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浦滨江更新②︱世博会之后,大型场馆区还能怎么用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赵忞
2023-09-01 08:3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都市内城滨水区由于交通的便利,曾是全球很多城市的发展引擎。但随着设施陈旧老化和城市运转模式的转型,它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城市也逐渐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

其中,水岸更新对城市空间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城市水岸再生,意味着水岸与内陆腹地的联动,通过城市资源的再整合,重塑城市新形象,带动片区的整体升级。

上海黄浦区位于中心城区的“中心”,是黄浦江滨江游客最为集中的地区。但黄浦区的滨江空间并不只有外滩,沿黄浦江往南,还有上海最大的码头片区,十六铺;和上海本土工业的起点,江南造船厂。但长期以来,这些滨水工业区内云集了大量占地面积大又封闭的工厂和仓库,使得周围的居民,有着长年“临江不见江”的生活体验。

2010年前后,黄浦南部滨江的三处地区陆续进行了更新,分别朝着三种不同的方向转型——最南部的老卢湾区转型为大体量博物馆、展览馆集群;中部老南市区转型为文创园区集群;最北的老码头则是在小型仓储古迹上打造文旅商圈。

本期澎湃城市报告聚焦城市水岸更新的具体实践,以黄浦南部滨江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还原三处滨江段的更新脉络、现状特征与问题,并探讨滨水工业区如何通过城市更新重获活力,成为未来文化、旅游、消费的新节点。

白浪、赵忞 制图

近代首批大型工业厂区,遇见上海世博会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彼时,浦江两岸共建154个场馆,在为期184天的世博展览中,接待了7300万人次,刷新当时世博会历史纪录。

如今在世博浦东片区,仍留存了不少如中国馆等永久保留的展馆,而隔江相望的黄浦片区,也延续着世博时期面向“规模型文旅”的城市肌理,多座大型场馆以超大尺度构成了此处的基本单元。但不同的是,这些大型场馆在世博会落幕后,再度面临更新与使用。

追溯黄浦世博片区,19世纪中期,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1865年在洋务运动的开展下,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里不仅走出了中国第一批正规的产业工人,也建成了中国第一艘机动兵轮、第一门近代火炮、第一支后膛装药步枪、第一艘万吨轮等等。19世纪末,已有建成的机器局、轮船厂等16所分厂及房屋2000余间。

这里如同一个自成一体的小城镇。为培养技术力量和传播科技知识,江南制造局还附设有广方言馆、翻译馆、工艺学堂等。以此为发端,一批民族工业及新式学堂在此兴建,铁路、公路、港口繁忙非凡,成为上海华界的兴旺地带。

随后,在民族命运跌宕起伏的20世纪,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先后更名为上海兵工厂和江南造船厂,并于1996年改制为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当时间迈入下一个新世纪,1999年上海提出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大型博览会规划概念设计”主题活动中,一个名为“Rivernet”(江河网络)的方案提出选址黄浦江两岸,所有场馆沿江分布,从闵行区依江而下直至吴淞口,各场馆间由水上巴士作为交通工具。这样既能突出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地位,又能以一种浪漫的方式呈现上海的历史发展轨迹。此创意方案得到国际评委的好评和主办方的关注。

2003年,上海划出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卢浦大桥)的城市老工业区重新规划布局,至2008年7月,两岸共计18家央企完成腾地搬迁或关闭,以江南造船为例,迁址至崇明区长兴岛,规模扩大五倍,而原工业遗址则成为上海世博会场馆中的一部分。

江南造船厂地块老照片,图中标出来部分世博会改造后留存至今的博物馆和展览馆  制图:赵忞

2008年11月9日,从拆迁中的江南造船厂船坞眺望浦东  郭长耀 图

世博会将上海推向了世界舞台,不仅让国民认识世界、开启民智,也让世界认识了上海,打出城市品牌,但对于地块空间而言,在21世纪的第二、三个十年,浦江两岸的世博片区遇到了转型课题。

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传统的“大厂”一度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但它的空间功能单一,与周边缺乏连接,因此较难被普通市民使用。随着城市日益复杂化、消费主义化,工业产值不再是城市发展的唯一衡量标准,这些功能单一的地块随着产业转移或衰退,原有的功能退化,甚至消失,从“飞地”变成了“孤岛”,大型厂区的转型随之而来。

“文旅化”是大型厂区转型的一种模式。世博会落幕后,永久保留的展馆主要位于浦东片区,而隔江相望的黄浦片区(原D区),也依然保留着世博时期面向“规模型文旅”的城市肌理。

世博之后,这些大型场馆将通过何种方式在城市中发挥作用?

世博会博物馆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世博之后,大型场馆区转型为博物馆集聚区

世博会后,黄浦世博滨江从展览馆转型至博物馆集群组团发展。现在原世博会D区的博物馆有世博会博物馆、乒乓球博物馆、中国船舶馆。如果将北部苗江路一带(原E区)算上的话,还有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当代艺术博物馆、Teamlab无界美术馆等。

在国际上,博物馆集群化发展被认为是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标志性特征。而所谓博物馆集群,并不是数量和建设面积的堆砌,它通过复杂组织结构的博物馆运营系统,来共同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若以此角度审视黄浦世博片区的博物馆群,目前各个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间还未产生联动效应,而且尺度过大,分布零散,并不那么容易“串联”。

而且在转型伊始,原世博D区的博物馆功能即以纯粹的展示为主,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在翻阅大众点评、携程、马蜂窝等传统打分平台后发现,前些年参观者对此处的博物馆的评价是“比较老、不吸引人”。

而随着移动社交平台的发展,一些博物馆通过小程序订票,公众号和其他流媒体发布展览、讲座、工作坊等各种信息,让人们从需要主动上网查询新的展览,变成了博物馆主动“投喂”信息。

媒介技术的迭代,调动了博物馆的运营方式,一位资深的博物馆爱好者对世博会博物馆的印象是:“如果你看世博会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会觉得它里面很多讲座有意思。”

如同这位爱好者对世博会博物馆的印象,世博会博物馆在全市博物馆中人气也很高,据《2022上海市博物馆年度报告》,2022年上海市博物馆的观众量排名中,世博会博物馆位列第五,共接待45.95万人。

只是,世博会博物馆目前还处于“独自美丽”的状态,其高人气并没有带起周边片区的联动。这与区位不无关系,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在实地探访原世博D区时发现,世博会博物馆、乒乓球博物馆、中国船舶馆(包括船坞)这几个“重磅展馆”被一些空置的,或改为物流仓储集散区的场馆分开,“串联”时一路上要经过空置的或破败的大地块,眼前总是重重围栏。这些“路障”的存在,降低了各馆间的可达性。

 

超越“博物馆”单一功能,挖掘复合的文旅潜力

在走访黄浦世博D片区的博物馆群、民调周围居民和博物馆参观者、采访黄浦滨江办与翻阅相关政策资料后,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发掘到此处增设活力和保持文旅韧性的一些潜能。

2022年11月底,黄浦区政府和上海市规划资源局联合发布《上海市世博会地区文化博览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从江边向腹地延伸的三层带状的结构:滨江公共活动功能带、文化功能集聚带、综合功能服务带,强调功能的立体复合。

这意味着,各馆间的“路障”有可能被改善,阻挡在各博物馆之间的一些空置和被低效占用的地块将重新开发,增加居住和办公等复合功能,增加居住和办公密度,而一些较大地块将会增加穿越道路,让尺度变小、更宜人。可见,未来周边居民的密度会更高,整片地区也将会慢慢往“有社区,有人,才有长时的活力”方向靠拢。

除了大地块缩小之外,周边市民普遍反映希望博物馆们能够“打开围墙”,让附属绿地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同时联动滨江。

“世博会博物馆被栅栏围起,缺乏对街道打开的公共空间。如果市民要去滨江绿地散步、锻炼,就不得不穿越这些数百米长宽的大地块。”“中国船舶馆周边大量的广场,也都靠围栏围起来,虽然广场上举办演唱会或者其他活动,从滨江绿地望去,也只能隔着栅栏。”“现在不都讲究‘打开围栏’释放附属绿地嘛,世博会博物馆却不仅留着栅栏,栅栏上面还有铁丝网。”

不少市民认为,如果未来可以取消永久性围墙,只有演唱会或其他活动时才局部、暂时地围起特定空间,为北边的公交场站和南部的滨江绿地留下可以直达的通路,片区的活力还将进一步提升。

2022年,D片区可以看到大地块均用栅栏围住,连正在开放的一些博物馆也不例外   赵忞 图

除了增加各馆之间在距离上的联动,增加活动上的联动也是提升活力的方式之一。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认为,当下黄浦滨江的“体育热”或能与博物馆群产生互动。从2017年黄浦江滨江空间贯通后,黄浦区滨江办在世博片区专门设置了专业和群众性体育设施,以弥补黄浦区人口密度大,公共开敞空间的不足。

增加面向社区的体育设施,黄浦区滨江办公室副主任姜澳米提到:“由于土地所有权问题,这片地区从世博会结束后就大面积空置。我们最近几年间主要是设置专业和半专业体育设施。”

但贯通5年来,这个策略带来了正向反馈。例如局门路尽头,位于卢浦大桥下的公共篮球场,一小时只要5元,很多周边的白领和居民都会在下班或者午休时过去“打个五块钱、十块钱的”;位于黄浦滨江的滑板极限公园,由船坞改造,也是黄浦城市工业遗存的优秀更新案例,不论冬夏,都集聚了轮滑爱好者来此练习。

而作为第一个引入中国的国际级体育类专业博物馆,中国乒乓球博物馆本身就具有体育文化价值,可与不远处滨江边的体育热情遥相呼应,探索联动的可能性。今年暑假,乒乓球博物馆在夜间还开设了体育培训课程。未来,如何让超大体量的博物馆向着“科教综合体”的方向转型,或将是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局门路篮球场无论冬夏晚间都会爆满,篮球场贴了《灌篮高手》电影海报   赵忞 图

冬天,依然有很多小朋友在轮滑公园练习  赵忞 图

最后,找到博物馆群的IP所在,实现博物馆真正联动,进一步拓展展览的深度和广度,也将提升博物馆群的文旅韧性。姜澳米提到,未来中船集团入驻黄浦世博滨江还会带来一座工业博物馆,与现有的船舶馆和船坞联动。而这里本就为原江南造船厂旧址,则进一步为“船舶系”博物馆群作为IP提供了合理性。

有船舶爱好者对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表示:“现在黄浦世博滨江已经有一舰一艇,如果未来有好几个展馆可以分别从不同的产业链阶段,展现整个船舶制造业的‘大国重器’,无论是对于爱好者的专业科普,还是对于普通大众提升民族自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2年底,上海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之都”,包括建设文化地标,打造世界级博物馆大集群。

黄浦世博片区原D片区的博物馆群,在提升文旅产业的韧性与活力上,仍有相当多的潜力可挖掘,而这些,也将让上海朝着世界级博物馆大集群的目标,更近一步。

——————

本期澎湃城市报告聚焦城市水岸更新的具体实践,以黄浦南部滨江为例,通过实地调研黄浦滨江老码头、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与黄浦世博片区原D片区,还原三处滨江段漫长的更新脉络、现状特征与问题所在,并探讨滨水工业区如何进行城市更新,才能激发城市活力,成为未来文化、旅游、消费的新节点。

本专题系列文章:

黄浦滨江更新① | 曾“一城烟火半东南”,老码头如何再造人气

黄浦滨江更新② | 世博会之后,大型场馆区还能怎么用?

黄浦滨江更新③ | 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流量密码

--------------

澎湃城市报告,一份有用的政商决策参考。

由澎湃研究所团队主理,真问题,深研究。用“脚力”做调研,用“脑力”想问题,用“笔力”写报告。

    责任编辑:邵媛媛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