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第五届厦门HiShorts!|现在,看电影要从短片开始

2024-02-05 16: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Bonjour

12.25—12.31这段时间,在厦门参加了第五届HiShorts!厦门短片电影周,第一次参加以“周”为排期的电影节,还是在年末,开幕是圣诞节、闭幕是跨年夜,很具巧思的浪漫安排,提前看了日程,已经感觉是一场迷影狂欢。落地厦门的时候,阳光和煦、天空洁净、海风徐徐,到了住所立刻脱了在浙江离不开的秋裤,这突然升温的体感也预兆了接下来几天我的观感。

今年HiShorts!的征片量高达7691部,非常惊人且累初审评审的数字,犹如这庞大的数字一般,这个电影节就好像要把所有精彩都集中在一起献给观众,展映板块、社交板块、成长板块、市场板块、论坛板块、还有重要活动,我没见过像HiShorts!活动体量那么大的影展,几乎每天的日程表都排得满溢。所以,作为一个影迷,这七天我呆在电影院现场的时间几乎是日均长达十二小时,看影片、看展、看沙龙,还有在现场随时随地认识新朋友。

由于大多数短片没有条目、网上也极少有相关消息,跟朋友调侃这样看电影就像回到电影最初发展时的形态,没有庞杂的讯息、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就像开潘多拉魔盒,不知道等待你的是什么,而当你看到一部喜欢的片子,那真是犹如饕餮般满足。

时至一个周过去了,再回忆起这段时光,因为“吃”得太好,仍然在“打嗝”。终审评审黄建新提到“短片可以创造语言,因为成本低、所以创作者不用考虑电影的赌博性,完全可以按想象力去做实验。”复审评审台湾著名导演程伟豪也用“成熟”和“惊艳”来概括这次短片之行;而在演员李康生、黄璐和俞灏明关于“为什么名演员都去演短片了?”的交流中,一直强调的也是“短片相较长片有着更多且更自由的表达空间”的特性。

那,我用三个词来抒写这次短片周的感受:生猛、多元、亲密

生猛,是因为这些短片比起院线电影,更直白地指向了当下的时代症候群和那些被封住了口的议题。多元,指的是这些短片不是千篇一律的去进行自我矫情的井底表达、而是以自身为方法进入生活中,再用镜头将生命的表达返还、塑造了千奇百态的光影之幕。

亲密则体现了HiShorts!的坚持:“不做名利场,做青年电影人的奥运会”,现场甚至设置了入围导演给相应单元的评审挂哨,评审集体吹哨的环节,这非常能感受到它有心贯彻并坚持、提供一个交流的环境,它完全构建了和谐且亲昵的场域——每一场展映之后几乎都有的Q&A是最基本的;提名片单展映后由复审评审们现场交流选择缘由也是国内影节发展的新方向;另外,虽然是“如此短暂的相逢”,但不安分的电影人们也依旧要随时邂逅、纵情表达,第四届HiShorts!的评审们就做了一部“电影节电影”《蓝色未眠夜》,这是情感回响的路径。在HiShorts!的现场,电影可以保留、电影节也可以碰撞出火花,这就像时光中的漂流瓶一般,一直游荡,直至未知的海岸遇到它的归属,然后以分享的姿态邀请其打开它。非常幸运,在这样具有活力的氛围下,连作为INFP的我都交到了很多新朋友。

可谓,新人导演可以从短片开始梦想的第一步,而影迷现在看电影,还是要从短片开始。这篇文章,我将介绍我喜欢的十部短片。其中有些影片没获奖,但我想要偏心一些,选择这些在我杂乱的思绪中,犹如雨后春笋升起般挠动着我的小片。

纪录片

1

《吹梦无踪》

采用了方言配音、旁白形式、聊天记录等表达方法,以导演的视角进入影片的叙事,而逐渐地,在拍摄者和拍摄对象二人情感之间发生的融合下,叙事的脉络被模糊,好奇的创作出发点变成了亲昵陪伴的旅途,成长是核心。此时,创作者、人物、纪录片一体相融。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个每天把城市踩在脚下的聋哑女孩洋洋,如何活出自己的绚烂,燃烧自己生命的同时点燃了别人的生活的“烟火”。

导演袁楠茜跟拍了洋洋五年,经历了疫情时代、短视频热潮,但整部片非常简单,并不故意评判时代、社会,也没将人物奇观化,始终只去聚焦人物迸发出的巨大力量,她流浪在各个城市攀爬最危险的高楼、她跑外卖一天赚三四十块钱但依旧笑得灿烂、她把流浪猫当成好朋友并在新年夜执着地找它。可能是因为物理上一部分感官的缺失,让洋洋心理上跟这个世界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非常缺乏安全感的同时也让她拥有无比纯真的能力,她做事没有功利的目的性,只是在不断接收自己的心绪,在极限地使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所以所谓的生活环境对她来说并没有太多值得抱怨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她自己正在做什么、准备去体验什么,内心的坚持是什么。看这类纪录片总让我感到自己无比渺小,但也幸亏有它,是它将无限的勇气赋予给我。

(后续有长篇采访推文,大家感兴趣的话请持续关注)

2

《菠菜》

非常在地化且具有时效性的小短片,关键词是疫情期间、升学问题、经济来源和营销短视频。导演非常明显地撩拨起意识形态和个人意志的诙谐,尤其在由上位者决定的外部环境下,以白描的技法呈现了小人物生活因素的组成、老百姓最真实的反应。鲜活的是,面对这一复杂情势,这一家人有笑有泪、有反抗有躲藏、各抒己见也拥戴维护,在矛盾与善变中,这个小家庭淋漓尽致地带观众走进了一出生活的舞台剧。导演在最后致语:献给那些消失的人物与岁月;而影片在“我真不知道”中结束,也是相互映衬,蛮有意思。

3

《笑甜甜》

商业短片里的最佳,还是抖音出品的。本土山区、专注老年人版《脸庞,村庄》,讲的是山区的普遍境况,老人几乎没有自己的照片,最开始是老人请求前去采风的摄影师为自己拍一张遗照,接着记者高妹便带着自己的团队开始认真做这件事,于是村子里老人们排起了长龙,用最灿烂的面孔在这张照片上印刻了自己的一生。项目主创说“在黑暗中起舞,于无色处见繁花”,是以《笑甜甜》为代表的抖音生活者说系列纪录片要向观众输送的力量。影片动人且甜蜜的地方也正是这里,死亡的恐怖抵不住“笑甜甜”的遗照下的生命韧性。

看的时候,老想到我外婆,她和我外公连结婚照都没有,在外旅游的时候、她第一件事就是要拍照,一定是微笑的;问她拍那么多照片干嘛,她总说留个念想,其实我知道她是要留给我们看,让我们不要遗忘她。对老人来说,罕见的东西很珍贵;对我来说,这部影片也是这样。(因为这部影片,我第一次下载注册了抖音)

4

《逃吧!黄素英》

电影语法虽有缺陷,“口号”喊得作为女性的我体感非常大起大伏。当一个女儿看到自己的母亲不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一个女人的时候,就是这个女儿注定出走的时候;还好,这部片的女儿同时也带走了自己的母亲,而接下来、女人强盛的生命力会让这位两位女人都自我独立起来。

这部影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妈妈被家暴了三十年,“我”和妈妈一起上诉离婚,慢慢强大走向自由。其中关于两代女性的谈论是非常大篇幅的,疼痛也是非常丰富的,有“家和万事兴”这个东亚骗局下、家庭权益大于个人意志的社会规约,有父亲和丈夫这个父权体系下的暴力,还透露了女性在这环境下的不自觉的“不要管”的心境,非常猛、非常痛。可能由于是新世相这一媒体出品的,所以其具有议题的煽动性,但我心甘情愿接受这一场“起义”,因为黄素英就是活生生的女人、活生生的被家暴的女人、活生生的被家庭纲常压迫的女人,活生生的我身边的很多女人。我喜欢这部片,因为我是女性你我的一者,就像影片中的妈妈为自己取名叫“走向新世界的英姐”,我必须要走上“花与花联合起来”的路程。

剧情片

1

《烟熏到了眼睛》

我非常喜欢的影片,浪漫的黑色喜剧,轻盈且跳脱地彰显的是社会秩序和个体之间产生摩擦的反应,现在很少见到的纯正、精炼的喜剧片。“起”是几个男女的父亲的遗体被烧了、葬礼无法进行,“转”是几人听从礼仪师的建议、决定举办一场张冠李戴的葬礼;“合”是葬礼结束,一位孤寡老人生前萧索、死后反而受人孝樽。

导演对社会基本的假定和戏剧事件之间的处理、称得上得心应手,其通过对葬礼这个社交仪式与准则、和烧错遗体这个荒诞的故事之间,人物荒谬且写实的去练习情感的动作,将人类所谓“文明”社会的虚荣面具掀开。概念严肃情节转动得却很轻快,所有的感情和叙事表达都在人物的互动间弥漫开幽默,既不会让你悲伤又不会让你真的敞开了去乐趣。最终指向的是,喜剧或许是个戴着笑的面具,但是我们更能看到的,更多是微笑褶皱上的泪痕,以及这嘲谑的瞬间、往往有一种非常深非常严肃的东西出现。另外,这部影片,杨德昌的影子很重,既凝练又精准,还带着深深的严肃对现实进行了批判和重构。

2

《白驹卧隙》

复审评审一致通过,观众人均喜欢的影片。体量虽小却后劲十足的影片。对上海知青去东北这段历史,以点窥面般用“乡愁与还家”、“离别与重逢”、“欲望与失忆”的矛盾性情节、去描摹时间长度里的那些留白,轻描淡写发出的这份回响,重点关注的是发生“之后”的现在。人物“老年兄妹”这样的银幕形象关系非常少见,这是影片最高明的地方:两个人物自带厚度;这样的设置还指向一个重要的隐喻,身体的疾病背后驮着社会的幽灵。所以在时间洪流之下、再相逢的二者互动的每一个转折都非常令人动情,因为其承载的是历史中情感、记忆的重量。“白驹过隙”出自庄子,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白驹卧隙》重点也同样在第三字这一动词上,体现的是时间的裹挟性。历史真是一个大染缸,既无条理也去清明,每个年岁总都要染着点污垢,在身上沉甸甸、黏糊糊、看不清眼泪和伤疤。

3

《巴黎人在八里庄》

看展映之前早在导演微博看过预告片,讲了一个很荒谬的事情:一个来自四川的年轻女孩坚持认为自己真正的故乡在巴黎,听起来就非常好玩,所以这是我来影展之前最期待的一部短片。不负期待,片长只有十五分钟,现场观众估计笑了十分钟。它围绕“故乡紊乱者”(主创团队自创的)这个症状,面向几个边缘的失落年轻人进行了“采访”,带有一些哲学方面形而上学的色彩,是一场关于精神和肉体的存在主义的探讨,故乡本身也是一种符号寄托,人物对故乡的念想完全混乱。重点是,它说的还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作为“流放者”的我反正是相信了;这一年轻人跟世界,“心”的互动方式,简直在贴我这种“梦在彼方的文青”的大脸。遗憾也在于这里吧,做得不够极致,或许是由于导演现今身处异方的乡愁,结尾落在家乡才是家也是令人诟病的地方。而且,这部片的朴素拍摄方法,类似于孔大山《法制进行时》,都在一本正经地“真”说八道,看的时候挺忙乱的,因为下方滚动的社会“新闻”也很精妙、诙谐。

4

《邻居家的特肯》

有阿巴斯那些伊朗新电影感觉的新疆片。确实配得上最佳影片的荣誉,不论整体制作,还是内涵表达都既完整又平衡。就讲了一个小小的故事:顽皮的小孩踢足球的时候、把孤僻的老人的花盆踢碎了,老人为了报复小孩、也把他的足球割坏了,于是小孩偷摸躲在老人车上、找机会要求他赔偿自己一个足球。导演沉稳地完成了情感流动间、公路的去处和归途程中,衰老与新生的隔阂下,对表达层次的窘迫和温情、抵抗和共鸣间的协调,我觉得它甚至具有一定的商业潜质。查了资料,发现本片的编剧还有同为新疆导演的艾麦提·麦麦提,本片尴尬的轻松感估计他占大功;而导演阿力木江也是其《手风琴》的摄影,看来,新疆电影浪潮也开始显现了。是一部可爱、简单、波澜轻荡般抚慰人心的小片。另外,新疆的美景真是看也看不够,再多一些新疆片吧!

5

《木头人》

万玛才旦监制的,封闭小空间里的大风貌、视觉(镜头)参与很大叙事的优秀空间小片。跟随一位女性司机学习微商技巧、与对不错的猎物“花枝招展”、在窥视(背影镜头、反光镜拍摄、镜像局部拼贴、特写镜头)的观感下,对人物破碎的状态和寻找的欲念进行了最有效的放大。木头人是大家小时候惯常的一个小游戏,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木头人口令前后,人的状态分别是动和静;在《木头人》里,“动”是母亲对于暴富梦想的蠢蠢欲动、“静”是孩童牺牲自身动作的沉默,都关于生存,只是大人在情感和物质上创造焦虑、而小孩作为其生活的代价只能观看。结尾处,被拉肚子这个生理性事件强行打断的、动与静之间那一刻的巨大反转,联结了前面情节的含糊,且这一击打,整个影片的话语再次活动起来,影像甚至像重生了一般。

6

《树》

终审评审、《洞》的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的作品。讲孤独的树人们从丛林里走出,相遇在城市的街道上共舞。导演映后谈到艺术创作,通过对其作品创作方法的阐释,“我自己的拍摄从来不是关在房间里,而是走到现场,成为现实的一部分;在哪里,创作者面临着绝对掌控权的丧失,演员才是导演。”他掀开了词语信息的面纱,点出艺术创作中的一个真实山脉,“呈现和现实是不一样的,现实是已经存在的、物体本身的现状,而呈现是带有主观意识的,是一种角度的探索。”所以,在这部小片中,不论缺少旁白反而更幽谧的氛围,呈现的情节更是引诱人心甘情愿地渺小化的,也就是一种诗意的去中心化、一种灵性状态化。影片中,孤独的树人们介由拍摄被呈现出一种神秘的意识,就像是响应万物的应召;而这种意识戳破了介质、逐渐弥漫到现实中,成为集体可达到的形式之一:“聚会”。现实会影响到拍摄,拍摄也亦然,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这份意识和介质间的可流动。

一直觉得电影之所以美、正因为它具有一份在场造梦性,虽说产业是其必行之路,但纯粹和天真永远应该被赞美。在这次旅程中,跟无数次听到嘉宾都在强调的“立刻”、和在银幕前感到的惊喜一样,想象力的浓度搅得人澎湃,总觉得看这些影片就像匡衡在凿壁偷光,这一点光足以点亮人四周的环境;但偶尔会有点心虚,担心这借来的明亮时间再也不会发生。还好电影会作用于记忆,留下的印记和所有的感知会一直伴随着我。希望大家如我这般幸运,可以尽快在银幕上看到这些影片。最后,这句话来得有些晚,祝大家新年快乐。

第五届HiShorts!厦门短片周完整获奖名单

【主竞赛单元】

最佳剧情短片:阿力木江《邻居家的特肯》

评审团大奖:张嘉琪《海在我们周围》

评审团主席推荐:梁海《白驹卧隙》

评审团特别提及:朱云逸《另一面镜子里的梦中之梦》

最佳纪录短片:袁楠茜《吹梦无踪》

最佳动画短片:许愿《缝制爱》

最佳实验短片:王晓龙《鱼们》

最佳商业短片:杜中坤《笑甜甜》

【成长单元】

最佳成长奖:拉帝《上海笑话》 

评审团特别提及:林齐颖《二十》、罗翼《豆豆》、辛成江《天府十三区》、温小林《草木之地》

【创投单元】

最佳剧情长片项目:张琦《长夜漫游》

最佳剧情短片项目:张宇中《灯塔》

最佳纪录类项目:吴克寒《拳台下的少年》

最佳动画类项目:张野姣《我的朋友陈看看》

南光·光影起航奖:黄文礼《无名指》、黄言安《好久不见》

-finir-

文/白日梦鱼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