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红尘滚烫,不负希望!一场“小而美”路跑赛事的十年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马作宇
2024-01-02 20:00
来源:澎湃新闻
私·奔 >
字号

数字10,象征着圆满,又代表着轮回——蒸蒸日上迎新跑的10年,几乎完美贴合了这两层含义。

2024年的第一天,第十届蒸蒸日上迎新跑在上海嘉定的国际赛车场如约鸣枪,近9000名跑者在这条饱含吉祥寓意的“上”字形赛道,用奔跑开启新的一年。

蒸蒸日上迎新跑现场。

从2015年元旦第一次在F1赛道上起跑至今,蒸蒸日上迎新跑的10年恰好镶嵌在中国大众路跑发展史“最波澜”的一段历程中——它诞生于中国路跑赛事的“井喷”初期,又在中国路跑“彻底重启”的一年正式成为中国田协认证赛事,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我在做这项赛事的时候,并没有想着10年就会怎么样,也没有想过什么时候会是终点。”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赛事总监刘辉和赛事顾问张连杰都用“热爱”来解释这份坚持。

但他们能将一场意义特殊的赛事举办10年,而且越来越受认可,背后的原因绝非“热爱”这么简单。

赛事起跑。

初心

在最后一位参赛者安全冲过终点后,刘辉在微信朋友圈里拼了一个“九宫格”的图组,然后斟酌片刻,写下了几行不那么像总结的文字——

“多谢大家捧场!蒸蒸日上的朋友们,希望你们今天开心,未来的美好生活啊,一如既往蒸蒸日上。”

当和澎湃新闻记者说起蒸蒸日上迎新跑的这10年,刘辉习惯将参赛者称为“朋友们”——因为在规模人数不算大的参赛跑者中,每一年都来参赛的熟面孔不在少数,久而久之,刘辉便和其中的不少参赛者都熟络了起来。

这其实也是刘辉想要办这场蒸蒸日上迎新跑的初衷。

刘辉的朋友圈。

大约12年前,刘辉刚刚成为了一位“严肃跑者”,正处在四处参赛、搜集奖牌的狂热阶段。彼时,中国的大众路跑还没有开始火起来,马拉松还被称为“少数派的狂欢”。他至今依旧记得,2013年的北京马拉松和上海马拉松,成为了他心中“想要办赛”的星星之火。

“我记得那年的北马天气不算太好,有些人退赛了,但是还有一大群跑者坚持完赛。后来的上马,比赛当时下了雨,结果大家都淋成了落汤鸡,但还是傻乐。”

刘辉说,正是那两场比赛的冲击,让他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热爱跑步,“有些人热爱跑步,然后就成了兔子,传授别人跑步知识,让更多人完赛。而我是另一种,我当时就想办一个比赛,创造一些机会,让更多人去实现跑步的目标。”

带着这样的想法,本职工作就是体育记者的刘辉酝酿了一年多时间,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创始团队,也找到了在当时“希望让更多人到F1赛道走一走体验一下”的上海久事国际体育中心有限公司,于是乎,第一届蒸蒸日上迎新跑在2015年的1月1日正式鸣枪起跑。

“当时这场赛事能够最终办起来,得到了太多人的支持,而且在那几年,很多帮助我们的人是不计成本也不计回报的。”刘辉说。

“我到现在都记得,当时久事集团的负责人特意让食堂做了大肉馅的包子,就是为了让早起赶到国际赛车场的跑者们能够吃一口热乎的早饭。”

就这样,肉包、泡面和姜茶,成了第一届迎新跑的补给,虽然在如今看来,这样的保障服务不够专业,但一场象征着“蒸蒸日上”的10公里路跑狂欢就这样闯进了很多跑者的视野中。

成长

从2014年之后的5年时间,中国的体育媒体习惯用“井喷”来形容中国大众路跑赛事的发展速度。

根据新华社的权威数据,2016年的注册赛事数量翻番,达到328场;2017年就激增到了1102场;2018年,全国举办的800人以上马拉松赛事就有1581场,累计参赛人次已经超过了583万;2019年则是再创新高,1828场赛事覆盖了712万参赛人次。

赛事数量越来越多,但很多新兴的路跑比赛就像流星一般一闪而过。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路跑赛事不断扩张的过程中,赛事的同质化现象让一些主办方失去了竞争力和办赛动力。

但蒸蒸日上迎新跑存活了下来,在刘辉看来,它的生命力源于办赛团队的创造力。

赛事几乎每一年都有所创新和改变,从最开始配合汽车赞助商的10公里“四环跑”到真正符合“上”字形概念的21.6公里的F1赛道竞速赛,从划分出关门时间严控在2小时以内的“破2精英组”以提高赛事的竞技性,再到推出欢乐跑和亲子跑……

刘辉坦言,“作为主办方,我们要提出一些更符合大家价值观和共同需求的东西,跳出一个项目去看,这就需要我们团队的自我成长。”

赛事“兔子”。

不过,在这条和赛事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刘辉和他的创始团队也并非一路坦途,“我觉得那种热爱的感情也不会是一条路一直往上奔,一定会存在着波峰和波谷,这个过程就需要你进行自我调整。”

刘辉口中的“波谷”,有一部分原因就来自办赛的经济效益。

“如果从10年的维度来看,我们这场迎新跑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在收支上应该做到了不亏钱,但是如果单挑出哪一届比赛,好像也没有说能够赚到钱。”

说起赛事的经营情况,刘辉并不避讳亏损的话题,“就像今年的赛事,我们提高了半程马拉松的报名费,甚至被不少跑者调侃这是中国最贵的半马,但是这次确实是10年里亏得比较多的一次,因为各种成本增加了。”

蒸蒸日上迎新跑在过去10年的成长路径,其实也是中国路跑圈不少中小规模赛事的缩影——比赛现场看似热闹,赛事赞助商和合作伙伴也有不少,但真正能够靠赛事本身赚到钱的主办方却并不算多。

但对跑者而言幸运的是,蒸蒸日上迎新跑坚持了下来。

成熟

“我们团队里的很多同事之前和我说,这次是10周年了,应该有一些特别的活动来庆祝一下。但是我真的没有感觉10周年是一个多么特别的节点。”

刘辉是一名有着十多年跑龄的“严肃跑者”,他自己说,在这些年的办赛过程中,他领悟到了应该用“跑马的态度”来办赛。

“如果你是一个跑马拉松的人,当你出发的时候,你并不会那么着急,因为你知道路很长,你知道没有那么快到达终点,而是想着怎么样跑好每一个阶段的配速。”

如果把10年看作是一个阶段,那么蒸蒸日上迎新跑从诞生至今的第一个阶段,办赛团队希望扎扎实实地保留住“F1赛道跑马拉松”,以及“保障跑者服务和体验”这几个重要的赛事基因。

赛事顾问、中锐体育总经理张连杰也是从第一届比赛就一直陪伴着这场迎新跑,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第一届比赛开始,赛事就在上海市田径协会的帮助下,招募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专家。

“每一年,在吴玮裁判长的带领下,参与过蒸蒸日上迎新跑的裁判占比达到80%以上,保证我们常年经验的积累,同时我们也会优化新的裁判队伍,为赛事的人才培养做好提升。”

赛事医疗团队帮助跑者。

当然,赛事的保障服务也一直对标高水平赛事。

根据赛事主办方提供的数据,从2020年至今,在单圈5.4公里的场地型赛道上,主办方都会设置8个左右的医疗点,并且在赛道旁停靠了5辆救护车,还有100名包括医生和护士在内的急救人员,比赛的志愿者也超过300人。

“做了这么多年,我发现办赛其实是一个服务业,它不仅是竞赛管理这么简单,它需要对售前、售中和售后每个环节都提出不同的需求。”

刘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些年他在办赛过程中收到了不少跑者提出的有趣要求,收到的要求越多,他就越觉得办赛者应该从一个更深的程度去看待跑者们的消费行为。

“我不再执着于让更多人加入跑步,因为现在已经有很多人跑步了,我现在希望他们能在跑步中体验生活,真正让跑步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刘辉以本届赛事的训练营为例——它融合了赛事官方配速员选拔、多配速段专业训练、戒糖饮食法和R90周期睡眠法的健康讲座分享,希望能够为跑友创建起健康训练、品质生活的交流社区。

半程马拉松男子组冠军王丛政。

未来

今年的蒸蒸日上迎新跑还有一点很特殊——第一次成为中国田协B类认证的半程马拉松赛事,所以赛道也首次变成了标准的21.0975公里。

刘辉说,当他带着准备的办赛资料参与了中国田协关于赛事认证的申办述评会之后,他才真正意识到“中国田协对于马拉松赛事的管理规范,要比我们想象中严格谨慎得多”。

刘辉举了一个例子,在田协的规定中,赛事启动和发枪的仪式整体要严格控制在6分钟,“之前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仪式时间没有控制得如此精确,但田协所有的赛事都能够做到,为什么我们会做不到?”

就在今年的蒸蒸日上迎新跑现场,中国田协还派出了多名资深专家到现场,指导和评判这场迎新跑赛事是否达到了中国田协B类认证的要求和规范。

就如张连杰所说,“不管我们的赛事管理和赛事服务在过去是否已经达到了田协的认证标准,参与相应的认定,意味着赛事的标准也要有所提高,尤其是竞技性要达到国内的相应水平。”

女子组冠军张草。

也正因如此,当蒸蒸日上迎新跑第一次变更为21.0975公里的标准半马,女子组冠军张草跑出的1小时13分的成绩已经可以跻身2023年女子半马前十。

而对于站在新起点的蒸蒸日上迎新跑而言,出色的竞赛成绩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刘辉也希望这场越来越快的赛事能够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越来越贴近生活。

就在筹备赛事10周年的这段时间,刘辉听到了朴树的《forever young》,其中的几句歌词一度让他情不自禁地落泪:

“所有曾疯狂过的都挂了,所有牛过的都颓了,所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全都变沉默了……Just 那么年少,亲爱的,我的战友,我一直都以你为荣。”

对于刘辉而言,他说起这场赛事最欣慰的一点就是,赛事的核心团队从十年前至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跑道上依旧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离开,也有一些熟悉的朋友无法再继续奔跑……

“不管是办赛还是跑步,当它们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总有一些情感会牵扯着你。然后你希望能够坚持,能够努力,不辜负那些期待和希望。”

    责任编辑:滕飞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