德-理发店,布面油画,50×90cm,2017年

刘耀真-江南洗衣妇,布面油画,75×100cm,2017年

王申生-女博士,布面油画,100×80cm,2014年

孟光艺术基金会(筹)在展览序言中介绍,随着岁月流逝,时序推移,孟光先生逝世已过去了二十六年。他的身影正渐渐隐入历史深处。但是,在曾经深受先生谆谆教诲的众多学子心中,他的形象永远高大,他的精神垂范后世。此次展览的举办宗旨,既是基于先生自身杰出的艺术创作成就和在艺术教育上的卓越建树;也是基于昔日的莘莘学子们对先生表达的深切怀念和感恩之情。

黄英浩-太阳号,雕塑,180×70×160cm,2010年

严友人-巴金,雕塑,高100cm,2005年

孟光先生的艺术创作与时代脉络相仰息,是老上海美专校训“闳约深美”的忠诚实践者。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就全身心投入新时代的洪流,参与创作了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第一批主题性上海油画作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孟光先生深入对艺术本质的思考,从艺术表达语言的层面进行探索。他的作品在精神指向上突显出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特征,建构起个性化的风格语言,成为中国当代油画语言探索的先行者。

青年时期的孟光

“孟光时代——师生艺术文献特展”现场

教书育人是孟光先生一生最值得自豪和欣慰的事业,他对年轻学生一片赤忱,有教无类,传道授业解惑,如细雨润物,化而无声。学生亲炙教诲,得以登堂入室,走进艺术大门。他们对恩师心往神追,把先生作为伴随终生的一世之师,将他们与先生在一起的岁月称作“孟光时代”。重新回顾孟光先生的创作历程,弘扬他的艺术精神,认识他在艺术和美术教育上的重要意义,检阅他的学生们的艺术成果,无疑是此次展览的应有之义,也是对孟光先生的最好纪念。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20日。

    责任编辑:李梅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