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沪上人居探索30年:一周城市生活

陈鑫培 史颖 静雯 王越洲
2024-01-05 18:14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城市更新是一个城市永恒的主题,上海从“拆改留”到“留改拆”,逐步转变以适应新的城市功能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积极更新理念,从增量发展到存量发展,对居住区域创造老年友好型和儿童友好型的探索等都表现了上海城市更新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近期,由《时代建筑》杂志与上海万科联合编著的《上海共生:都市·理想·生活》发布,深耕城市更新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围绕城市更新中的人居探索、城市创生中的都会共生、城市生态中的生活理想三大主题,探讨了上海城市百年来的不断进取和对都市生活理想的追索。

(本期主持:陈鑫培)

近期回顾

空间共享——以人为本

当今城市更新应从设计和政策上体现以人为本,核心是满足人的需求,“城市应是为人而设,人的维度是根本,重塑空间中最重要的应是关注人的感知。” 知名出版人王国伟在研讨会上分享道。

王国伟分享他对城市更新中关注人的感知的重要性。  史颖 供图

由于工作方式和模式的改变,传统的朝九晚五的上班模式逐渐被解构,未来人们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而这个自由时间需要在相应的空间里进行组织。日本有“第三空间”的概念,即生活工作以外的第三个空间,这种非正式的“第三空间”丰富了东京中心区域的生活,增加了城市的生活趣味,可能是未来中国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空间类型。无论是大型城市更新项目还是小型房屋改造,都是为了创造一个新的共享空间,促进人们新的活力。

如何组织和利用这些自由时间和空间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与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空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城市是为人而设,人的体验在城市发展与更新中至关重要。在存量更新语境下的当下,重塑传统空间以适应当代需求,特别是关注人类的感知体验,包括身体感知和心理感受,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关注人在空间中的感受,满足人对舒适和愉悦的追求,这不仅是对城市空间的重新塑造,也是对我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近年来,上海的“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建设不断提升水岸温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责任教授、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王林是苏州河虹口段项目的总设计师,她在分享中回忆道,“苏州河沿岸长期以来被用作车行空间,而且现有建筑都是一些仓库,在重新规划过程中,我们其实在思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功能如何实现自我生长。首先就想到能不能实施步行系统,提出了共享街道的理念,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空间共享、人车共享等,体现了以人为本”。

王林分享她在苏州河的实践经历与感悟。史颖 供图
更多关于苏州河更新的故事,请戳 这里

苏州河边的亲水道被设置成三种颜色,黑色的沥青道提供给骑行一族,红色和绿色的塑胶道,则是提供给散步和跑步的人群。

多元文化——开放包容

上海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包容了多元文化、多样人群和职业,在上海能够找到广阔的发展机会。在开放包容的背景下,随着传统的主流标准化和宏大叙事逐渐被淡化,当下更注重个性化的表达。这意味着我们对空间的期望和利用也越来越个性化,不再被传统的模式所束缚。这种实践模式反映了我们对空间的新需求和认知。

现今,每个人都希望在一个存在的空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避免被遗忘。在寻找的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内聚和识别圈层,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空间实践成为寻找喜欢的事物、建立关联并与周围人进行能量交互的平台。身处微空间,我们期望每个空间都独一无二,没有重复,以追求符合个人需求和愿望的体验感受。以民宿酒店为例,这种空间吸引人的原因在于与使用者建立了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人能够在其中找到符合个人偏好的体验。

就上海而言,咖啡馆逐渐成为上海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成为了人们活动与社交的重要场所,充分体现着上海的多元文化,是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的符号化体现。

在“熊掌咖啡”店,咖啡做好后,会有一只熊爪从洞口把咖啡送出来,毛茸茸的大熊爪不仅仅是递咖啡,还会不时与顾客互动——击掌、摸头杀、送玫瑰……对于顾客们而言,与熊掌合影似乎比喝上咖啡更重要。

政策调整——精细管理

“上海已经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拆迁和建设,现在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方式。”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支小咪分享道。日本城市采用的精细化管理方式,通过居民参与、共同运营等,从底层推动城市更新,对上海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借鉴性。日本政府颁布了一些城市更新法律,以促进不同机构之间的协调,还成立了专门的城市更新机构,以更直接地介入建筑师、房地产商和居民之间的关系,解决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问题。

同时,支小咪强调在鼓励民间主导的同时也需要必要时政府介入以达到平衡,精细化管理需要在政府和民间的合作下进行。

支小咪分享她在日本的留学经历与对中日城市更新的对比思考。史颖 供图

文化传承——遗产保护

上海是一座人文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将上海精神概括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的文化作为印记被写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里。在过去的十五年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王海松研究了上海的传统底色,出版了一系列古建筑书籍,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上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提到,“上海的文化基因既有中国传统元素,又具有不受传统束缚的特质。”在上海的文化记忆中,里弄是重要的一环,上海的里弄文化不仅带有江南传统小而精、巧而精的特点,同时兼有外来建筑的影响印记。其既呈现出上海居住建筑的历史、成为精神的载体,同时也充分彰显着上海别具特色的“海派文化”。

王海松分享他对上海文化的认识。史颖 供图

上海里弄景象

央视新闻 图

文化赋予空间生命力,一个有文化的空间能够温暖人心,转换使用者的心情。《时代建筑》杂志主编支文军谈到了当今空间在向开放、公共、带有文化属性这样一个方向转变,文化逐步介入到日常生活中,像此次活动所在的茑屋书店,正是这种转变下的产物,既属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因为建筑本身的特殊性,即老建筑的改造,因此也兼顾了文化传播的功能。

上生新所茑屋书店

在谈及面对遗产的态度时,中船九院顾问总建筑师陈云琪认为,“对工业遗迹的保留和重视是对中国工业历史的尊重,了解上海工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保留工业遗迹,对于传承文化和教育年轻人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共生:都市 · 理想 · 生活》
《时代建筑》杂志和上海万科联合编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文/史颖,同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在读、《时代建筑》编辑部实习生)

本周主题推荐

书|《城市的记忆——上海文化的多元历史传统》

本书围绕上海城市文化传统与城市精神这一主题,着重从上海的三种文化传统,即明清以来的江南文化、近代的海派文化和革命年代的社会主义城市,研究上海都市从历史到现实多元复杂的文化传统,并研究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断裂与延续、它们之间的历史转型过程。

书|《共享空间——关于邻里与区域设计》

本书是关于如何开发社区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可持续的空间环境来应对无序的、快速增长的城市。

书|《城市街区的解体》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引发了城市形态的剧变,街道消失,建筑孤立无依。本书审视了这一变迁的几个阶段,提出了城市肌理之重要,它作为建筑与大尺度城市结构间的中介,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框架。唯有着眼于城市肌理,人们方能理解土地与建筑、道路与城市建设、形式与空间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

书|《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

本书重点讨论了有机模式、网格、图形式城市、壮丽风格以及城市天际线等一些主题,从中解释城市模式蕴藏的秩序,强调城市是社会共同体象征的观点。

书|《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这本书分城市广场、邻里公园、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大学校园户外空间、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等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分享会|“上海共生:都市·理想·生活”专题研讨会——“城市生态中的生活理想”

详情请关注 时代建筑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科技之美——《科学画报》图说科技90年天文主题展

详情请关注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古今·学术·中国——上海古籍书店年度好书大盘点

详情请关注海 上博雅讲坛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书送智识——沪港文化主题图书互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新版画 新少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x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馆校合作成果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北京·讲座/展览|土木工程先驱华南圭先生与北京城市建设

详情请关注 光明城Luminocity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否极泰来——当代艺术邀请展

详情请关注 青年艺术周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万历那些年——万历文物主题特展

详情请关注 南山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永昼”

详情请关注 美成空间微信公众号

成都·展览|第二届成都国际摄影周

详情请关注 成都国际摄影周微信公众号

南京·展览|黄金梦乡——邢磊摄影展

详情请关注 陶谷公园微信公众号

郑州·展览|王雪曈——与流动的附近

详情请关注 DOOGHOOD微信公众号

泉州·分享|我与芥子的十年:在独立书店看见泉州的历史与现实

详情请关注 泉州芥子书屋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征集|「我在」· 武汉第二届精神健康艺术科普展

详情请关注 栖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晚清百态——潜光藏耀的世纪

详情请关注 佳作书局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早期摄影概念与“东西对流”的视觉现代性

详情请关注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