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超级产业链|深圳南山区:无人机之都飞向世界低空经济高地

澎湃新闻记者 滕晗
2024-02-18 18:36
来源:澎湃新闻
区域经纬 >
字号

人类对天空的想象从未停止。

在3000米高空以下、被认为是万亿级大市场的低空经济正在获得更多期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这种富有创新特质的产业正在“梦想和奇迹最容易诞生”的深圳市南山区发芽——乘坐“空中巴士”仅需10分钟就可以从深圳湾到达珠海,全球首架电动垂直载人飞碟亮相,“国内首条无人机常态化景区航线”开通……

深圳湾(图片来源:南山区委宣传部)

“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势头良好。”2月18日,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深圳召开的2024年“新春第一会”——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说道。他还提到“大疆无人机畅销全球”“低空经济如火如荼”。

2023年,深圳市南山区率先布局低空赛道,编制低空经济发展三年实施方案,印发重点任务清单,7条无人机配送航线常态化运营,打造低空经济融合创新试验区,构建物流配送、巡航巡检、观光娱拍等多元应用场景。

无人机是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凭借20余年无人机产业的先发优势,南山区发力低空经济顺理成章。数据显示,2022年南山区无人机产业产值超550亿元,占据全国半壁江山,链上企业超150家,拥有整机企业大疆创新、道通智能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光韵达、芯海、沃特新材等。其中,大疆创新占据全球民用无人机70%以上市场份额、消费级无人机80%的市场份额,辐射和带动深圳市乃至大湾区数千家无人机相关产业聚集。

如今,南山区无人机产业链上下游的碳纤维材料、特种塑料、锂电池等产业均已形成优势,以至于“不出南山区,就能够造出一架完整的无人机”。

这背后,也是广东省在“抓机遇”。正如黄坤明在2024年“新春第一会”上所说——“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广东要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努力成为主要的创新策源地,赢得战略必争领域的胜利。”

脱胎于航模产业

“深圳的低空经济大约是95%的无人机产业加5%的通航产业在3000米以下的空域中产生的综合经济形态。”世界无人机大会主席、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创会会长杨金才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而在全国,前述两者在低空经济中的占比大约分别是85%和15%。

无人机按照用途可分为民用无人机和军用无人机,民用无人机又进一步分为工业级无人机与消费级无人机。深圳主要是民用无人机。“从细分赛道看,目前民用无人机产业确实是当前发展低空经济的主要赛道。”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杨岭表示。

“中国无人机看深圳,深圳无人机看南山”。

南山区夜景(图片来源:南山区委宣传部)

上世纪90年代,航模产业开始在珠三角特别是珠海、深圳和东莞兴起并发展壮大,一直到2010年前后,珠三角和长三角共同占据全球航模产量的70%,其中珠三角又占到中国的70%以上。彼时的航模产业主要是给国外的航模品牌代工,并逐渐集聚了产业链上的工厂和人才,为后来的无人机产业奠定了基石。

大疆成立的2006年,无人机创业公司还屈指可数,创业者的主力军多是航模爱好者。大疆成立的初衷是希望做一款稳定的遥控直升机飞控系统,以实现直升机在空中更好悬停,这也是当时遥控直升机操作亟待解决的一项很大的难点——由于不够稳定,非专业飞手很容易“炸机”。

一直到2010年左右,大疆都在从事飞控系统的研究,并不断实现技术突破,2007年大疆飞控第一次达成超视距飞行、2008年研发出的XP3.1飞控系统可以让模型飞机在无人操作情况下自动空中悬停。

无人机和航模的一大本质区别在于有无智能化的飞控系统,能否实现自主飞行,简言之,无人机可以超视距飞行,相当于自己带着“大脑”,而航模只能在视距范围内飞行。

从这个角度看,大疆在飞控系统上的突破,成为推动行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一些航模爱好者、早期没有自己飞控系统的企业开始使用大疆的飞控系统组装飞机、做研究,大疆也开始在无人机行业内声名鹊起。

行业发展中,头部企业发挥突破引领作用,同时,当地产业链、相关技术发展的支撑作用也不可忽视。

卢致辉创业的“第一桶金”离不开南山区的产业链基础。大学时他怀揣对无人机的梦想来到深圳,2009年,卢致辉在深圳城中村一间不到20平的农民房里成立了科比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卢致辉看到了当时给无人机研究者提供研发套材里的商机——南山区有航模产业产业链优势,5公里左右范围之内就能把加工套材所需原材料、零配件等配齐,解决了效率和成本问题;提供研发套材的业务对早期创业企业来说,更稳定、细水长流。事实确实如此,很快,科比特就获得了营收。

“无人机产业可以看作从航模产业里萃取了一部分人才、一部分供应链,脱胎于航模产业,深圳的无人机产业就成长得很快。”卢致辉说。

另外,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底层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无人机产业的升级。“当时出现了更高性能的CPU、传感器,早期的陀螺仪又大、又贵,精度也不高,到大概2005年、2006年时出现了微机电陀螺仪,做得集成度非常高,功能性价比也非常高,有了微机电陀螺仪才使得无人机的自动控制有了一些硬件基础。”卢致辉告诉记者。

电子信息产业更是南山区的厚实家底。当飞行遇上智能,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让无人机产业逐渐萌芽、开花。

不过,当时的无人机企业更像是“小作坊”,产业状态像是爱好者、科研机构的实验。卢致辉告诉记者,早期公司订单的获取途径来自于技术论坛,“好多论坛都有我们的身影,每天逛论坛逛到凌晨两三点,慢慢积累起别人对我们技术的信任,进而有向我们采购的需求。”

“小作坊”开辟出新赛道

行业的转折大概从2012年开始,当年,大疆正式推出消费级四旋翼无人机Phantom(精灵1)。在此之前,无人机玩家的多旋翼飞行器是“散装”的——机架、飞控、云台都来自不同的厂家,组装难度高、成本高,而大疆把这些都整合到一起,做出包含飞行器、自动控制、动力、遥控等系统的整体化产品,用户只需要简单组装即可进行航拍,再加之具备工业设计美感的外观以及富有竞争力的价格,产品很快收获了一批关注。

更为重要的是,不同于航模以及之前消费级无人机偏向于小众的技术体验,大疆的消费级无人机像是照相机插上翅膀,给更多普通人带来“天空之眼”的享受。这也是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快速打开市场的原因之一。

一个行业龙头能够给行业带来希望。

大疆的一鸣惊人客观上带来了一场消费级无人机的市场启蒙,公众认知开始积累,创业团队、投资人逐渐涌入,无人机行业开始从“小作坊”走到公众面前。

很多像科比特一样的企业也在2015年左右开始迎来发展机遇,也有很多新的企业入局,如今在全球小型无人机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的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成立于2014年。

资本市场的反应方面,卢致辉深有体会,他举了一个例子。2010年左右,科比特去谈融资,当时对方根据公司固定资产只给出了15万的估值,“很多人对无人机的认识还很模糊。”而到2015年,投资机构的投资作价则给到了1.5亿元,“2014年开始,专业化机构进场了。”

这一时期,大疆的发展超乎很多同行预期,产品叫座,大疆进入良性循环——卖得越多,产品迭代得越快,飞机更稳定,产品更好。截至目前,大疆占据着全球消费级无人机80%的市场份额,专利数量稳居全球第一,形成绝对竞争优势。

很多人都会谈到大疆的成功,企业对技术和产品近乎偏执的追求已是老生常谈。有业内人士认为,大疆能够对同行形成技术壁垒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产品的快速迭代,而且每次迭代都是革命性的,当产品比别人领先两到三代,就形成了技术壁垒。

工业级无人机“爆发”

不可否认的是,大疆迅速打开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建立起一座高墙,融资市场也开始呈现两极分化——大疆越来越受到资金方认可,其他企业融资很难,加之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本身的特性,一些无人机企业开始转向行业应用,这里既有差异化竞争的考虑,也有争取更多未来发展可能性的布局。

“转型”背后各家有各家的难处。尤其是做工业无人机需要“磨”、需要耐心,尤其一些初创企业在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更是挑战。

电力是无人机应用比较成熟的行业之一。早在2009年,国家电网就立项研制无人直升机巡检系统,随着无人机技术发展,电力行业开始了小批量试点,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直升机、无人机和人工协同寻检模式试点工作方案》出台。无人机电力巡检逐步实现规模化、智能化作业,效率和安全性大幅提升。

道通智能EVO Max无人机(受访者供图)

相比消费级无人机,行业级无人机的需求更多样。道通智能CEO李利群记得,2021年左右有电力公司提出变电站里用无人机做巡检的需求,“变电站里电线横竖交叉,密密麻麻,这就对无人机的感知能力、避障水平、飞控系统稳定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虽然困难,但对于当时处在转型期的道通智能来说,更多的是机遇,李利群告诉记者,当时公司内部管理面临一些问题,转型并不顺利,前期消费级无人机的库存消化得很缓慢,资金压力大。因此,有一线机会也要尝试。

“我们弄了个技术团队,专门跑到变电站现场去,和客户一起,从早到晚一起做攻关和测试,最后基本上以百分之九十多的成功率解决了客户需求。”李利群说,“而且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行业级可以研究、能够发展的空间很大,技术可以横向推广到很多领域。”

从此,道通智能内部逐渐达成一种共识——做好核心技术,然后复制到其他领域。当然,公司对研发、人才的耕耘在创始之际已经布局,截至目前,公司研发投入超过15亿元,专利数在全球民用无人机行业排名第二位。员工非生产人员中,60%是研发人员。

如今,道通智能的产品已深入应用到应急、巡检、安防等多个领域,目前在全球小型无人机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公司业务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内部管理机制调整,底层的产品和技术,再加上市场外部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三种因素有效融合之后,产生了一些好的化学反应。”李利群说。

采访中,杨金才告诉记者,其实,工业无人机的应用比起消费级更早。早年的工业无人机主要应用在农业植保、气象、测绘、电力巡检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让外界忽视了其在工业领域的探索和成绩。据了解,在飞控系统技术较为完善的2012年,大疆便开始探索无人机在影视、农业、电力、安防等生产厂家的应用。以农业领域为例,当时市场上很多DIY厂商使用大疆的飞控、动力、桨叶等关键零部件用于农业植保的组装机,但组装农业无人机的使用故障率之高,也让大疆意识到只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解决产品稳定性问题,于是大疆开始农业无人机整机研发,并将在消费级无人机积累的技术能力迁移到农业无人机上。

如今大疆农业的足迹已遍布六大洲,覆盖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3年10月,大疆农业无人飞机全球累计销量突破30万台,累计作业面积突破60亿亩次,惠及数亿农业从业者。2023年农业无人机单年内作业量突破18亿亩次,覆盖中国30%的耕地面积。此外,大疆已为能源、公共安全、测绘、水利、林业等提供无人机飞行平台、多样化负载、专业软件、售后服务与飞行培训等。特别在能源领域,全国的电网工作者通过大疆工业无人机完成了超过200万公里的巡检,约等于绕地球50圈,作业效率是以前的300%以上。

工业级无人机有着不同于消费级无人机的特点,更需要耐心,需要潜心进行技术积累,待到应用行业发展、机遇到来之时紧紧抓住,“遇风开花”。这也是卢致辉称之为“双向奔赴”的过程,“甲方的需求比较多,同时,这个行业的无人机企业刚好垂直开发到让甲方比较满意的功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工业无人机就先‘爆发’了。”

科比特全系列产品(受访者供图)

​“如今,工业级无人机在深圳、在南山‘遍地开花’,各家公司各具特色地侧重发展。”杨金才说,涉及的领域包括地理测绘、物流配送、农林植保、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管理、应急救援、环境监测、管线巡检等。

更多应用领域在打开

2023年8月,大疆以设备厂商身份进入低空运载领域,以山地运输为例,黄山风景区自2022年起率先利用大疆运载无人机开辟无人机运输航线,有效缓解山上山下物资运输压力。

“黄山景区每年4月到11月旅游旺季时,日均15-20吨的物资运输需求,只能通过人力加索道二次运输的方式进行运送,面临着传统运输方式运力不足、劳动强度大且运输能力难以持续增长等问题。”大疆运载销售负责人金昊告诉记者。

“虽然我们一般讲无人机最适用的地方是在平原,但跟客户沟通后会发现实际上高原、高海拔地区对载重的需求,才是他们真正的痛点。”金昊坦言,黄山景区案例的意义是让人看到了无人机做常态化运输的能力,“这里其实解决的不是0到1的问题,而是怎么把成本降低、效率提升。”

据悉,黄山风景区在远离行人步道区域开辟的无人机运输航线,采用单行线双机运行模式,仅半年时间(2023年5月6日至2024年1月12日),运行12590架次,总计运输物资达253吨(约50.68万斤),其中双机吊挂单日最大运输量突破5000斤。缓解了黄山景区的日常运输压力,也让更多山地场景运输需求方看到了解决运力短板的可能。

大疆运载无人机在黄山景区落地应用(受访者供图)

在一些从业者看来,很多行业需求的出现来自和客户不断的磨合、沟通,只有多试,才能发现“真需求”。这种多样性也决定了工业无人机的竞争不同于消费级,杨金才预计,未来工业无人机领域完全有可能诞生几个而不是一个类似于大疆这样的巨头。

随着低空经济概念的强化和各类应用场景的拓宽,更多的竞争领域在打开。其中,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正在成为厂商争相布局、资本关注的新风口。

杨金才认为,这一领域也是南山区、深圳市需要补齐的。当然,整个中国的eVTOL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南山区已经开始先试先行,包括积极洽商eVTOL制造企业;建成首个位于后海总部基地核心区的A类高架直升机机场,可试验开展高密度城区常态化低空载人运输场景等。

展望未来,杨岭认为,预计2025年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同时,轻小型固定翼飞机、民用直升机等各类飞行器也将加速发展,eVTOL将快速实现商业化。

建设世界低空经济高地

为何低空经济、无人机产业会在南山区“开花结果”?

充分自由的市场经济、开放的创业氛围、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优秀的人才,缺一不可。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南山区政府对企业的尊重、信任和服务意识,也是无人机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重要原因。创新与人才值得珍视,土壤同样可贵,给予信赖与空间,自会结出果实。

一些企业坦言,在公司来到南山区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可以展开手脚、充分交给市场。另一方面,在做好服务上,南山区政府又展现了真诚,主动询问公司是否需要帮助,企业的一些细微要求,政府基本上能够落到实处。

如今,行业发展百舸争流,很多机制问题更需要政府这双手去推动。如何看待政府“放”和“管”的问题?杨岭表示,“放”“管”结合缺一不可,“放”应该表现在做好政策、市场、空域、技术等技术统筹,“管”应该围绕低空安全,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相关手段。

杨岭认为,当前低空经济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如何更高效地开发空域资源,释放发展空间。“政府在其中应该做好要素整合和市场培育的工作,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场景创新与培育,推动低空飞行器从试点示范到示范推广。”

当前,深圳正在加快推进低空飞行注册申报审批平台建设,启动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SILAS,智能融合低空系统)建设,据悉,SILAS系统可实现低空空域多种类飞行器融合飞行管理,并为低空飞行器提供必要的通信保障与配套服务。

此外,深圳市已于2022年底出台《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2023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低空经济中心的目标。

南山区在市场培育方面也在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近期发布的《南山区促进低空经济发展专项扶持措施(征求意见稿)》(“专项措施”)针对低空经济领域企业包括整机企业,低空核心部件、关键材料及运营服务企业,低空飞行器整机研发、制造及运营项目等予以多项支持,最高单项补贴达6000万元。在应用场景上,“专项措施”在低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鼓励政策。

“深圳、南山区的优势主要在于民用无人机的产业基础,以及在场景打造方面的先发优势。”杨岭说。

回看南山区的发展,从建区时GDP仅有78亿元到2022年GDP达8036亿元,增长超百倍的背后是南山区在每一次产业发展浪潮中踩准节奏。

如今,在低空经济浪潮中,南山的定位和目标是“打造低空经济企业总部及研发基地、建设世界低空经济高地”,背后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期盼。

渴望天空是人类本性,这一次,南山依然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郑景昕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