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数说|如果把上影节的历史喂给AI,它能看出什么?

澎湃新闻记者 陈志芳 卫瑶
2024-06-07 15:29
来源:澎湃新闻
对齐Lab >
字号

又是一年一度上海国际电影节(下称“上影节”)抢票大战。

6 月 7 日,上影节开票 10 分钟后,已有 36 部影片 200 场次售罄,其中最快售罄的有《里斯本丸沉没》《名侦探柯南:百万美元的五棱星》《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等,而最受用户欢迎的是《红辣椒》《刺猬》和《低俗小说》。

为了这次上影节的抢票,热情的影迷们各显神通。网友 @小咩 lilili 表示上影节把她硬生生从 P 人变成 J 人,网友 @Zhangmile- 已经“摇”来 20 个人帮她抢票,甚至已经有人希望 AI 可以帮忙排一个时间不冲突的上影节看片表。

2024 年,随处都在讨论的 AI 也来到了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设立了 AIGC 电影短片单元,而上影节已经连续第二年推出“科幻电影周”单元——这其中还有因为 ChatGPT 开通实时语音功能而时常被提到的人机相恋电影《她》。

目前,AI 的能力的确在逐步靠近电影中的想象,它现在已经有了图片识别和视频识别能力。我们把上影节的历届海报和 11 年片单信息“喂”给了 AI,看看 AI 能发现上影节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奖杯、电影设备、中国风是上影节海报最爱的元素

如同戛纳电影节有金棕榈奖、威尼斯电影节有金狮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有金熊奖,上影节也有自己的最高奖项——金爵奖。这个最高奖项频繁出现在上影节的主视觉海报中。

根据 AI 的图片识别能力,26 届上影节海报中出现最多的元素是金爵奖奖杯,共出现了 13 次——从 2006 年第 9 届到 2018 届第 21 届,上影节的海报几乎都以金爵奖奖杯为主体,到后期还出现不同的色彩变换。其次是像胶卷、放映机等电影设备,以及如剪纸、牡丹花等中国风的元素。

上海作为上影节的主办地,它的城市建筑也在历届上影节海报中多次出现,比如知名地标东方明珠塔。而今年的上影节海报设计还融入了数座上海有名影院的建筑形象,如上海影城、国泰电影院、兰心大剧院等。

第 26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海报。图源自 上海国际电影节公众号。

除了海报设计元素上的不同,上影节历届海报的色彩也在发生变化。

从 AI 提取的海报主要颜色来看,第 10 届至第 21 届的上影节海报多数以红色为主体,而更早期和现在的颜色反而偏向于暗调和蓝绿色。

近年,从知名海报设计师黄海操刀的第 22 届海报开始,上影节海报的颜色开始多元化,出现更多以其他色彩为主的设计。

黄海设计的上影节海报灵感来自国产动画鼻祖《大闹天宫》,其中以大量的蓝色来展现水帘洞。

“我觉得,《大闹天宫》是华语电影的美学巅峰之作,是老一辈中国电影人的心血结晶。在这部作品中,没有台前幕后之别,只有集体的智慧和付出。”黄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此次的海报主题是“创生万象,幕后为王”,旨在向万千默默无闻的电影幕后工作者致敬。

左为第 22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海报,右为第 23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海报。图源自 网络。

第 23 届的海报色彩则是以黎明天空的颜色为主色调。当时正值受疫情影响,电影行业停滞。90 后海报设计师陆云帆将海报主题设定为“重逢”——意为广大影迷即将在大银幕上与电影重逢。

在上影节放映的最早电影,可追溯到 1898 年

相比上影节海报的元素或色彩,上影节电影片单上的变化或许更加明显。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国际 A 类电影节,上影节已经走过了 30 多年。我们收集了豆瓣网友 @妖灵妖 和 @邶风 (上海)整理的 2013 年至 2024 年上影节片单豆列,让 AI 来分析上影节 11 年来的电影片单变化。

相比 2013 年,2024 年上影节的短片、纪录片和动画在上映电影中的占比增加最多,减少最多的是剧情、爱情和家庭类影片。

上影节在 2013 年只有 1 部短片,而到 2024 年已经至少有 30 部短片——其中有 13 部是“向大师致敬”单元中捷克动画大师杨·史云梅耶的短片,今年已经是其 90 岁诞辰。

此外,科幻类型的电影也有所增多,从 2013 年的 6 部增加到 2024 年的 22 部。

在 2019 年第 22 届电影节中,还上映了史上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这是由法国魔术师、电影制片人乔治·梅里爱导演的,1902 年在纽约上映。

当时距离电影的诞生不过三年,乔治·梅里爱就凭借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和高超的魔术手法,把电影制作带进了新的境地。有豆瓣网友评论道:“电影诞生才不过三年,到了乔治·梅里爱手里,犹如扔了一个集束炸弹到这个魔术家手里,他立刻创造了全新的电影语言,把魔术与电影巧妙地结合,诞生了全新的电影 DNA,如超现实主义,科幻,魔幻,魔术,喜剧,幻想,梦等等”。

不过这部还不是在上影节中出现的年代最早的电影,1898 年的《天文学家之梦》才是。这部同样由乔治·梅里爱导演的电影,时隔 120 多年后在 2019 年的上影节出现。

在上影节曾经出现过的电影,还有无数难得一见的珍贵电影。比如,在 2014 年上影节上映的中国早期奇幻电影《盘丝洞》,首映年份是 1927 年。这部古老的电影还曾经在中国失传,后来被一名挪威国家图书馆电影修复员在挪威发现,《盘丝洞》才终于得见天日。

面对如此浩大的电影世界,上影节的排片成为了一个难题。上影节的选片排片人王佳彦在 2023 年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第一届上影节是辛辛苦苦找来 167 部影片参展,而现在是从几千部报名影片中,精挑细选出几百部。

这些选片中,既有热门影片,也有豆瓣上都未曾收录的冷门佳片。网友 @海嘯實驗室映像 把《出租车司机》《2001 太空漫游》《低俗小说》看作“乐透”电影,即“能抢到票的概率可以考虑同时出门买张票了”,还有一些冷片选片被网友称之为“北极”片子,比如短片《失落的村庄》就在上影节首映。

今年的上影节,无疑又是一次电影迷们的狂欢。

后记

这是继去年由 AI 辅助制作的数据新闻《图解|一票难求的上影节,近十年怎样走过?》后的第二弹!又一篇全程使用 AI 辅助的数据新闻。

AI 能看懂图了!

时隔一年,一个总体感受是:今年 AI 的功能更多了——可以上传文件、看懂图片和视频。

必须表扬的是,ChatGPT 在识别形状和色彩上还挺靠谱的,在这点上它倒是比起文字方面会出现较少的幻视!

AI 可以精确地识别到繁杂图片中的小细节,找到上影节海报出现元素并将其归类,比如说剪纸风、描线风的东方明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图形的边缘被遮挡住,AI 可能就难以识别出来,比如被灯光点缀的金爵奖奖杯就难以被 AI 识别出来;另外如果是较为巧妙的设计,AI 也难以识别出来,比如说 AI 把第 11 届上影节海报中的掌声,看成了马头剪影。

左为第 9 届上影节海报,右为第 11 届上影节海报,AI 把第 11 届海报中的掌声图案误识别成马头剪影。图源自 导筒。

而且这个功能方便的地方还在于,你甚至能直接截图另外的图表给它,而避免了要用文字去描述图片这种高难度动作。

不过,对于中文的识别能力,AI 仍然有限。无论是识别中文的 OCR 功能,还是中文词频分析,AI 都暂时没有办法实现。这个需求在 ChatGPT、国产的 Kimi 和智谱上都没能成功实现。

想让 AI 设计好的海报真的很难

这次还尝试让 AI 给上影节设计一张海报,但生成结果仍然还是灾难性的。

ChatGPT 的 DALL·E 功能没有办法生成中文,也难以模仿“喂”给它的上影节历届海报的设计风格。而即使出现了更有中国风风格的海报,也多数充斥着刻板印象:龙或者红色。

让 AI 根据上影节历届海报的设计生成新的一张上影节海报。

庆幸的是,数据分析更方便了

今年 AI 还有了许多“花里胡哨”的功能,比如交互式图表,而且令人高兴的是能支持中文可视化了(注:如果不是交互式图表,需要上传一个中文字体包给 ChatGPT,它才能呈现含有中文的可视化图表)。

将上影节 2013 年以来的片单信息提供给 ChatGPT 后的分析结果。

相比去年,今年的 AI 在数据分析上的方便程度实在是大大提升!再也无需利用第三方平台去上传和分析数据。我们只要直接把文件“喂”给 AI,它就能给出数据分析结果和交互式的可视化图表。

不过,AI 有时候会无法自动分列,统计时会出现重复统计的情况,要花费无数功夫去跟它沟通到底怎么计算才是对的。更严重的情况是,它行云流水般出来了计算结果,结果却是错误的。

AI 数据分析的错误情况。

个人的观察是,在数据分析方面,AI 表面上看起来先进了,但错误会隐藏得更深,也就意味着使用者需要更仔细耐心地去检查和发现问题。

面对 AI 的错误结果,一个较好的处理方式是,用 AI 的话去跟它沟通吧!人类的沟通通常都是偏向口语化的,在与 AI 的对话中,如果 AI 能正确理解你的话并转述成另外一种方式,请以后都记得用这个话术跟它沟通吧!

划重点,改变自己的表述方式,比起改变 AI 的理解方式,要来得更容易一些。

    责任编辑:吕妍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