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10年回顾|何青翰:思考现代与传统的并行

澎湃新闻
2023-10-29 14:47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作为一本自创刊起就将“与大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作为办刊使命的学术刊物,《探索与争鸣》长期以来以发现和扶持青年学人为己任。2013年底,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上海市社联党组的领导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启动实施了包括“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在内的一揽子“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目前这一计划举办学术活动50多场,收到各类来稿5000多篇,100多位青年学人获奖,近万名青年学人受益。十年来,这一计划见证和助力新一代青年学人登上学术舞台。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以“助力厚植学术的青春力量”为专题,邀请了29位《探索与争鸣》十年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获奖代表进行专访,现将访谈发表于此。

本期邀请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讲师何青翰,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政治哲学。

何青翰,广西桂林人,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讲师,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政治哲学。在《哲学研究》、《天府新论》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何青翰:我在读博期间处理的问题主要是以朱熹的“外王”思想,这个部分在晚近关于朱熹哲学的研究中多有涉及,但还存在不小的讨论空间。完成博士论文以外,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这里萦怀不去,那就是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政治的现代命运。我想我愿意对此继续思考下去。

澎湃新闻: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吗?您认为自己在学术上取得进步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何青翰:我的本科阶段学习是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完成的,好处是泛观博览,坏处是读书不精,当然主要怪我自己。硕士、博士都是在清华念的,这个阶段使我逐渐明白如何在学术研究的层面具体处理问题、整理材料。我如果真有了些许进步,最重要的感受就是坚持自省、克服矫情。

澎湃新闻:在您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在您的学术成长道路上,哪些人哪些经历对您有重要影响和帮助?

何青翰:苦闷是一个与当代大多数年轻人相伴的主题。对于青年学者而言,最难过的莫过于无法把握学术研究的根本意义,以至于到最后总是以稻粱之谋给自己一个解释。这种时候能够帮助年轻人稳住船舵的,只有那些真正的老师。

澎湃新闻: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您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是如何促进您个人的研究的?

何青翰:我刚刚工作不久,对当下的学术氛围感受不深,山环水绕,风景迷人,还需要继续观察、理解。

澎湃新闻:面向青年学者有不少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对您的学术研究工作起到了哪些帮助?

何青翰:好的扶持政策增强了年轻人的学术研究能力,比如获得更好的研究资料等等,也包括促进不同领域之间年轻人的交流对话。

澎湃新闻:您认为您所开展的哪些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对您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有所助益?

何青翰:我在读博期间参与过与保护传统文化相关的课题研究,所以得到了到各地进行文化遗迹调研的机会,我去过一些至今还保存着礼教习俗的乡村,这给了我更多深入理解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形态与发生机制。

澎湃新闻: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与当下的社会现实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何青翰:社会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既有外在安排,也有内在自觉,两者既有合作,也有张力。研究儒学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有助于思考现代与传统的并行。

澎湃新闻:在强调“学术未来感”的当下,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如何做到结合当下,放眼未来?

何青翰:学术有自己的逻辑,当下也好,未来也好,前提是拿出学术的真精神,使学术自身的内容充实起来。科学研发日新月异,人文学科如果总是被动趋附,那总归是追不上技术的脚步。

澎湃新闻: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对于您的课题研究会有哪些助益?这一奖项对您的学术生涯的展开会有哪些助益?

何青翰:对我的课题研究的助益在于增添了信心,我个人的学术生涯亦得到了更多的鼓励,这是前进道路中的一件好事。

澎湃新闻:您对于未来有志于参与《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的青年学者有何寄语?

何青翰:《探索与争鸣》是国内人文研究的重镇,选题精当,高瞻远瞩,值得关注。夯实基础,扩展视野,一定会与更多激动人心的学术问题相遇。

 

    责任编辑:龚思量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