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校内减负又被家庭社会课业负担填上,今天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

苏砥/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2024-04-11 21:02
舆论场 >
字号

近期,两则关于“家庭作业”的新闻引发关注。

一则是,福建泉州发布提示函,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严禁随意要求家长协助打印作业。

另一则是,广西南宁一所小学发布“关于作业熔断制度的通知”,规定每晚9:30后,学生要停下作业安心休息,即使未能完成作业,第二天也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这些举措是各地落实“双减”政策的探索,之所以引起热议,就在于大家有疑问,单纯靠禁止性规定,是否真的能把作业负担减下来?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思源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在参加课后社团活动。张渊摄(人民图片) 

如此质疑有其道理。比如,尽管学校禁止给家长布置作业,但如果作业难度较大、量太多,或家长担心别人孩子做得太好而自己孩子做得不够好,难免亲自上手,最终还是变成了家长作业。再比如,老师减少作业量,设定完成作业时间,而家长却担心别人孩子偷偷用功,可能过了点还在学习,于是干脆自己又给孩子布置作业。现实是,一些学校作业量减少了,于是家委会自发组织起来布置作业,量反而更大。减负悄然变加压,也难怪有网友认为,单纯靠禁止性规定,多半治标不治本。

如今,在“双减”政策硬杠杠下,学校确实想了很多办法。但架不住,“按下葫芦浮起瓢”,校内减去的负担,可能很快又被来自家庭、社会的课业负担填上。这启示我们,为孩子减负是一项各方都必须参与进来的课题。尤其是,现在看,最需“减”的可能还不是课业,而是来自家长的鸡娃冲动和过度焦虑,以及产生这种情绪的社会氛围和土壤。

减负着眼于“减”,但实际也要做加法,“加”的是真正有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作业、空间、环境。这次泉州发布的提示函,并非只是单纯禁止,而是提出规范作业批改反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更高要求。正如不少家长所说,如果学校不只是“一减了之”,而是进一步提升作业质量,实现减负不减质,那也不至于焦虑。可见,减负虽然是减孩子的负担,但本质上对老师和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把空出来的时间利用好,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亲子时间质量,才能真正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实现“双减”目标。

如何让教育更好适应时代,是道必答题。在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单靠文凭可能无法展现孩子全部能力,如何体现每个孩子的不同优势和特质?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今天,单靠刷题、背诵是否能适应孩子的未来?如何提升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心理素质,培养乐观向上的孩子?显然,回答好这些问题,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挑战。望每一个参与孩子成长的家长、老师,三思再三思。

    责任编辑:王建亮
    图片编辑:蒋立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